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70524591 上传时间:2024-08-0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第四-六节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线(二)第四节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新n一、经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兴起n二、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n三、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一 经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兴起1、经学何以衰落?原始儒学 人事之学 关注现实 关注人生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西汉:天人感应 谶纬神学 谶纬: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 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纬相对于“经”而言,是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因为经文不能随意改动,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 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神秘主义的迷信巫术社会大动荡使儒学独尊局面崩溃瓦解(中央

2、集权的产物)2、玄学何以兴起? 儒学的坍塌和社会的动荡出现精神真空和统治真空,社会需儒学的坍塌和社会的动荡出现精神真空和统治真空,社会需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重新进行论证和重建,要用一种新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道德原则重新进行论证和重建,玄学由此大兴。玄学由此大兴。(1)何为玄学?)何为玄学?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玄三玄” 玄学的含义玄学的含义 以阐发三玄为形式,追问存在的本质,追求精神超越和人性自由。以阐发三玄为形式,追问存在的本质,追求精神超越和人性自由。玄学的重要代表:奇门遁甲玄学的重要代表:奇门遁甲 预测学预测学

3、 n(2)魏晋玄学发展四个阶段(四个派别)魏晋玄学发展四个阶段(四个派别)正始玄学(约正始玄学(约240-249)。何晏、王弼代表。贵无论:认为)。何晏、王弼代表。贵无论:认为整个世界整个世界“以无为本以无为本”、“以有为末以有为末”,“无无”是世界是世界的本体,的本体,“有有”是各种具体的客观事物,是本体是各种具体的客观事物,是本体“无无”的表现。贵无派代表了玄学思潮的正题。的表现。贵无派代表了玄学思潮的正题。竹林玄学(约竹林玄学(约255-262)。阮籍、嵇康代表。作为正始玄学)。阮籍、嵇康代表。作为正始玄学的反命题出现的。阮籍、嵇康代表名士阶层,公开鄙弃的反命题出现的。阮籍、嵇康代表名士

4、阶层,公开鄙弃名教,提出名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非汤武而薄周孔” 的主张。的主张。元康玄学(约元康玄学(约263-316)。裴頠、郭象代表。裴頠提出)。裴頠、郭象代表。裴頠提出“崇崇有有”命题,认为万物皆自生,世界以命题,认为万物皆自生,世界以“有有”为体。郭象为体。郭象主张主张“独化论独化论”,认为,认为“有有”自生独化,以此否定自生独化,以此否定“无无中生有中生有”说和说和“以无为本以无为本”说。说。东晋玄学(约东晋玄学(约317-420)。张湛代表。提出)。张湛代表。提出“群有以至虚为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宗,万品以终灭为验” ,主张采取,主张

5、采取“肆情任性肆情任性”的纵欲的纵欲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绝境。主义人生观,把玄学引入绝境。 (3)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第一,重视本体论。最主要的特点:不着重探讨宇宙的第一,重视本体论。最主要的特点:不着重探讨宇宙的构成,而突出宇宙的存在、宇宙的本体。构成,而突出宇宙的存在、宇宙的本体。第二,从自然变化来考察人事。承认现象界事物是变化第二,从自然变化来考察人事。承认现象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现象,认为人类社会生发展的,把它们看作是自然的现象,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也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而不讲天人的主宰。活也必须符合自然的规律,而不讲天人的主宰。第三,提倡个性自由

6、。轻视名教,强调任性,纵情自然,第三,提倡个性自由。轻视名教,强调任性,纵情自然,追求个人的放达、放纵,从而形成追求个人的放达、放纵,从而形成 “魏晋风度魏晋风度”。第四,儒道合流。重视老庄哲学,并将道家学说与儒家第四,儒道合流。重视老庄哲学,并将道家学说与儒家学说相调和,其哲学旨趣是将道家哲学解释儒家思想。学说相调和,其哲学旨趣是将道家哲学解释儒家思想。第五,重视思辨的方法。主张得意忘言,不求甚解,重第五,重视思辨的方法。主张得意忘言,不求甚解,重视对精神实质的领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理论论证。视对精神实质的领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理论论证。强调要义不烦,独抒己见,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强调

7、要义不烦,独抒己见,用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富的思想。 n4.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玄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而且克服了汉代不仅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而且克服了汉代经学注经繁琐的弊病,由训解、阐述转向义理经学注经繁琐的弊病,由训解、阐述转向义理的诠释,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的诠释,开创了糅合儒道学说的一代清新学风。在方法上,由原来着重于实际运用的经验方法,在方法上,由原来着重于实际运用的经验方法,转变为重视理性思辨的抽象方法,提高了中国转变为重视理性思辨的抽象方法,提高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使当时的哲学思维进入古代哲学的思维水平,使当时的哲学思维

