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217301206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培智数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探究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否有效,这是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技能的关键所在。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法是根据所教学的内容、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变化的,实践证明,中重度培智数学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下来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学的一些体会。直观教学是日常教学中运用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词语的描绘、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图表的展览以及现代多媒体的运用等等形式,唤起和组织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材料,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

2、维能力,这是贯彻“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基本认识规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一、重视和加强直观教学中重度智残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较差,根据这个特点,他们对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易记住,而对枯燥、单一、乏味、抽象的数学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我在数学教学中很注重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耳听、手做、口说、脑想等多种感官的活动,增加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10以内数的认识时,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画图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的概念;在教3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先左手拿1根,右手拿2根,合起来共3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

3、1和2。”再让学生左手拿2根,右手拿1根,让学生看手说:“3可以分成2和1。”利用3根小棒,让学生边拿边说,学生很快掌握了3的组成分解和3的加减法。在教写3时,通过实物人的耳朵,让学生加深3的形象,知道3像耳朵;在写的时候,让学生以画画的形式,先画耳朵然后练习写3。这样,学生兴趣提高了,很快掌握了这堂课的内容,完成了教学目标,还能运用于实际,效果很好。二、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由于智残学生入学水平不一样,教学时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力求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也就是说,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直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以培智数学准备课大小为例。我根据

4、学生需要的不同,提出的不同的要求,通过直观教学,智残学生要求知道大小的概念,说出完整的句子,谁比谁大,谁比谁小。而自闭症学生可以简单知道大小的概念,力争说出实物的名称。 当然,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特别是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不能急于求成,要允许学生有个逐步消化、掌握的过程,允许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反复。例如,我在教10以内的数的计算时,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直观教具,使学生初步搞清数的概念,掌握数的组成,利用数的组成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在掌握基本方法后,要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必须坚持天天练,反复练,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在训练时,先慢后快,先分散后集中,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由低层次向高

5、层次转化。三、注重学生注意力的培养,离不开直观教学 智残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意注意占优势。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直观教学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或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设疑,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有意注意。比如,我在教10以内应用题时,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学生往往容易不加分析地见多就加,见少就减,为了减少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教材中就编排了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逆向题。其中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有4辆大卡车,大卡车比小汽车多2辆,小汽车有几辆?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逆向题,难度比较大,我利用图片(多媒体演示)直观的给同学们演示了一下,这样同学们很快搞清了数量关系,大多数同学都知道应该这样做:422(辆)。但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也会分散,会说“老师,小汽车真漂亮。”等等的话,这时学生想的不是数学题了,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题意后,能分析条件和问题,再思考解体的方法,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学习上的误区。 总之,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我采用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激发了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注意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林口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 刚 2008.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