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

上传人:文库****9 文档编号:211680792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壶口瀑布教案(共7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17壶口瀑布知识与技能1了解壶口瀑布,进而了解黄河。2作者两次到壶口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课文是怎样描绘壶口瀑布特点的。3品味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和形象可感的语言特点。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2体会文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瀑布的美,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点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感悟作者在赞美黄河中融入的对中华民族历尽艰辛、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难点理解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与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精神之间的联系。朗读法、讨论法、演示法。多媒体课件2课时黄河流域是中华

2、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那么黄河壶口这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今天我们通过梁衡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去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吧。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著名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其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人杰鬼雄等。有晋祠壶口瀑布夏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学课本。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198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

3、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500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观赏图片,初读课文,初步感受壶口瀑布。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第一次 雨季;第二次 枯水季节2壶口瀑布在不同的季节,表现出的特征各是怎样的?第一次雄壮伟大第二次气势磅礴柔和细碎刚中带柔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1)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2)黄河

4、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1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感受壶口瀑布与其他瀑布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何处?“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2品读第2、3、4自然段,感受黄河刚柔相济的特点。(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2)结合2、3、4自然段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作者两次游览壶口的不同之处季节声势景感雨季(铺垫和渲染)略写隐隐如雷,震耳欲聋(刚)“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5、”水浸沟岸,雾罩乱石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惊心动魄)撼人心魄的壮美枯水季(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详写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柔)“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凝重”“猛烈”“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波澜壮阔)“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雄伟壮阔、刚柔相济4.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讨

6、论明确:写脚下的石头。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继续品读第3、4、5自然段。1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作者第二次

7、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用一个成语概括,可以称之为刚柔并济。3“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是哪些具体描写?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

8、淌过石板,潺潺成溪。”4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的?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作者将思辨融入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赞美了中华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研读第6自然段1说说下面句子有什么特点和含义?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

9、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2作者在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道: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这伟大”指什么?是哪些伟大的性格?“这伟大”指黄河伟大的性格,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3思考黄河的伟大性格与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能借助一个实例具体说明吗?黄河的伟大性格是柔中有刚或刚柔相济,具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例

10、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鬼子;建国后“两弹一星”建设祖国;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等。4总结全文,作者笔下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1)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2)瀑布发出的不绝不灭的震吼撼天动地,包容万千。(3)统一和团结使狂放不羁绊的黄河水流的力量排山倒海。(4)黄河水流的前仆后继的献身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第二部分(第25自然):作者介绍两次游览壶口瀑布所见到的胜景。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赞美黄河伟大的性格,赞美中华民族的精神。本文作者用形象可感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

11、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由衷赞美。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2文辞优美,意境雄浑。作者在描写壶口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创设出雄浑意境。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

12、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又如“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这里运用排比写出了河水纤细、柔和、优美的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的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了如下心得:1教师的读是为学生服务的,不应该喧宾夺主。2文章的解析应着重于关键语句的理解玩味,在读懂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再激发学生的感受,不应该要求学生空发议论。3对于文本的处理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大胆设计,反复思考,防止不恰当的设计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