8、进入了更深刻、更精致、更抽象的层次,为以后佛了更深刻、更精致、更抽象的层次,为以后佛学和理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学和理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提出提出“本末本末”、“体用体用”、“动静动静”等范畴,使等范畴,使中国哲学由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上升为本体论,中国哲学由汉代的宇宙生成论上升为本体论,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本体论思辨哲学的新阶段。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本体论思辨哲学的新阶段。玄学与清谈及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二、佛教和道教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n1,佛教的产生和传入中国。n2,佛教与儒家、道教的冲突。n(1)伦理纲常之辩。n(2)夷夏之辩。 n3,道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9、重要组成部分。n(1)形成。n(2)影响。 三、儒、玄、释、道的交互影响与相互合流 n1,儒学和玄学在排斥中相互吸收。 n2,道家学说是道教的渊源。n3,佛学与玄学一拍即合。n4,儒家对佛教,排斥多于调和;佛教对儒家,调和多于排斥。n5,道教排斥佛教的同时,模仿佛教完善自己。n6,佛教采用道教手法。 第五节 理学的出现与传统思想文化的最终定型 n一、张载的“气本论” n二、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 n三、陆王的“心学”体系 一张载的“气本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横渠四句 n1,气为本体。气是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都是

10、由气构成的。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正蒙太阳)还认为万物都是由太虚之气凝聚而成,万物消亡又复归于太虚;太虚、气、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形态。“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张载:正蒙太阳)。n2,“民胞物与”思想。西铭:“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人类是我的同胞,万物是我的朋友,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张载从气本论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有力地批判了佛道二家的唯心主义观点。n3,缺陷:把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机械地运用于人类社会,企图用气本论观点来说明人性问题,从而在社会观上倒向了唯心主义。二 程朱“理学”体系的形成 n1,何为理学?又称道学,是北宋

11、以后出现的特殊形态的儒家哲学。由于继承和发挥先秦思孟学派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理、欲、心、性为论学对象,所以被称为“理学”。n2,“二程”对理学的发展起了突出作用的是“二程”,即程颢(1032一1085)、程颐(10331107),他们是河南洛阳人,早年受业于周敦颐,是北宋理学家的代表人物。他们长期讲学于洛阳,世称其学为“洛学”。n(1)建立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程颢:“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以“理”为最高哲学范畴,“天下只有一个理” ,人和物“都自这里出去”。进一步认为“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物我一理” 。可见,二程的“理”既能产生万物,又能统辖万物

12、。由此“灭私欲,则天理明” 。n(2)宣扬纲常伦理道德。“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n(3)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而深化。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至善无疵;后者则是气化而生,受到“气”的侵蚀,具有恶的因素。人性善是“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 “天理”盛则“人欲”灭,“人欲”盛则“天理”衰。n(4)地位及作用:为后来朱熹哲学奠定理论基础;逐步演变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n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13、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n(1)基本观点:以理气论解释万物生长。“理”为宇宙的根本,就是“太极”,是超时空并产生万物的精神本体。物之所生,是理气相合。提出气中之理就是“性”。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又称道心)和气质之性(又称人心、人欲)两种。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是善的;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所以有善有恶。“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的,就是圣人;“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的,就是愚者和不肖之人。把人欲说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 “去人欲,存天理”。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永恒不变。“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依旧是父子

14、”。在认识论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强调穷理离不开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还探讨知行关系,认为知先行后,行重知轻;且知行互发。“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n(2)地位及作用: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是官方哲学,标志着社会意识形态更趋完备。三 陆王的“心学”体系 n1,何谓陆王“心学”宋明理学,是以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开端,经过程朱“理学”,发展为陆王“心学”。“心学”和“理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心学”是对“理学”的救蔽和改造,是在“理学”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理学”主张“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心学”则认为人人“同

15、此心,同此理”,主张“心”即是理,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奠基者是南宋的陆九渊,集大成者是明代的王守仁。由于他们的理论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和共同倾向,因此,二人的学说合称为陆王“心学”。 n2,陆九渊及其心学n(1)生平及主要贡献。(11391193),江西抚州金溪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所以称为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心学”创始人。n(2) “心即理”命题。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程颐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命题,认为“心”是宇宙的本源。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把心和理、心和伦理纲常等同,企图证明所谓“

16、天理”即等级秩序、道德教条,都是人心所固有,是恒久不变的。n(3)认识论。说:“此心此理,我固有之”,认为一切知识和真理都在吾“心”中,只要“切己自反”,悟得本心,即可“心明”、“知理”。 3,王守仁及其心学。n(1)生平及主要贡献。(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故称阳明先生。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他深受先秦思孟学派和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又直接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完成了一个心学体系。n(2)基本观点。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身体的主宰便是心,心的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在他看来,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

17、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所以他说“心即理”。要认识“理”,即所谓“致良知”。其途径不是要通过实践,而是要到心中去体认先验的伦理道德观念。也讲“致知格物”,却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格物”就是正行,要求人们主动自觉地为善去恶,用封建伦理道德去规范自己的行动。提倡“知行合一”。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鼓吹“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把“人欲”看做是“天理”的对立物,认为由于先天的“良知”受到外来物欲的“昏蔽”,人们才会有不善的思想和行动,因此竭力鼓吹“去人欲,存天理”的主张。 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脉络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 相互独立秦汉

