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9378811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蝈蝈与蛐蛐教案设计分享(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想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

2、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二、教学目的(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三、教学过程(一)热课。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放蝈蝈的鸣叫。)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夏日里蝈蝈的叫声。用“叫声”不好,

3、换一个优美的词语?“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

4、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其实,1816年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二)梳理关键句。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后

5、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后面句子中的“呀”。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

6、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三)解读意象。(1)、解读“蝈蝈”意象。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喜悦”(板书)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沉醉”:入迷,因为喜悦。“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

7、“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2)、解读“蛐蛐”意象。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蛐蛐。我们先认识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图片)。蛐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蟋蟀”。那题目能不能改成“蝈蝈与蟋蟀”?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温暖”(板书)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动静结合)“升高的暖气”感受

8、到冬日的温暖。“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四)诗歌拓展。(1)余音。至此,我们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诗人借助炎炎夏日蝈蝈的乐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扬了大自然地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老师的脑海中总存在几个疑问?1、 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

9、的课本里吗?2、 诗歌中写蝈蝈的内容明显多于蛐蛐的内容,这是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学结构?所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与蝈蝈”?于是老师多次阅读、反复观察这首诗歌,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老师先卖一个关子,请大家来观察这首诗歌的结构,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打出诗歌完整的体例,让学生发表看法。) 蝈蝈与蛐蛐 济 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

10、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赵瑞蕻)结构不是传统的平头诗歌,而是参差不齐。追问:这参差不齐的结构有规律可循吗?4433=14行。是英国著名的14行格律诗。鼓掌。老师觉得你们真得很精彩,你们发现所有的诗歌秘密。特别是14行诗,老师想起了英国文学史中的“十四行”诗体。这就是老师发现的“秘密”?(4分钟)(2)十四行诗.(投影:)十四行诗,又译“商籁体”,为英文Sonnet的音译。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由两节

11、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每行11个音节,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种类型称为“莎士比亚体”(Shakespearean)或“伊丽莎白体”,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每行10个音节,韵式为ABAB,CDCD,EFEF,GG。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读到的蝈蝈与蛐蛐其实就是英国“十四行”格律诗歌的译文。一起朗读加点的关键句:1、诗歌的行数是固定的14行,由两节四行诗和两节三行诗组成。2、每行有固定的11个音节。3、必须变化押韵,韵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现在我们不妨尝试回归到英文诗来看看十四行格

12、律诗特定的格律特点。The Grashopper and the Cricket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 AWhen all the birds are faint with the hot sun BAnd hide in cooling trees, a voice will run BFrom hedge about the new-mown mead AThat is the Grasshoppers. He takes the lead AIn summer luxury; he has never done BWhithhis delig

13、hts, for when tired out with fun BHe rests at ease beneath some pleasant weed. A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COn a lone winter evening, when the trost D Has wrought a silence, from the stove there shrills EThe crikets song, in warmth increasing ever, CAnd seems to one in drowsiness half lis

14、t, D The grasshoppers among some gressy hills. E配音朗读。听不大懂诗歌没有关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1、诗歌有十四行。两部分构成:86结构,分成4433结构形式。2、每行有11个音节。3、结尾压韵。韵式为ABBA,ABBA,CDE,CDE。(5分钟)(3)比较。这样的形式让我们想起了中国唐代的格律诗。绝句与律诗,必须遵循字数、行数、平仄、压韵、工整的对偶等。我们现在所学诗歌其实就像把中国唐代的格律诗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再把现代文翻译成英语一样。在把握了英国“十四行”诗歌的特点后,现在我们再看一看课本中的译文,说说课本的译文有什么局限性呢?蝈蝈与蛐蛐 济 慈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 它争先 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