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5057289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球科学大辞典地洼构造说地洼构造说【地洼构造说diwa(geodepression) theory又称活化区学说或活化构造学说。陈国达(1956) 提出。一种大地构造及成矿学理论。它主要是在研究中国地壳结构和发展史特点的基础上, 批判地继承和发展J霍尔(1859)、J D 丹纳(1873)和E 徐士(1875)的地槽学说以及BB别洛乌索夫(1954)的“地台活化”概念而逐步形成的。其主要内容包括:阐明一种 新的大地构造单元(第三构造类型,活化区即地洼区)。地洼构造说认为,地槽说把地壳构造 划分为地槽区(活动区)和地台区(稳定区),后者由前者转化而来的看法符合中国东部中生代 以前的地质实际,但从

2、印支或燕山运动开始“中国地台”已大部分先后衰亡,地台经活化转 化为新型活动区即后地台阶段的新构造单元,而不再是地台区,也不是“准地槽”,故名活化 区(1956)或地洼区(1959);提出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认为东部中生代自印支运 动或燕山运动以来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地洼阶段,地壳是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螺 旋式发展的,叫地壳动定转化递进律;提出地洼递进成矿理论,认为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各 有成矿专属性,地洼阶段是一重要成矿阶段,有色金属、稀散、放射性元素及其他金属等矿 床特多;后成构造单元可继承先成构造单元的矿产,形成成矿叠加。地洼区是出现最晩的构 造单元,故矿种、矿床类型丰富多彩;先成矿

3、床可受后阶段成矿作用的卷加、改造或再造, 导致富化或富集,形成以五多(多成矿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多物质来源、多成矿作用、多矿床 类型、多控矿因素)为特色的多因复成矿床,在地洼区尤为多见,为寻找大型富矿的有利地区; 提出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试图用以解释地壳发展过程中的动“定”转化更替、递 迭上升前进,以及岩石圈块体在空间上的迁移和构造定向性的根本原因和力学形成机制。【地壳动定转化递进说】theory of progress io n (with transf ormat ion between mobi 1 e and stable regions)简称动定递进说。陈国达(1959)提出的关

4、于地壳发展一般性规 律的大地构造理论,是地洼学说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论点为:地壳发展过程示意 图地洼区作为一个新型活动区的出现,不是已有地槽阶段的历史重演,而是地壳发展史进入 一个新的阶段的标志;地壳发展是多阶段的(前地槽、地槽、地台、地洼、后地洼等阶段), 又是不平衡的(同一地质时期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构造区),认为中国东部 中生代自印支运动或燕山运动以来已进入新的阶段即地洼阶段;地壳演化过程是活动区和“稳定”区互相转化、交替更迭的过程,叫动“定”转化;且这种转化和更替并非构造单元 的简单重复及循环,而是组成物质由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循着螺 旋式方向

5、向上向前发展的,叫“递进”;总称为动“定”转化递进律(见图);地壳演化通过 动定转化、递进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动力来源是在于地幔软流层物质因所含放射性元素发生 变化,引起温度、密度的不均一而发生蠕动,导致岩石圈中热能聚集与消散交替的结果。【地幔蠕动说】hypothesis of mantle creep全称地幔蠕动热能聚散交替假说,是地洼学说 四个组成部分之一。为探索地壳演化通过活动区与“稳定”区互相转化、递进发展,及其空 间位置变化的根本原因与动力来源的一种假说,由陈国达于1977年开始提出、逐步形成。其 主要论点是:地幔软流层物质因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含量发生变化,引起温度、密度的差异, 发生移

6、动。原在较深层者,当温度增高、体积增大、密度减小时便向上移,并在岩石圈底面 转变为横向地幔流。在软流圈中,复杂的地幔流形成复杂的地幔动力场,并拖引上覆岩石圈 发生相应的水平移动。当一个地区地壳演化,处于此活跃时期,其岩石圈由于地幔流带来的 热能聚积而致使热流增高及体积膨胀、内部挤压强烈,加之地幔流拖引而导致的水平运动增 强,从而引起强烈地壳运动且水平运动占优势,发生强烈褶皱及断裂、岩浆喷出或侵入、岩 石变质、地震频繁,形成活动区。当地幔蠕动转入滞缓时期岩石圈便因热能消散、补给减少 而热流降低,从而导致地壳运动转弱且水平运动退居次要,垂直运动显出优势,褶皱、断裂、 岩浆活动及地震均相对减弱,转化