18、百家相互冲突 儒家胜出 定于一尊 经学化魏晋南北朝 玄学取代经学新文化的引入和冲突 佛教诸教合流 儒 玄 释 道, 以儒为主混合文化的僵化、酱化 理学(张载/陈朱/陆王)多元(童年)单一(青年)混同(中年)僵化(老年) 第六节 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n一、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 n二、中国传统文化大总结 一 明末清初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n1西学东渐n(1)西方文化输入我国。伴随海上贸易和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开始。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传教士大量东来,他们不仅给中国人带来了欧洲宗教神学,也将近代的世界观念和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传播于中国,打开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n(

19、2)利玛窦的活动及其影响。n生平(1552-1610)及活动。生于意大利,16世纪80年代初来华,先后在澳门、广州、肇庆、南昌、南京等地传教。1601年,进贡方物,得明神宗在北京赐地建立教堂。采取适合中国习俗的传教方式,穿中国儒服,接近士大夫,将孔孟之道与宗法敬祖同天主教义相融合;以新颖的西学吸引中国知识分子的兴趣。居中国30年,大力介绍西方自然科学,对沟通中西文化,传播西学作出重要贡献。 n影响。其后传教士,多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翻译和撰写大量有关西学的书籍。开拓中国人的眼界,不仅启发中国学术慢慢走向近代化的历程,而且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n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学术思想 伴随西学东渐

20、,不仅涌现一大批卓有成就的自然科学家,而且还出现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哲学与各门科学的综合研究者。n(1)方以智。对文学、经学、史学、音韵学、医药、书画、音乐、艺术都有研究,精通中西科学。在物理小识中用自然科学原理阐明哲学观点。反对理学家排除质测之学而空谈通几,指出西方传教士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详于质测”,而拙于通几,是因为宣扬神学的原因。指出西方传入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尽完备,吸取时要加以鉴别。认为世界上“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 ;在认识上强调“舍物则理亦无所得矣” ;还指出事物都是“合二而一”的,从而推进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n(2)唐甄。主张人都是平等的;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21、“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经济上主张“富民”,说“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 ;反对“虐取”于民,强调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在学术上信奉王守仁的学说,但在许多方面有所突破。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离才言性,离功言性;主张“心性”修养应表现为“事功”,“不能救民者,不如无贤” 。n(3)戴震。既反对程朱的理在气先说,也反对陆王心学,肯定宇宙的本原是物质性的气,道是气的运行;物质是感觉的来源,感觉是物质所引起的结果,客观存在的物质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便产生了人的认识。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 ,节欲得当便是理,不能舍情以求理,揭露宋明儒者“其所谓理者,同于酷吏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22、。这种思想认识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二 中国传统文化大总结 n1,中国传统文化进入大总结时期。明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儒学走向衰败、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思想家、科学家们对西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缺陷进行了理性反思,自然科学领域成绩斐然,一批科学巨著出现于世。到了清朝,随着民族融合、民族交往的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大规模的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更加色彩斑斓,鼎盛发展。于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总结时期。n2,在文献典籍方面的表现。n(1)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约3.7亿字,装成11095册

23、,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类书;n(2)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万卷,1.6亿字,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n(3)康熙字典40卷,共收47035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收字数最多的字典;n(4)四库全书共收图书3503种,79337卷,约9.97亿字,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n大型图书的成功编纂,是古典文化成熟的象征,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大总结的标志。n3,在古典科技方面的表现:出现一批科学巨著。n(1)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药物学巨著。n(2)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

24、优秀地理著作,是世界上岩溶考察的最早文献。n(3)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总结了17世纪以前中国农业生产的经验,还介绍了17世纪西方的农田水利技术,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n(4)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总结性地记述了农业、纺织、制糖、冶铸、造舟车、纸墨、酿酒以及制造火药、兵器等工艺的源流和方法,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在科技工艺方面的智慧和创造,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n4,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表现:清代朴学大兴。n汉代古文经学派治经,特别注重于名物、训诂、考据,后人称之为“朴学”。清代经学继承汉代古文经学的传统,所以又称考据学或考证学,也称汉学;由于它在清乾嘉时期

25、达到高峰,所以又称乾嘉学派。n清代朴学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巨大功绩,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空前规模的总结,对学术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向前推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复习思考n1.何谓玄学?其发展可分为几阶段?内部可以何谓玄学?其发展可分为几阶段?内部可以分为哪几个派别?玄学有什么特点?分为哪几个派别?玄学有什么特点?n2.中国古代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是如何相中国古代经学、玄学、佛学和理学是如何相继出现、融会贯通的?继出现、融会贯通的?n3.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n4.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什明清时期对古典文化进行了那些大总结?什么叫西学东渐?么叫西

26、学东渐?参考书目n金元浦金元浦 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年版。n金国瑞金国瑞 主编中国文化历程,东南大学出版社主编中国文化历程,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年版。n王玉德王玉德 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等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版社1996年版。年版。n张岱年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年版。n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本),高等教育谭家健主编中国文化史概要(增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7年版。年版。n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年版。n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