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217074299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导学案精华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高 一( )班 学号: 小组: XX: 评价: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学习目标 1、 能默写出板块构造学说。2、 掌握地质构造的概念,能正确区分背斜和向斜、地垒和地堑。3、 学会分析各种地质构造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4、 能分清楚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5、 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学习指导 1. 课前预习,三步读书法,课本73-76,完成相关容;2. 多看图,多想象;请参考地图册20面、52面和54面。3. 预设文科班3课时,理科班2课时。三、温故知新 地质作用是指,其中,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一、板块构造学说自主学习1 请参考

2、地图册20面,在下图中相应位置填写各板块的名称。1.板块划分概况地球的岩石圈可以划分为_大板块,其中除_ _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注意:板块的名称只是以它的主体部分来命名,实际的围与名称多有出入。如:印度位于_,澳大利亚位于_ _。2、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貌。参考地图册54面。(1)板块相互_:(即生长边界) 裂处可形成裂谷、海洋、海岭。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和红海(位于_板块和_板块裂处)、大西洋海岭如:冰岛,首都_ _,地热能非常丰富,被称为无类之城,是因为位于_板块和

3、_板块裂处。(2)板块相互_(即消亡边界)陆壳与陆壳碰撞处:常形成高大绵延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阿尔卑斯山: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地中海的面积在_陆壳与洋壳碰撞处:常形成岛屿与海沟,海岸山脉与海沟。如:a: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和岛弧链。日本、菲律宾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新西兰 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印度尼西亚位于_板块、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b:落基山脉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 安第斯山脉位于_板块与_板块碰撞处世界两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震带简记:碰撞处,山岛沟;裂处,谷洋岭。N即学即练1 请在地图册76面用两种颜色的笔,画上板块的交界线。(

4、可先在下图练一下)当地时间2010年9月4日凌晨4时35分,新西兰南岛城市克赖斯特彻奇遭遇7.1级强震,地震造成广泛破坏。这是新西兰近80年来最严重地震,总理约翰-基表示,无人丧生堪称奇迹。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完成13题。1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是A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裂地带B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裂地带C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D位于南极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地带2时间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门答腊群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此次地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B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作用产生C亚欧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相互作用

5、产生D美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产生 二:地质构造与山地的类型自主学习2 地质构造是地壳中的岩块受到地壳运动后造成永久变形的产物,即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使岩石发生变形的主要类型是褶皱和断层,使岩石发生变位的方式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褶皱形成褶皱山,断层形成断块山。1、褶皱山(1)褶皱的概念:岩层因产生强大的作用而发生塑形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2)褶皱的两种形态地质构造褶 皱背斜向斜判断方法从形态上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图示构造地貌未受外力侵蚀前地貌受外力侵蚀后地貌成因成因图示意义二、断块山(1)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之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发生明显的

6、位移,就形成了。(2)断层与地貌。断层定义图示类型图示对地貌的影响举例地垒地堑三、火山1、火山构造:火山的形成是岩浆活动的结果。火山由和两部分组成。2、 火山口形态:没有破坏的火山口的形态是一个中央_的封闭_,有时会积水形成_。破坏了的火山口呈 _状态。3、火山锥形态:火山锥是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_体,上部 _,下部 _。4、火山活动不单给人类带来灾难,同时也可能带来丰富的、 、 等资源。5、中国最著名的火山:五池火山、镜泊湖火山、长白山天池火山、腾冲火山、阿什库勒火山、岛大屯火山和龟山岛火山、琼北火山。N即学即练2 读图1,完成12题。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

7、来自( )A地表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D地幔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B侵入岩C沉积岩D变质岩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4、“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5下列有关褶皱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势高处为背斜,地势低处为向斜B岩层向上拱起的褶曲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褶曲为向斜C背斜是岩层受力影响而形成的,向斜是岩层受挤压力影响形成的D地貌上,背斜一定是山,向斜一定是谷6.读图: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要求。A、

8、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属于向斜的是。此处向斜地形上是,原因是。在野外判断背斜是依据。图示地质构造是较好的储油构造,是较好的储水构造。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隧道,应选择在处,原因是。三: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自主学习3阅读教材P76四段文字,完成下列填充(1)山地地区交通运输线路结构: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为主,而后才是。(2)山地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布局: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分布在 _ 和 _ 。(3)山地地区交通运输线路形态特点: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往往,线路的和一般要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4)山区的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公路选线(布局)时要,且大聚落之间的线路较为。上述做法的主要目

9、的是。(5)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多采用高架桥的方式(如右图所示),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N即学即练3 1在山地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2我们从地图上可以观察到,高原和山地中的公路线、铁路线大多穿越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其主要原因是()A客、货运量大B地势相对和缓,工程造价低、难度小C水源充足D地势低,热量条件好3岛修建的铁路是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接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据图思考,这样的选择线路主要是考虑了哪种因素对铁路建设的影响()A地形因素B河流因素C气

10、候因素D矿产因素读下图,回答45题。4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主要的地形是()A平原 B山地C高原 D盆地5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A虚线处是鞍部B虚线处是河谷C虚线处没有居民点 D虚线处坡度大10读“某山区公路走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山区公路主要分布在地带,原因是_。这说明公路选线受因素的影响。(2)图中公路都经过了居民点,这说明公路选线还受_因素的影响。(3)在山区修建公路时应避开地形复杂地区,除了可以修成“之字形”之外,在穿越山体时,还可以,但这些工程在选址时应该尽量避开_地带,选择构造,跨越山谷时,可以。公路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经过时要尽量避开、

11、等自然障碍。_综合检测 读右图,完成13题。1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是A向斜 B背斜C断层 D陡崖2.图中甲处谷地的形成原因是A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B因顶部受力侵蚀而成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 D因槽部受力侵蚀而成3关于图中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的岩层自中心向两侧由新变老 B乙处的岩层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变新C若需开挖一条南北向的隧道应选择在甲地 D. 若需开挖一条南北向的隧道应选择在乙地读某地地质地形剖面图,图中1、2、3、4、5、6为地层编号,并表示地层由老到新。完成46题。4若该地在我国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 B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C地质构造:处是背斜,处是向斜D该

12、地区水资源贫乏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因素1,3,55若图中4号地层为含油层,则开采石油的最佳地点是 A BC D6若图中的沙丘为流动沙丘,那么主导风向为 A从吹向 B从吹向C从吹向D不能确定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完成78题。7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 BC D8在图中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 BC D读右图,根据要求完成910题。9对于该图解释合理的是A图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B该山地地下一定蕴藏着石油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10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有关图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