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78891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导学案学生分享(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备:李秋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统稿时间: 签审: 上课时间: 导学案顺序号: 赤壁赋导学案(1) 课型:预习+展示学习目标:1. 识记作家作品。2. 了解背景资料。3. 积累文言知识。4反复朗诵课文并背诵读第一段。预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

2、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个人识记关键词: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

3、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个人识记关键词: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属于文赋。个人识记关键词: 二、课文预习1、阅读课文,把不会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写在下面,然后查字典或翻资料弄明白,比一比,谁写的字词最少。(找茬游戏,小组内学生试读,其他

4、学生找出其未读准的字词)2、朗诵全文,学生互相评价朗诵情况,着重关注字音、节奏、情感,背诵第一段。3、找出自己翻译不准和不会翻译的文言字、词、句,初步探究第一段的内容。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四、课后练习与提高(高考链接)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x)之秋 歌窈窕(tio)之章 飘飘乎如遗(y)世独立B. 倚歌而和(h)之 桂棹(zho)兮兰桨 击空明兮泝(s)流光C. 苏子愀(qio)然 正襟(jn )危坐 泣孤舟之嫠(l)妇D. 余音袅袅(nio) 山川相缪(lio)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cng)

5、也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渺沧海之一粟B.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绝壁之下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五、导学过程及个人创意与反思主备:李秋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统稿时间: 签审: 上课时间: 导学案顺序号: 赤壁赋导学案(2)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第一、二段,积累文言知识。2.识记重点字词。3.背诵第第二段。4.理解第一段内容,把握整理情感。合作探究过程一、学生用正楷字默写第一段,字迹工整、端正;字形、标点符号准确,行间距稍大。(黑板板书展示)二、学生自

6、动上讲台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把没有掌握的字词写在下面)三、齐背第一段。(要求整齐,声音洪亮)四、用符号法标示重点文言现象,并作讲解(重点文言现象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流畅地翻译第一段。五、文本探究1. 第一段中整理写的是什么内容?描画了什么样的景色?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徘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六、学生大声朗诵全文,背诵第二段。七、课后练习与提高(高考链接)1、翻译下列句子。(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2)月出于东山之上。2、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 蚓无爪牙之利。B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无丝

7、竹之乱耳。C彼竭我盈,故克之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 不速之客八、导学过程及个人创意与反思主备:李秋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统稿时间: 签审: 上课时间: 导学案顺序号: 赤壁赋导学案(3)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第一、二段,积累文言知识。2.识记重点字词。3.背诵第第三段。4.理解第二段内容,把握整理情感。合作探究过程一、学生上讲台大声背诵第一段,其他学生注意其读音、节奏等并指出其中的错误。二、学生用正楷字默写第一段,字迹工整、端正;字形、标点符号准确,行间距稍大。(黑板板书展示)三、学生自动上讲台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把没有掌握的字词写在下面

8、)四、齐背第一段。(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五、用符号法标示重点文言现象,并作讲解(重点文言现象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流畅地翻译第二段。六、文本探究1.整理歌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表达整理怎样的情怀? 2.第二段的“悲”从何体现?整理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 七、学生大声朗诵全文,背诵第三段。八、课后练习与提高(高考链接)1、翻译下列句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下列句中的“如”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C如日中天D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也九、导学过程及个人创意与反思主备:李秋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9、统稿时间: 签审: 上课时间: 导学案顺序号: 赤壁赋导学案(4)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第一、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2.识记重点字词。3.背诵第第四、五段。4.理解第三段内容,把握整理情感。合作探究过程一、学生上讲台大声背诵第一二段,其他学生注意其读音、节奏等并指出其中的错误。二、学生用正楷字默写第三段,字迹工整、端正;字形、标点符号准确,行间距稍大。(黑板板书展示)三、学生自动上讲台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把没有掌握的字词写在下面)四、齐背第三段。(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五、用符号法标示重点文言现象,并作讲解(重点文言现象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流畅

10、地翻译第三段。六、 文本探究1.第三段“客”是如何阐发悲伤的情怀的?2.整理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七、学生大声朗诵全文,背诵第四段。八、课后练习与提高(高考链接)1、翻译下列句子。(1)何为其然也?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2.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固一世之雄也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驾一叶之扁舟 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A/ B/C/D/3

11、.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A终葬于先人之北,然后惟其所愿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C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为其然也A托遗响于悲风B石之铿然有声者C君欲何往D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九、导学过程及个人创意与反思主备:李秋生 备导学案时间:2012.12 统稿时间: 签审: 上课时间: 导学案顺序号: 赤壁赋导学案(5) 课型:合作探究+展示学习目标:1.朗读第一、二、三、四段,积累文言知识。2.识记重点字词。3.背诵第全文。4.理解第四、五段内容,把握整理情感

12、。合作探究过程一、学生上讲台大声选择背诵前面三段,其他学生注意其读音、节奏等并指出其中的错误。二、学生用正楷字默写第四、五段,字迹工整、端正;字形、标点符号准确,行间距稍大。(黑板板书展示)三、学生自动上讲台修改错误。(学生自己把没有掌握的字词写在下面)四、齐背第四、五段。(要求整齐,声音洪亮)五、用符号法标示重点文言现象,并作讲解(重点文言现象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流畅地翻译第四、五段。六、文本探究1.针对“客”的悲情,整理是怎样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怎样理解整理在官场失意之时的“喜”? 3.你是如何评价整理观点的? 4客人在苏子哲理地阐明世间变与不变的道理后有何反应?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