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范文

上传人:艳春1****84 文档编号:210723792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送别的诗句赏析:送别的诗句 【xx唐诗】 送别的诗句有那些,有什么需要注意到的地方?下面是五度学习网分享的送别的诗句。供大家参考!送别的诗句篇一 出自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 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

2、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

3、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送别的诗句篇二 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唐代大 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

4、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边塞名篇。

5、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

6、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 首先,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

7、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

8、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

9、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准确完整地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

10、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 看!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在与阳关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诗中我们也同样能领会到诗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独运:山中相送罢,

11、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的这种语法技巧甚至对后来诗人也有启示意义,如白居易在邯郸冬至夜思家诗中想得家中夜深座,还应说着远行人两句,就不难感觉受到了他的影响。 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

12、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送别的诗句篇三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更多相关内容:杏花诗句大全关于庐山的诗句描写兰草诗句大全描写兰花的诗句与元宵节有关的诗句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