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5967995 上传时间:2021-11-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案例探究 张宇 吴卫摘 要:构成教育最重要的发现就是点、线、面等基本要素的提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任何图形都可以简约到点、线和面的构成;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造型艺术的学说,借助这个原理可以利用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去重新丰富一个图形画面,以异质同构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画面的视觉效果、艺术美感都远远超过了摄影技术所能带来的视觉感受。关键词:点、线、面;构成;图形;异质同构1 背景构成是设计界共通的图形语言,是一种艺术设计专业的常用术语。1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教育课,最早是于1919年在德国包豪斯(Bauhaus)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Basi

2、c Course,现在多译为“造型基础课程”或“造型设计基础”)训练中出现的,这种实验性的教学模式刚开始是由伊顿(Johannes Itten,18881967)创建的。20世纪中叶,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传入东方,日本在结合振兴经济的生产实践与设计应用中,形成了相互连贯,各自独立的三门专业课程,即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2这三大构成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大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种训练和开发创造性思维模式的综合课程。七十年代末构成艺术由香港传播到我国,到了80年代构成艺术的教学开始出现在我国高等艺术院校中,成为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地运用在当代设计中,为设计师

3、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技法与手段,曾经需要耗时久、甚至难以实现的复杂设计任务,如今可能仅需几分钟就能轻易完成。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人们完全可以实现单纯地利用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在异质同构原理的指导下,实现复杂图形向构成艺术的转化。2 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最基本的形态是由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构成的。众所周知,图形是一种可视化的语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征,而且具有一定的造型特征。3虽然二维平面中的各种图形无穷无尽,但最终都是由最基本最抽象的点、线、面三种基本要素构成,换言之,任何图形都可以用点线面去造型出来。4点作为形态构成中最小的构成要素,其在几何学中是不具有大小只具有位置的,但在构成

4、中具有形态、位置和大小等属性。点的大小是相对的,是在与其所处的环境背景比较之下决定的。因此,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点与面之间的概念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线是点移动的轨迹,面和面的相交也能够产生线的感受。4由于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特性,也就是线的性格。从构成的角度来看,线具有长短和宽度,随着线的宽度的增加就会使人感觉到面的感觉,线的粗细和浓淡也能够带来视觉上的感受,可产生远近和空间之感,线的间隔和疏密,还可表现肌理和立体之感。面是线移动所产生的轨迹,线的封闭可形成面的感受。另外,点的密集或者扩大,线的聚集和闭合都能产生面。5我们常见的面一般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几何形、有机形和不规则

5、形三类。4正如严谨的几何学一样,几何形的面总是给人规则有序的感受。有机形是自然形成的面,具有生动、节奏韵律的视觉感受。不规则形的面是有意或偶然形成的面,有著更多的形式。3 点线面构成与图形的异质同构关系异质同构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解释审美经验的学说。异质同构在图形处理上,具体表现为在同一个构形内,用不同的材质、不同的甚至相悖的事物去填充到这个构形里,会产生新的审美体验。笔者将美国著名电影女演员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的人像摄影(图1),借助计算机辅助图形方式,利用异质同构原理,以点构成、线构成和面构成的手法,重新进行重构设计和形式演绎组合成新的视觉图形,从中探讨构成与图形

6、的异质同构关系。3.1 点构成点作为形态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所要体现的内容非常多。这类构成的表达要求找出一个与主题形象相关的“点形”,要求“点形”必须具备各自特有的与画面中人物相关的特色形象点元素。如图2中,左上部分是纯粹的、大小不一的圆点,是通过网点的大小变化来表现过去老报纸上的印刷效果,远看就是一幅抽象的点构成;右上部分是运用安妮海瑟薇中文音译名首字“安”字作为“点形”;左下的“点形”则是海瑟薇主演的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海报主题形象普拉达女鞋的造型;右下部分的“点形”是海瑟薇曾获得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的奖杯。通过与海瑟薇紧密关联但是又不同的

7、“点形”元素进行画面整体网点布局,这里每个“点形”都是与海瑟薇有密切联系的图形,通过异质同构的表现手法,点的构成画面就形成了近似肌理的效果,成为富有想象力的视觉构图。海瑟薇构成图形的点有着不同的明度,明度不同的点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了富有层次的面的变化。明度低的点作为人物头像的暗部,强烈的对比使这一部分的画面如图底关系中“底”的感受,“图”的部分则是明度高的点。对比之下,简单地由点引起的层次变化却产生了网状连贯的画面效果。这样的点构成已经不仅仅只是设计图形的概念,与海瑟薇人物图形已经有了贯通之处,让对海瑟薇的人物图形的视觉感受也发生了奇妙的变化。3.2 线构成在形态构成理论中,线是点线面等要素中表

