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9156430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与成因浅析 【摘要】20世纪中叶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席卷全球。人类社会正经历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即从传统工业社会向现代信息化社会转变。毋庸置疑,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利用使得人类自身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作为科学技术的创造和运用的主体性地位正在逐步丧失,人类社会与科学技术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理性的面对和反思人的异化问题在息化时代所呈现出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对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问题的分析和阐述,去总结出人的异化问题在信息化时代的特征及成因,最后,对消除人的异化问题进行探讨

2、。【关键词】科学技术;信息;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异化理论一、引言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贡献,但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却悄然变化。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却日渐影响人类的主体地位,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和制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对于人的异化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研究热点。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异化问题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对人的异化问题有着各不一样的

3、研究成果,对于这些理论的梳理,是我们研究信息化时代人的异化问题发展及成因前提和基础。(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早在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就对人的异化问题展开过研究。在卢梭看来人被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把人类生活划分为了“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自然状态才是人的本性,自然人在自然状态体现出了人性,因为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人类由自然人变成了社会人,“自然状态”变成了“社会状态”。人由不依靠他人的绝对存在变成了与各种社会关系相互联系的相对存在。这一切都违背了人的本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变得不平等、充满利益与争斗。而黑格尔则认为,异化就是异己化,是人在对象世界中的自我外化和自我归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分裂、统

4、一、充实、发展的辩证过程。在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之后,马克思又对异化理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特点与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在劳动活动中的二重化,使得人不再是类存在物。一方面,劳动的是人的类本质,是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去能动的、自由的改造外部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实际劳动活动中,劳动已不再是人的类活动,而变成了外化的劳动,人成为了工具,成为了一种资本家拥有的劳动生产资料。人从自由的劳动变成了强制的劳动,而且产出越多的劳动产品反而使得劳动者越是贫困。所以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劳动遭到了异化,人的本质也就遭到了异化。马克思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又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对异化

5、理论新的认识。他们主要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工具理性主义进行了批判,深刻地揭露出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阶级矛盾的粉饰,以及科学技术对人类意识形态的极权主义。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有:马尔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并不是中性的,它带有一种强烈的极权性,科学技术的功利性同时还剥夺了人类对于人文价值的追求,使得人们在这个时代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在马尔库塞看来要想摆脱这一现状必须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这种新的科学技术必须满足人文价值的需要,同时还需要对政治进行变革才能得以建立。而显然此时的科学技术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具破坏性和奴役性的政治工具,现实的社会中无法寻求到一种这样的力量能够打破科

6、学技术对人类的控制,并推动政治的变革。这就使得马尔库塞的思想显得格外悲观。而弗洛姆则认为,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是造成乱象的原因,科学技术的非人道化又源于人们对最大效率原则的追捧,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迷信与崇拜。解决的途径在于将科学技术人道化,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追求的目标。法兰克福学派的另外一名学者哈贝马斯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深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而且这种意识形态更加具有控制性和迷惑性。(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反观国内学术界对于高新技术时代人的异化现象研究起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这主要与国内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全球化的加快有着很大的关系。在这一时期,信

7、息产业在我国有了迅速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引起了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部分学者敏锐地发现了隐藏在信息化背后的异化现象,并对其展开了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如下:1.对异化理论的文本解读2001年,苏州大学朱有荣在其硕士论文马克思异化理论与现实批判中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观、异化观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比较,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西北大学的杨康欲欣在2012年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为其硕士毕业论文,全文在理清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前提下,分析了现代人在人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其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表现,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内所

8、存在的一些异化现象,探讨了这些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刘宗碧教授在哲学动态2012年第11期发表的题为的双重异化批判和马克思新经济学逻辑的孕育的文章,通过对巴黎手稿的解读,提出马克思在 巴黎手稿中关于两个异化的关联论证,是揭示市民社会的不合理性,是进行资本主义现实批判的新经济学逻辑建构。2.对不同异化理论的比较分析如吉林大学王海英博士,在2008年的博士毕业论文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统观中,通过对马克思与弗洛姆两种异化理论进行纵向的逻辑梳理,分析两种理论的内在关联:人道主义立场。又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兰俊丽在2004年的硕士毕业论文以马克思、卢卡奇、弗洛姆的异化理论及其比较研究为题,探讨和研究了

