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70334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学城新一轮的地产热? 邻家老郝的千金考上了北京工商大学。老郝问我,这所学校咋样?我说,学校好不好暂放一边,你家闺女的大学一年级,可不是住在北京市区白堆子的校本部,而是在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老郝不解:什么是大学城?我对老郝说:通俗地讲,我国的大学城,就是校本部的教学与住宿条件满足不了学校发展需要,于是许多学校凑份子,合伙搭帮在郊外的庄稼地上联合建一座新的单纯用于高等教育的小城 上世纪末的1999年,中国的高等教育突然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持续经年的高校扩招,使人们盼望已久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终成现实。莘莘学子如潮水般涌入降低了门槛的大学校门,学校的管理者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后

2、勤社会化标准,众多的以万人大学为发展目标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舍规模,充其量每所只能容纳四、五千学生。 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公司独具慧眼,看到了高校扩招中的巨大商机。扩招当年,集团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在介于北京天津之间的河北廊坊市辟地建设了一座可容纳数万人学习生活的小城市,按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标准,对实施高等教育的必要条件进行配套,起名“东方大学城”,多方吸引驻京高校进“城”。迄今,“东方大学城”已开城4年,有北京的20余所高校4万余名师生进驻“城”中。 “各校相对独立,教学资源共享”是大学城的灵魂 东方大学城的建设,快速便捷地为北京市高校突破了扩招中校舍紧张的瓶颈,但它的实际意义远不止于此。以东方大学城为

3、代表的多所高校集合一体的开放办学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实施者们的一个久远的梦想: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其不再是偏离于社会结构之外的象牙塔,开放的教育园区与社会相融,更贴切自然地体现教育的国民性。 作为国内最早建设的大学城,东方大学城开了校际融合的先河。进驻“城”中的高校对物化的设施不求所属,但求所用,教育资源共享;而在教育教学中,各校又相对独立,呈现着多样化的学术和校园文化风格。相比较于我国传统的以单体形态独立存在的高等学校,比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北京八大学院,虽然都已发展成为某某大学,且校校相邻,但囿于围墙的封闭,至今,这些高校相互间也没有多少融合式的往来。资源浪费不说,给人更突出的感

4、觉是在开放的年代里,封闭的特色始终没有减退。 于是,就有研究者对大学城的生成意义讲出了一番道理:大学城内无“围墙”,校际间隔以绿化带或河流来划分,虽然容纳多个高校,但主体的开放性又使园区的各类资源在空间上连在一起,更有利于校际间的交流,便于与所在社区的发展相互融合; 大学城对园区内的图书馆、体育场、会议中心、绿地等公用设施资源实行共享,一些公共教室、实验室也可实现部分“联网”,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 大学城的后勤保障实行彻底的社会化,交通、通信、物业、安全保卫,共享地带的生活服务,商业网点等都由独立于学校之外的园区服务机构管理运营与“经营”,形成了规划整体化、

5、资源共享化、后勤社会化、管理集中化的园区运作模式; 高校把一切与教学科研无必要联系的硬件管理和生活管理全部剥离出去,余下的就是专心组织教学科研。在这座空间上由若干大学分校构成的建筑群落中,校园的开放性,硬件设施的资源共享,势必会使各校在软件的管理,诸如教师的聘用,学生课程的选定同样具有开放和共享的特征。这样,一方面城中各校继续保持和发扬着各自的传统,丰富着各校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大学城的文化呈现着多样性;另一方面,优秀的教师可以在多所学校中兼课,学生也可以各取所需,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课堂选修课程,感受不同学校的不同风格,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氛围,将更有利于培养基础宽厚,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6、不能说东方大学城的出现使高等教育的实施者们全部从中认识到了大学城的存在意义,但人们毕竟从中看到了大学城“各校相对独立,教学资源共享”这一灵魂所在。 “大学城”对传统的封闭校园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城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于入住新城的大学师生来说,大学城好比是新鞋穿在脚上,虽然光鲜可人,但皮子毕竟不甚柔软,走起路来,不免要磨些水泡。 就拿东方大学城来说,建设者在开发初期,追求的肯定是速度。他们要实现十年内完成入住师生15万人的目标,经济因素是他们不能不考虑的因素。速度一快,质量难免保不齐。入住者与开发者之间就经常有一些“跑冒滴漏”的质量问题纠纷,双方都有些不愉快。有教师说:“大学

7、城的建设速度惊人,似乎想招多少学生就招多少。以大学城现在的条件,容纳两万学生已经很成问题。希望大学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服务质量上。” 学校只管教学,生活上的事,尽由大学城的管理部门协调。这是大学城建设者们的初衷。不过,似乎高校的教师并不完全领这个情,他们仍然愿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谁知道在这个开放的“城”中,学生们,特别是刚走出高中校门,在社会上独立生活的大一学生会培养起什么样的学风? 有学校管理部门的老师表示:只要本校还有条件,就不愿意让学生住到校外去,现在这种情况也是没有办法的。一位负责学生公寓管理的老师谈到:“从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看,每名新生一入校,学校对他就负有很大的责任,不只要

8、教授他知识,还要管理他的生活,指导他的思想。这是由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大学城实行的是全开放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是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国情,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检验。如果学校就这样让学生住到大学城去,完全放手不管,我们学校很不放心,相信学生的家长也不会放心。”因此,入驻东方大学城的高校师生总觉得这座新城在管理上比老校“混乱”,“现在大学城里的学校都是在自己管自己,我们学校就有40几个老师长住在这里。可以说,除了食堂没管,其他的都是我们自己管。” 大学城的建设毕竟起因于扩招。所以,不管是在哪个城,入城的多是一年级新生。没有了校本部的校园文化氛围,新生们不免会觉得有些没着没

