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知** 文档编号:213903400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PPTX 页数:178 大小:5.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1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板块 现代文阅读专题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启动印象“大论述”,文体胸有竹第1讲目录目录CONTENTSCONTENTS一、文体初感知高考考什么,文本有什么二、方法初尝试怎么快读文,怎么准做题第1题内容理解题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目。第2题论证分析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第3题观点推断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

2、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物的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层进式论述内容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对照式使用对比的手法论证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等形式并列式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点明了时间,表明气候正义产生的大致时间。点明了范围,高考常围绕范围词设置题目。点明了气候正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这些关键词论述气候正义的关注核心

3、 显示了气候正义理念产生的过程 。抓关键词“2000年前后”点明了时间,表明气候正义产生的大致时间。“一些”点明了范围,高考常围绕范围词设置题目。“承袭”、“审视”显示了气候正义理念产生的过程。“应运而生”点明了气候正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前提”、“权利和义务”和“主要表现”这些关键词论述气候正义的关注核心。信息有助于第1题A项的判断;信息有助于第2题B项和第3题A、D项的判断。理关系 厘清第1段的关系有助于第2题D项的判断。从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正义存在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表明这是分析论述的一个角度。说明上下文存在因果关系。明确了公平原则所应设定的目标。说明上下文是例证关系。抓关键词

4、“从空间维度来看”,表明这是分析论述的一个角度。“涉及也涉及”,从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正义存在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因而”,说明上下文存在因果关系。“首要目标”明确了公平原则所应设定的目标。“比如说”,说明上下文是例证关系。信息有助于第2题A项的判断;信息有助于第3题D项前半句的判断;信息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理关系 厘清第2段的关系有助于第2题A项和D项的判断。 与第2段的“从空间维度来看”,很明显是本文论述气候正义的两个角度,通过对2、3段内容的比较,第3段论述篇幅更长,也更深入。两个介词结构,说明了代际权利义务关系的内涵。这两处词语一处表程度作状语,一处表限制作定语,都对“科学认识”起

5、修饰作用。表明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针对对象。两处词语突出了“当代”的重要。两处判断性词语,明确了气候正义的本质。抓关键词“从时间维度来看”与第2段的“从空间维度来看”,很明显是本文论述气候正义的两个角度,通过对2、3段内容的比较,第3段论述篇幅更长,也更深入。信息有助于第2题A项的判断。“从消极方面看从积极方面看”,两个介词结构,说明了代际权利义务关系的内涵。“至少”、“已有的”这两处词语一处表程度作状语,一处表限制作定语,都对“科学认识”起修饰作用。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第1题D项的判断。“人为原因”表明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针对对象。“我们这一代”、“从我们当代人”两处词语突出了“当代”的重要。

6、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第2题C项的判断。“本质是”、“而非”两处判断性词语,明确了气候正义的本质。关注这些信息有助于第1题C项的判断。理关系全段是全文的第二个分论点,从时间维度看“气候正义”。由气候容量,到代际权利义务,存在因果关系,最后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时间维度厘清本段关系,有助于第2题A、C、D项的判断。这些关联词语,与上文内容照应。这些词语,对气候正义的内涵做出了客观的解说。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选项与第1段中“一些”“承袭”“审视”“应运而生”等关键信息有密切的对应关系。选项错把“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一些非政府组织

7、审视气候正义)说成是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选项“限制排放”与第2段中“比如说”和第4段中“都有”“也应”等关键词引领的有关“排放”的内容对应明显。选项以偏概全,第2段中“限制排放”的内容只是一个例证,并且第4段中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的表述。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选项概括了对后代的义务,与第3段表述气候本质的文字对应明显。选项混淆是非,第3段谈“气候正义的本质”时有明确的“而非为其设定义务”的表述。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

8、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选项是在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种观点,文中对应信息较多,比较明显的如第3段段末一句“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从全文来看,国际、国内、代际、代内都存在气候利益分配问题和科学认识,这些已有的认识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选项中“两个维度”明显对应了第2、3两段,段落中“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相关信息与选项对应性强。除“两个维度”完全对应文本外,“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也完全符合第3段的论述,故选项正确。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

9、正义问题。选项明显对应第1段中“前提”“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等关键词引领的重要内容。选项中的“气候容量”“前提”“指向了气候正义”均对应区间关键词引领的内容,故选项正确。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代际公平”的论述在第3段,选项对应明显。“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3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选项是对全文论证思路的简明概括分析,文本信息隐含于全篇的结构层次中。文本第1段交代了背景,第2、3两段分角度论证,第4

10、段总结了内涵,故选项正确。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选项推理立足“气候容量无限”,其从反面对应第1段最后一句话的关键信息(“气候容量”“有限”“前提”等)。原文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立论的,反面假设“气候容量无限”,自然不用立论有关气候正义的问题,选项推理正确。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选项与第3段中“实际上,气候变化利益的”一句话对应明显。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

11、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选项信息定位分析判断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选项是对控制“碳排放”的推理,对应信息集中于第2段“碳足迹”控制和第3段“代际共享”的有关内容中。控制“碳足迹”是实现“代际共享”的必要条件,避免“生态赤字”是结果。选项用“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的复句来推理是正确的。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选项对应全篇。文本从国际到国内,从当代和后代各角度论述,显示了气候容量公平享受的复杂性,但侧重点在于论述“气候正义”(从文末本文的出处以气候正义为视角也可以看出),

12、故选项推断正确。题型研究巧用比对法,速解内容理解题 第2讲目录目录CONTENTSCONTENTS一、题目怎么命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手段二、题目怎么解先分层切片,再3级比对三维训练设计 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判定技巧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把“

13、未然”(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说成“已然”(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可能发生的情况)转述为“必然”(必定发生的情况)。也可能反之,将“已然”说成“未然”,把“必然”说成“或然”。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设误方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判定技巧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设误方式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解释文意时,故意弄错

14、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判定技巧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一般是主语或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设误方式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判定技巧要判

15、断“因果混乱”干扰项,在阅读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句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从而”“因此”“之所以”“就只要”等,注意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设误方式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判定技巧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

16、成现实、将充分(必要)条件说成必要(充分)条件,或者在概括转换时更换了意思,等等。设误方式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是另一时间、地点。判定技巧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另外,还要留心文中代词的指代。要联系上下文弄清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设误方式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事物,一概而论。判定技巧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都”“一定”“就”“可以”等词语。设误方式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判定技巧要判断“无中生有”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