7、为“稳定”区。同一时代中,由于不同地区地幔蠕动程度 相异,则地壳运动的强烈程度也不相同,遂形成大地构造性质在空间上的分异,以及地壳发 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地壳的动定转化递进发展、块体移动,以及构造定向性等,可能正 是由于这种地球内部原因所推动的。如中国东部中生代中期以来,由于进入地幔蠕动活跃期, 便由地台区转化为地洼区;当初动 激烈期,岩石圈热流增高,再加地幔应力场为左旋剪切, 产生北西 南东向次生压力,遂形成雁行式北东向压性构造(褶皱、逆掩);到余动期时,地 幔应力场转为右旋剪切,产生北西 南东向次生张力,遂形成雁列式北东向张性断裂及张性 盆地。【构造反差强度】tectonic contr

8、ast地洼学说综合分析法划分构造区的主要标准之一。构 造反差强度(用C表示)包括两个空间因素和一个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即构造起伏密度(d,水 平空间因素)和构造起伏幅度(h,垂直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是构造起伏速度W)。可用关系式: C=f(d,h, v)表示。一个地区某一时期,凡构造起伏密度及幅度较大、进行也较快的叫构造反 差强度较大;反Z,构造起伏密度及幅度较小、进行也较慢的,即反差强度较小。不论任何 地区在任何吋期它必定反映在沉积建造特点和构造型相特点(即建造和改造)两个方血,在一 定程度上它也反映在古地貌反差强度上。对于现阶段的大地构造來说,构造型相和古地貌就 要以新构造特点和现代地貌反差

9、强度來替代。构造反差强度较大是强烈活动区(如地槽区、地 洼区)的特点2,反Z,则是相对稳定区(如地台区)的一种标志。这一特征,无论在活动区 还是“稳定”区,均以它发展阶段的中期最为明显。不同构造区的反差强度差异不仅反映在 地壳浅处,还见于深部。【地洼构造层结构】structure of diwa(geodepressional) tectonic layer地洼学说鉴别 大地构造单元和划分构造区的标准之一。是指在一个构造区内,其地壳结构是由多少个以及 什么性质和类型的构造层所组成。如不计前地槽诸构造层时,地槽区为只有地槽构造层的单 层结构;地台区为地槽构造层加地台构造层的双层结构;地洼区在两构

10、造层之上乂有地洼构 造层,构成三层结构。但有吋可缺失某些构造层,如在原由台隆转化而成的地洼区,其上发 生的地洼构造层,即可直接盖在地槽构造层或前地槽构造层之上,而常缺失地台构造层。【代表构造层representative tectonic 1 ayer代表某类大地构造单元属性的构造层。它 是此构造单元在某处地壳演化某一发展阶段内曾出现相应大地构造体制的物质记录。当其发 展时期,是此处地壳结构中的最新构造层,也是正常叠置于最上的构造层,被它所盖覆的其 他构造层均为继承构造层。它是判别一个地区某一吋期大地构造性质的唯-依据;而继承构 造层只能反映以前的地质历史过程。【继承构造层】inherited

11、 tectonic layer某一构造单元诞生之前,所在地区曾经存在的较 老构造单元所遗留的构造层,并市后继构造单元继承。与代表构造层相对应,它是地壳演化 史中较早发展阶段内曾经出现的大地构造体制的物质记录,通常位于后继构造单元的代表构 造层之下,反映其发育基础和地质历史背景,以及地壳的发展历程。【地洼构造层】diwa (geodepressional) tectonic layer由地洼型建造组成的地洼区的代表 构造层。是曾遭受地洼型构造型相改造的构造层。通常以地台构造层及(或)地槽构造层或前 地槽构造层作为基础发育而成。【构造层叠置定律】law of tectonic layer supe