9、落。某高校的一位新生说,“我们住在廊坊,不能和本校的老师、高年级的同学在一起,不能交流经验,沟通思想,总好像还在上高中一样。” 入住新城的师生的牢骚其实是表面的,“跑冒滴漏”通过修补可以解决,对学生的管理也会因制度的形成走上正轨。许多对大学城的开发建设进行研究的学者们,实际上更关心这新城的出现,会对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在保证数量的同时,坚持走内涵发展的路子,是高等教育内部多年来强调的主张。大学城如何发展内涵?有专家指出,规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延,效益和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优化结构是实现二者统一的结合点。高等教育园区化模式,不只是高等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且是高等学校

10、在制度层面上的创新。一座大学城通常有数万名学生,且分布在不同的院校、专业当中,要想得到结构上的优化,首先园区必须是综合性的。整个园区必须体现高等教育专业覆盖的广泛性,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以更灵活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其次,园区内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应能构成一定的梯度,即要有各自的特色。第三,既然大学城的教育园区是开放性的,那么,就要考虑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使打破院校之间的壁垒成为可能,在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在园区内广泛开展校际间的竞争和合作。 专家指出,建设大学城的初衷之一是“资源共享”。而从现在的实践看,大学城的建立,虽然让入“城”的大学之间在地理位置上拉近了距离

11、,但在教学上离得还是较远。资源共享,只是实现了部分教学硬件的共享,而在软件方面,比如师资、课程等还没有太大的突破。 新型的大学城具有规模大、高校集中的特点。在大学城内各校之间的学生融合程度高,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明显增强,这就给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由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固定班级的概念逐步淡化,学分制管理模式的逐步推广和建立,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因此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当引起学校和社区的相当重视。 神州如此多“城”,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从长远看,大学城的兴起,为稳定、持续地发展高等教

12、育事业准备了基础性的条件。既然企业可以在大学城的建设中获得利益,那么将这个行为放大到政府主导这边来,就很有可能为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添上辉煌的一笔。继“东方大学城”之后,一波新的以“高校后勤社会化”为旗帜的大学新校区的建设高潮在全国掀起。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都在兴建和拟建大学城,其中以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为最多。 比如,上海淞江大学城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近5000亩,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可容纳4万至5万名学生。 北京良乡高教园区已经进入建设阶段。用地总面积7.3平方公里,建筑规模370万平方米,总投资70亿元人民币,整个园区计划2006年基本建成,在校生规模将达8至10万人。 福建福州

13、大学城总规划用地15000亩、总投资30亿元。第一期投资23.08亿元兴建校区,2003年初具规模并开始招生;第二期为配套设施建设,到2005年基本建成,学生人数达3万至5万,2010年达10万人以上。 广东番禺小谷围岛及其南岸地区的广州大学城用地规模达43.3平方公里,可容纳学生18万-20万人,规划总人口35万40万人,估计总投资规模将达到200亿300亿元。 湖南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长沙市岳麓山地区建设岳麓山大学城,区域范围达44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陕西的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总投资已超过40亿;山东荷泽大学文化城占地466公顷。吉林长春大学城,投资总额为4500万美元。云南

14、昆明大学城、杭州大学城、武汉黄家湖大学城、辽宁绿岛大学城、合肥开发区大学城、兰州大学城、东莞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不胜计数。 与原来独立存在的高校相比,目前在建的和已经投入使用的大学城,以“规模大、占地广、人数多,投资数额巨大”等显著特点令人刮目相看。 在南京,一座仙林大学城,总面积34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40亿元,其中20平方公里为大学集中区,计划3年内建成,集中910所大学,吸纳15万高校师生。而在南京之外,从苏南到苏北,另有常州大学城占地1万亩,计划招生7万人;无锡大学城和淮安大学城分别规划用地10平方公里;常熟大学城、苏州研究生城等也在筹建之中。仅江苏全省已经开工或计划建设的大学城不下1

15、0个。按每个大学城平均容纳5万学生计,这些大学城至少要住满50万学生。目前,江苏省普通高校在校生61万余人,2003年江苏全省高考的报考人数约34万人,招生总数为25万人。江苏要通过招生把这些大学城填满,恐怕在校生人数要在原61万人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江苏经济实力强,人口多,全省有高校90余所,估计几年内实现在校生翻番的目标不难。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能照此办理?据说,新疆欲在乌鲁木齐市北郊建乌鲁木齐大学城,这一设想将在2020年以前变成现实。根据规划,大学城一期工程占地2万亩,可容纳15万大学生,2020年全部建成后,大学城可容纳40多万大学生。有资料介绍,2002年,新疆全区有普通高校24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2003年,新疆全区共录取各类高校本专科新生62830名,其中区外院校录取23571名,区内院校本专科录取39259名。2003年全区考生报名数为92981人,录取率达到68%。假定这40万人规模的大学城已经建成,每年以40%的比例递增,将区内录取的新生都放进大学城,5年后可将“城”填满。恐怕到那时,新疆的高等教育可以用“普及”二字来形容了。这可能吗?要完成这40万人的规模,单教师配套一项,按1誜10的师生比,就需要补充4万人,按国家规定,还都得是硕士学位以上的,这又可能吗?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