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8497761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验研究组广东省从2004年秋开始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教育部2003年3刀 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16号),结合广东省实际,提岀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意见。一、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方案(2003年)中新设置的 一个独立的学习领域,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 与健康等领域一起构成新课程的八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联系口 然和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相关内容的学习,

2、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 合索质的发展和提高,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设置综合实践活 动必修课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促进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 的转变,落实素质教育门标的重要措施。二、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研究性学 习以学生的口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 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 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木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社区服务主要通过学生在木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

3、式参加各种公益活动,进行社会 责任意识、助人为乐精神的教育,为社区的建设和发展服务;社会实践主要通过军训 和工农业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教 育,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共23个必修学分,占最低必修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 的 1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丿施,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开拓进取, 积极探索;同时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精心组织,强化管理,逐步深化。三、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教学的基本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述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 的特点

4、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1. 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 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应冇利于学生自主活 动的开展和深化。2. 开放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 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 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 过程。3. 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小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 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

5、,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4. 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 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而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 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 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 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 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包 括文献研

6、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考察报告等。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 的积极态度和情感。(2)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 面的探究能力。(3)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和合作技能。(4)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不怕吃苦、勇于克 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5)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 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培养学生

7、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课程内容研究性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 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齐种社会资源和H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 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无论学生确立的探究课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述是自 我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开展小都应对ii然、社会、自我三者作整体关注,充分挖掘研 究课题所具备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努力实现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 整合。3. 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时可以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平均每周3学时,主要用于 集体教育、课题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问题讨论、结果报告等。开展研究性学习述 需要由学生自

8、己安排课余时间进行。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应不少于3个课题的研究, 获得15个必修学分。基于一个学期最多一个课题,不超过3个学分之考虑,总共15个学分在三年 可有如下基木配置方式:方案一:一个学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3学分,三年必须研究5个课题;方案二:一年一个课题,每个课题5学分,三年必须研究3个课题;学生每年都耍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三年累积不少于3个研究课题,3个课 题应来源于不同的领威。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的条件为:冇符合要求的课题研究方案; 冇完整的研究过程并冇记录;冇学时保证;冇课题研究成果并冇学生的评价及反思。 研究性学习的学分由指导教师认定。(三)社区服务的教学社区服务是由学生在课外时间

9、为社区提供的公益性的义务服务。社区服务要求 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 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具有意义的服务。1教学目标(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 乐丁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 的意识。(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 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 强适

10、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2. 课程内容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1)公益活动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如与环 保卫生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公益活 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2)宣传教育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耍,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 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等多方而的宣传活动。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 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3)帮贫助困学校述应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 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11、(4)社区民俗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屈感。3. 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高中学生三年累计完成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每个工作H不少于5小时, 三年共获得2个学分。学校根据既定程序和社区提供的有关学生服务的对象、时间、 项目、体会以及被服务者的意见等情况汇总认定学分。(四)社会实践的教学社会实践是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齐类社会活动。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贵任感。(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

12、思考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 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2. 课程内容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齐行齐业的体验性活动如学工(商)、军训、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2)学校传统活动、值周班活动或社团、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 例行举办的重大节H和活动;值周班活动指在三年高中学习期间每班都冇一周停课负 责学校接待、一卫生、管理等工作;社团、俱乐部活动指学校社团、俱乐部成员围绕某 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3)外出参观、考察、

13、访问或生存锻炼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某地区的自然景观、丿力史文化遗产、现实的社 会生活和生产方式等;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 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生存锻炼则是将学生置于陌生的社会环境,使其在其中寻求维 持生活的方式,锻炼生存能力。3. 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高中三年每年安排一周(按5个工作日计算)的社会实践,三次社会实践的内 容应来自不同的类别,其中军训不少于7天。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由学校根 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进行认定。学校耍注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 性,在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项目上勇于创新。四、普通

14、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管理科学地组织和有效的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以冇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组织形式大致有三类:小组活动学生自愿或随机分组,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组织形式。个人活动个人根据兴趣爱好独立进行活动。个人活动应与小组和集休活动有机地结合。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是以班级、年级或学校为活动单位共同完成一项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各种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互配合。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应作 活动口记,及时记录活动基木情况。2 师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

15、指导作用。教师是综 合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学校应统筹规划,落实指导教师,组建年级 指导组。合格的师资队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学校要配备专门的综 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人员,负责该课程的组织协调、学分记录等管理工作,在校教 师均有指导综合实践课程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述耍积极利用当地社会的资源,聘请兼 职教师。教师应注重继续教育,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专多能型的教师。 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工作。3.教学资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创造条件,适当增加经 费投入。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各具特 长的教职员工以及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校园等设施、场地和设备等,也要发 挥各种教育基地以及大学、学术团休、专业技术部门的人才资源的作用。教育部门和 学校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基地的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料实行省教育厅推荐与地方、学校开发研制相结合,要 重视和加强学校课程的开发,并逐步提高学校课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新建学校在总体设计和设施、器材的配置上,要充分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要。4. 教学管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的高度充分认识开设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的意义,增强教育改革的紧迫感,应从本地的实际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