12、rposition在地壳发展过程中,较晚发展 阶段的后成构造层,必然叠加在较早发展阶段的先成构造层之上的排序方式。如地台构造层 -般叠加在地槽构造层及(或)前地槽构造层之上,如此类推。发展较先的构造层叠覆在较后 的构造层之上的现象,称构造层异常叠置。构造层发育不全,造成某一或某些构造层缺失的 现象,称构造层越序叠置。【构造型相】structural style地洼学说把地质构造的形式(如褶皱、拱曲、断裂等)、类型 (如褶皱的断续、紧闭、宽展等)、规模大小以及构造活动强度等,统称构造型相,作为划分 大地构造单元的标准之一。如地洼区的构造型相一般以短线状、宽展型的连续褶皱为主,块 状断裂十分发育,

13、逆掩及推覆构造多见(尤以激烈期为甚)为其特色。【初动期】initial mobility period活动区发展过程的早期。以地洼区为例,此时水平 地壳运动开始增强,造山作用渐显,以前地台阶段的垂直地壳运动退居次要地位,由于拱曲、 褶皱、断裂(尤以块状断裂)十分发育,作为地洼区发育基础的各种先成构造层遭受强烈差异 升降运动,区内构造反差强度逐渐加大导致的构造起伏及地貌起伏,常形成以高原或高原型 山脉为代表的地穹隆起(正单位),以及介于其间的以盆地或谷地为代表的地洼陷落(或断陷、 半断陷等负单位)。地洼内开始逐步堆积从地穹或邻侧隆起地区剥蚀的以陆相碎屑为主、偶为 海相,并以分选性差、稳定性小为特

14、色的地洼沉积。在中国东部此吋常形成含煤建造(萍乡式 建造)。由于构造变动强烈,地层之间多不整合间断。岩浆活动开始增强,常以酸性和/或中 酸性为主。典型实例如东南地洼区的晩三叠世一早侏罗世和华北地洼区的早侏罗世。地洼发 展初动期的矿产,中国东部沉积矿床主要为煤(如东南的安源煤组,华北的大同煤组等);内 生矿床主要为钩、锡等。【激烈期】maximum molality period也称剧烈期。活动区发展过程的中期。以地洼区为 例,此时地壳水平运动特别显著,造山作用最强,褶皱、断裂(包括逆掩及块状断层)亦最为 强烈的时期,在此时期及以前形成的各个构造层均一同受到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后半期,便 构成在构

15、造上及地貌上反差更大的、以髙原或高山为代表的地穹隆起,也可称断褶带或块断 带;介于其间的是新生成的以盆地或谷地为代表的地洼陷落,也可称山间洼地;如东南、华 北两地洼区的中侏罗世到白垩纪。在东南诸省,其中开始形成以红色岩层为主的后期地洼沉 积(南雄式建造),此时-般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部分地区还有火山喷溢,形成建徳式建 造。此时期为地洼阶段内生矿床最重要的成矿期,中国东部主要有各种铀、有色、稀有金屈 及铁矿(部分地区且多火山岩型矿床),以及随红色沉积岩系产岀的砂岩铜矿、铅锌矿及铀矿 等。【余动期】residual mobility period活动区发展过程的晚期。以地洼区为例,这吋地壳 水平

16、运动开始衰减,造山作用相对转弱,而垂直运动则相对较强。褶皱作用虽已转缓,但块 状断裂作用仍很活跃:岩浆活动逐渐减弱,构造反差强度及地貌反差强度逐渐减弱,断褶带(或 块断带)逐渐削低,山间洼地中继续堆积后期地洼沉积(在东南诸省其下部是以红色岩系为主 的丹霞式建造)。此时岩浆活动多为基性溢出,如东南、华北两地洼区的新生代。此时期的矿 产,中国东部主要有石油(是已知地洼型油出的主要成矿期)、油页岩、褐煤、膏盐、铝土矿 等外生矿床,如大港、胜利等油H1,抚顺及茂名的油页岩,广西的贵县式三水铝土矿等。【初定期】initial stability period相对稳定区发展过程的早期。以地台区为例,因其 刚从强烈活动的地槽区转化而来,继承自前身的强烈活动性质仍然显著。虽垂直运动已在总 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并趋于主导地位,但水平运动有时还较明显。呈波浪式时强时弱、总趋势 逐渐减弱的地壳运动中,褶皱、断裂活动和差异升降还相当活跃,构造反差及地貌反差仍相 当明显,可在某些地方出现相对下降幅度很大的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