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862241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浮力的教材教法分析及教学突破关于沪粤版“认识浮力”的教学(乐平七中 李海锋 13879871048 江西 景德镇乐平 333300 )【摘要】“认识浮力”是一节探究课,是浮力与升力的重点和关键。本文首先对新旧版本教材教法做对比分析,接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出发,整合多个版本的课程资源,在实际教学中采取探究力度大,课堂效果好的探究实验,使物体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关键词】认识浮力 教材教法教学突破沪粤版

2、“认识浮力”是一节探究课,是浮力与升力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认识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使物理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突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的理念,既关注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达成,又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新课题笔者以沪粤版的“认识浮力”为例,谈谈点滴思考和教学中的一些具体的做法一、新旧版本教材关于浮力的内容分析人教版物理教材对这节内容的处理设置了想想做做和一个探究想想做做:1.造“船”比赛2浮力可能跟

3、什么因素有关?3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这说明什么问题?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现行的沪粤版初中新课标物理教科书中,安排三个探究活动活动1: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活动2: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活动3: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很显然,沪粤版初中教材把阿基米德原理单列安排在后一节课时,本课时加强浮力的认识的实验探究,探究力度大,实验现象奇,情景设计更有效但旧教材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影响较大笔者听过多个物理教师上这节内容的公开课,他们在探究实验时,设计情景或实验主要有以下三个类似的方法:实验一:认识浮力的概念,采用手托类比法实验二:浮

4、力产生的原因时,普遍用乒乓球注水实验实验三: 探究浮力的大小,使用单一钩码很明显,此类实验模仿旧教材的情景做法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浮力时,实验或情景采用上述设计有以下几个弊端:第一,此类实验方案只能说明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并不能真正地说明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这一本质特征;第二,实验一所提供的方案,并没有引出气体环境下的浮力探究,对浮力的概念的形成是片面的;第三,实验二此类方案具有暗示功能,指向性很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第四,实验三此类方案均采用单一对称设计,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从意义上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关系;第五,此类实验与生活实际几乎是脱节的,是典型的从物理模型到物理模型的教学,没有很好地

5、突显“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第六、此类实验降低了教学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下认识浮力的教学突破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突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理念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1. 认识浮力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块

6、沉在水底,木块浮在水面?猜想与假设:金属块比木块重,不受浮力?情景再现:木块比金属块重,却浮在水面弹簧测力计有示数木块放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无示数加水前后弹簧的形变不同交流与讨论:无论物体是沉是浮、是轻是重、密度是大是小,在液体中都受到一个向上的托力。实验总结:物理学中把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2。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我们知道,: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而浮力的方向在初中科学教材中,没有专门的实验直观显示,学生虽能理解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但理解“总是竖直向上的”就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如下一个实验提出问题: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猜想与假设:与重力的方向相反情景再现:

7、设计实验: 将软线的一端用透明胶固定在乒乓球上,线的另一端固定在容器的底部,往容器中灌水,乒乓球浮在水中,此时系着乒乓球的线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水的浮力是竖直向上的。再将容器倾斜,系乒乓球的线仍然是竖直的,说明乒乓球受到的浮力仍是竖直向上的。再向不同方向倾斜容器,会看到线总是竖直的。讨论与交流:眼见为实,学生对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归纳小结: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 (受力物体) (施力物体)(方向)3浮力产生的原因要建立教材图9-3中的抽象物理模型液柱,对学生来讲较为困难,可通过下面的探究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提出问题2:浸入液体的物体四周所

8、受压强与压力的大小相同吗猜想与假设: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两个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差就是浮力,而且方向竖直向上实验探究2:把自制教具1(透明圆筒两端用橡皮膜封住,筒身接入通气管)浸入水中先平放后竖直放置,学生观察这两种情况下圆筒两端橡皮膜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回答现象,然后出示受力分析图,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的原因。为了巩固浮力产生的原因,提出反问:如果只有上表面受到液体向下的压力,而下表面没有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是否有浮力产生呢?带着这个疑问设计了演示实验(教具自制2),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浮力产生的原因,这样难点就突破了。归纳小结2: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讨论与交流2:最后再用

9、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2)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问题3: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与液体密度相关的问题可用食盐水来解决;与深度有关的问题可采取多组分头实验;与体积有关的问题先明确体积的不同范畴; 与物体密度有关的猜想可选取同体积铜、铁、铝块来实验;与物重相联系的问题可用举例说明来解释;交流与讨论:实验探究分四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的实验通过增加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深度)使其受到的浮力

10、增大,误导部分学生,让其认为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有关;但是在第二层次的实验中,随着深度的增加浮力并不增大,学生很惊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入排液体积这一概念就显得十分自然,同时学生获得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归纳小结:浸在液体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仅与它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两个因素有关。5:制作浮力测量仪-提出问题:怎样直接测量 浮力的大小猜想与假设:利用浮力的反作用力来测量浮力的大小实验装置:如台秤上放有一杯水,弹簧测力计下挂住一个铁球,分别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将小球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少,圆盘测力计的示数增加;两者示数的变化量的绝对值相等这是因为水对铁球的浮力

11、与铁球对水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者大小相等将圆盘示数做改装即可直接读出浮力的大小,制作成浮力测量仪。归纳总结:水对铁球的浮力等于铁球对水的压力讨论与交流:把拳头放入水中,天平的示数是怎样变化的?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为什么?6气体环境下的浮力三、点评浮力及其应用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考虑到高中阶段这一部分内容不再深入讲解,而是作为结果直接应用,因此我结合教材的内容,设计了如上科学探究实验,以求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过程来学习实验的方法与感悟科学发现的过程。用学生常见的生活事例,生动地说明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这些图景的展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12、,促使学生不断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己身边发生的事物,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常识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使物体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教学设计整合了多个版本的课程资源,探究力度大,课堂效果好。教学的实践表明:这样的教学确实使学生对于浮力的概念和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第3版93-972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组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 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84-893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初中物理廖伯琴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6【作者简介】作者单位: 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七中邮编: 333300姓名: 李海锋(1979- ) 男 江西景德镇乐平市人 乐平七中,中学物理一级教师 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联系电话: 13879871048QQ: 4605383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