9、三位思想家的异化理论,并以不同的角度对三者进行了比较,并对他们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再如2010年发表于理论月刊,由李霞玲和王贵友撰写的题为劳动的异化与技术的异化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异化理论之比较的论文,从人类生存异化根源、本质、解决的途径等方面对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异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同时提出了对异化的反思。3.将异化理论纳入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和论述李桂花教授在2011年出版的著述科技哲思科技异化问题研究分别通过三个部分,对当代科学技术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对科学技术异化进行了反思,并梳理了不同时代科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的思想。其次,通过对前人思想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异化出现的原因。

10、最后,提出了对科技异化规避的途径。肖峰教授在2003年出版的著作现代科技与社会,全书共分为十二章,通过科技与社会的整合的角度对现代科技前沿的基本层面及其社会人文意义进行了介绍,其中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科技的人文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肖静在2007年发表在当代传播期刊上,以新媒介环境中人的异化为题,通过异化这个批判的角度对新媒介发展(主要以新媒介的主体互联网为例) 给人所带来的负影响做一番探讨, 认为新媒介的发展使人成为过度依赖信息的“机械人”、疏离冷淡的孤独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单面人”。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人的异化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

11、成果。而且,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关注程度,也在随着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联系程度的不同而不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这些成果,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异化理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不同时期和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揭露出不同社会现实条件下人的异化问题。通过总结和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会为会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方向。二、信息化时代的形成及其特征(一)信息化时代的形成信息化时代的形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的突破;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时代社会思维模式的形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社会主要是对信息技术的突破与应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突破与应用不仅使得人类社

12、会掌握了更加高效的信息处理手段,同时也使得人类社会认识外部世界的媒介和方式发生了改变。第二个阶段:由于人类社会认识媒介和方式发生了改变,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与革新不再是局限于某一个小范围的生产领域,而是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同时,这种应用也催生了其他领域的技术革新与应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场由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各领域技术的集群化革命。通过这一阶段,人类社会在各个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整个人类社会开始了信息化的过程。第三个阶段:社会的信息化,使得整个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思维模式发生了改变,信息化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种集体思维意识。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化时代

13、的形成,首先是由信息技术的创造与应用开始的,继而广泛的应用于其他社会领域,最终对整个社会思维模式产生影响的过程。它的形成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叠加,而是对于这一时期人类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形态的描述。(二)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时代的标志,是对信息化时代含义的反映。所以,对信息化时代特征的研究,也是对信息化时代发展规律的探究。1、智能化。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中贡献比重和地位的变化。另一方面体现在技术工具或技术手段的智能化。前者主要是指,知识在整个人类社会活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较之其他要素要大得多,其地位也重要得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

14、后工业社会中指出,1980年,美国的社会就业人员中有一千五百五十万人是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占当年就业总人数的16.3%,而在1958年这一数值不过是11%。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知识,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还包括对于社会管理知识。在贝尔这部著作中还提到,就业与制造业的人数为二千二百万,只占当年就业人数的22%,更多的人或成为政府雇员,或成为提供服务性产品的人。而对于技术工具或技术手段的智能化,主要是指,在生产活动或社会管理活动中,自动化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2、电子化。电子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以促进人类社会良性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目的的历史进程。这里的电子

15、技术一般分为两类: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电子技术。就我们现在人类社会所处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技术主要是指信息电子技术。具体的说就是指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5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在中国工信部所给出的统计数据中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全国移动通信电话普及率达94.1(部/百人)上述数据无论是对互联网技术的统计还是对现代通讯技术的统计,我们都能看出,电子化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3、全球化。全球化的概念主要体现在“地域”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从地域上来看,随

16、着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地域之间距离在不断地缩短。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视频见到千里之外的亲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并能使人们快速安全的迁徙到世界的任何角落。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生活也在走向全球化,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无论是经济的合作还是文化的交流与认同,都变成了一种常态。国家的概念和界限已经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不是那么清晰。大多数国家的政府,也在积极的参与全球化的进程,这似乎变成了历史的一种潮流。4、非群体化。非群体化是指在信息化时代,个人可以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完成以往需要群体参与才能完成的工作。例如,以往我们对于信息的接受和发送需要借助系统庞大的传统媒体,而现在,我们个人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移动设备,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作出实时的报道。人们也可以个性化的选择接收自己关心的信息。同时,对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毫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