8、达力最强、表现最丰富的造型语言。用线的疏密、交叉来组成画面的明暗变化关系去塑造形体,也就是将形体分割成无数条有一定间距排列的线条,运用明暗关系去表现对象。实际上,传统的素描就是利用一组组的排线去构成物体的明暗变化。线构成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样可以通过异质同构的方法赋予到创意图形中。曲线或直线都是决定图形画面的基本要素,都可以经过计算机辅助生成极度复杂的图形。在图3中,左上是由同心圆线条的不断扩散、重叠的动态效果;右上部分是线条以45角互相交叉的组合方式;左下部分是呈S形弯曲的线条均匀细致地纵向排列而成,有点类似边缘错视原理的手法;右下部分则是利用两个垂直方向相交的波浪线组合而成,其中较暗的地方有大

9、量的波浪线聚集,具有明显的纹理感,亮部与明暗交接部分的线基本是按照素描结构呈垂直排列方式,表达了素描的明暗结构走势,塑造了强烈的立体感。在线构成的图形中表达结构或层次时,不只是如同素描一样简单的线的聚集,各种线的形态不同也就具有各自不同的视觉特性,4每一种线构成的人物图形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情感。所以,当代设计师若能善于运用计算机绘图,就可以把线构成更好地延伸为艺术表达效果的手法,从而绘制出具有丰富情感和形式美感的艺术图形来。3.3 面构成面的概念是线移动形成的轨迹,轨迹之间或在其他构成要素的影响下的差别表明了面的性质。点、线、面这三个构成要素的性质是十分灵活的,我们可以运用异质同构的构成

10、方法让设计师微妙地把握面构成的这种平衡。如果我们改变轮廓形中色彩的元素构成,运用同时对比的原理,在异质同构的手法下,使得这些不同色彩的面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时面的形态能够产生一种十分强烈的同时对比效果。同时对比是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并置在同一画面上,所看到的色彩对比现象,同时对比产生的色彩冲突可以理解为是视觉残像发生作用的结果。6对比色较于类似色而言,它利用面积相近的色彩对比加以区别,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71962年美国波普艺术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就是利用同时对比的原理,采取丝网漏印技术,创作了著名的玛丽莲梦露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图4中的海瑟薇人物面构成图形由对比色(包括原

11、色、间色和补色对比)和类似色构成的面组成。在这四组图形中可以看到,从颜色上来说面与面之间的对比显然要比点或线强烈很多,更有视觉冲击力。左上图采用了红、青和绿的补色对比关系;右上是黄、紫和蓝的色彩组合;左下是红、黄和蓝三原色;右下则是紫、黄和蓝黑的对比色关系。画面中头发与背景构成的互补色的面通过强烈的同时对比,有着非常明显的形状和边缘的区分,而脸部上类似色面之间的过渡效果产生的边缘变化相对又有一定的融合性。在这一组对比色与类似色的交错中,每一张图形都展现出不同的各种色彩、肌理等方面的视觉感受。这样的面使海瑟薇的形象产生更多的艺术画面效果如体积感、重量感和空间感等,使得经过色彩处理过的面构成图形,

12、虽然源自于相片,但藝术感染力远远超越了照相机获得的数字成像效果。4 结语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它将点、线、面三个基本元素,创造出无数具有艺术美感的视觉设计图形。在一张人物头像的异质同构案例中可以看到,点构成通过“点形”的网点表达,在视觉效果上形成了富有层次的面的变化;线构成通过曲线或直线的排列来塑造形象,能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面构成中,通过同时对比的手法,面与面不同色彩的同时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的视觉效果、艺术美感都远远超过了人物摄影。构成在平面设计等领域中始终处于创造新图形手法的重要位置,而新设计平台背景下的构成,用异质同构的独特方式带给人们多元化、创新性的视觉

13、设计创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探索构成与图形的关系显得尤其重要。参考文献:1杨丹.关于平面构成教学改革之探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8.2刘明.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应用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9.3金萍.论图形元素在平面广告中的设计与应用J.包装工程,2014(10):111.4吴卫.平面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2,28,33.5刘晓春.平面构成的要素在敦煌壁画中的体现J.北方文学(下),2011(10):61.6吴卫,肖晟.色彩构成(图书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48.7王兰珍.包装设计的色彩视觉美J.包装工程,2014(08):111.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