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7359359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 李友贞 徐丽慧摘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要借助于科学合理的举措,努力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文章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提升对策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大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必须要始终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工作重心,真正稳定与扩大就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2、进一步完善,着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跨越式发展。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的使命与意义首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能够优化和改善民生。在民生事业中,充分的社会就业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最关键的,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肩负着为人民群众提供就业、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障服务的重要职责,同时也承担着很多公共人事服务责任,可以说事事关系到民情民生。开展好相关工作,提升服务水平,这是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基本前提。其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在推进科学发展方面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要确保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

3、康发展,重点在人才。人社部门肩负着深入实施人才战略的关键任务,肩负着人才引进、培养的重要职责,在扩大人才队伍规模、增强人才综合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当地人力资源、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努力培育造就人才,这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的前提和基础。再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于确保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因素,其中有很多都能够通过人社部门工作来予以解决,如劳动关系中的企业用工、薪酬支付、合同履行等相关问题,就业方面存在的就业歧视、职业诈骗等现象。从某方面而言,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

4、服务工作水平,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能够很好的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最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于优化管理服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高效管理、优质服务,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在规范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以及指导各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进一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更加完善、科学、公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是我们工作的努力方向。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水平的提升对策(一)找准重点,提升服务能力第一、应当进一步促进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5、,积极组织针对人社部门工作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的培训活动,定期让组织管理干部进入基层挂职工作,借助于这样的锻炼方式来积累党员干部的服务经验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在基层岗位组织开展党建活动,依靠党风、党建方面的教育学习,真正促进基层党员服务意识的提升和理论知识的丰富。第二、需要推进人社工作改革,逐渐健全就业创业激励机制,制定配套的鼓励就业创业的制度,建立政府部门鼓励创业、社会各界支持创业、各类劳动者主动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开展好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对接工作,落实大病保障制度。第三、需要真正处理好广大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处理好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6、、实事,处理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就业困难群体的问题,真正做到保障就业,控制失业率。(二)扩展渠道,转变服务模式首先,深化服务标准化,对于关系到行政审批、就业、社保和人事等服务窗口推行标准化建设,明确服务责权、各个岗位具体职责、对岗位工作目标实施量化考核、把服务项目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的服务标准,让各项工作变得更为精细;其次,深化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新时期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也需要与时俱进,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服务效率的提升。公共就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依靠实名制推动服务动态管理,建立本地大学生创业网,提供网上求职、远程面试等相关服务,建立地方性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大厅,让本

7、地群众在家中就可以实现一些简单业务的在线办理,从而增强服务的便捷性;最后,促进服务多元化,依靠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对服务流程予以更新,加强人社部门和群众之间的交流。另外,政策进社区和互联网招聘等便捷服务都属于人社服务多元化的直接体现,也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为亲民。(三)更新载体,优化服务作风第一、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要制定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依靠领导带队、分组划分、连续下派等途径,把党员干部下放到基层窗口,同时定期举办慰问、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等,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处理好他们关系的问题。建立观察员制度,从人民群众中选择代表作为观察员,能够帮助我们

8、更好的了解当地民情民意,传达人民群众的呼声;第二、积极组织专项整治活动,针对人社服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进专项整治活动,重点解决“门难进、事难办”的问题,依靠各种方式对办事不积极、推诿责任、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予以处理,真正实现更加高效的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第三、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应當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为提升自身工作的透明度,主动接受监督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可以定期邀请当地新闻媒体、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座谈会,每周定期公布工作情况,利用领导信箱、互联网、新闻媒体等平台积极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交流,把整个服务流程和工作过程放在群众的眼睛之下。(四)加强社会保障,确保服务质量首先应当促进社

9、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完善:一是健全企业职工五险制度,深化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基本要求,结合当地企业的具体性质以及劳动者的需要和经济承受能力,健全相关制度政策,积极鼓励劳动者参与保险,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险的对象范围。二是推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确保广大城乡居民都可以真正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基本养老与医疗保障。三是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和转换办法,确保社会保险可以持续有序进行;其次,应当增强基本保障水平,确保社保征缴责任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拓宽参保范围,增加基金数目,真正做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现个人定向消费,提升保险基金的风险防范能力。在基金可以合理支出的范畴内,

10、促进基金利用效率的提升,完善基金监管机制,实现保险基金的有效管理;最后应当积极增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要贯彻落实养老资金的三年连调政策,在调整时应当尽量向年纪偏大、待遇水平不高、退休时间较早和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退休人员倾斜。同时应当主动促进医保报销比例的提升,支付金额应当控制在劳动人员年平均薪酬以及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民人均收入的六倍之间,真正处理好退休人员的医疗报销问题。(五)完善制度,优化劳动关系第一、需要制定完善劳动关系和谐指数发布机制,健全劳动关系和谐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定期在全社会发布当地劳动关系变动情况,制定劳动关系动态预测预警以及分级响应体系,尽快制定和谐劳动关系政府考核制度。第二

11、、应当促进两个合同签订率的提升,做好针对当地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状况的定期检查,普及推广简易合同文本。推进劳动关系协调第三方机制的完善,建立三方机制第一时间介入、协调的详细制度,防止出现较大的群体性事件;第三、应当严格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针对拖欠劳动者工资、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不按时缴纳保险以及违法超时加班的现象予以严厉查处,制定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机制。推进实施两金一卡制度,颁布薪酬支付保障金实施管理条例,确保处理拖欠工资工作目标的最终完成,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平台建设,落实12333电话咨询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作。三、结语总而言之,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应当强化认识,借助于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有效管理,进一步促进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最终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参考文献:1张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内标准化服务工作的探讨J.纳税,2017(15).2牛励耘.加强基层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意义和对策建议J.人才资源开发,2014(15).3王偉刚.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4).(作者单位:潍坊市奎文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