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68619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谈“大学排行榜”这是一种进步 似乎已成了近几年来的一种“惯例”:高考一结束,“大学排行榜”就会伴随而生。今年的高考日期提前,由一家网站发布的“200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也就在6月11日新鲜出炉了。根据这个排行榜,中国综合排名前10名的大学,依次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同样在人们预料之中的,是“大学排行榜”推出后所引起的广泛关注以及热烈的议论。议论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焦点却颇为集中:某著名大学为何落到了排行榜的后面?一些很有影响的专科大学为何榜上无名?大学排行榜是否

2、该采用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这种由社会中介机构搞的大学排行榜其权威性究竟如何?它可否成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学校和专业的依据?该不该对这种大学排行榜进行规范?悬在心头的这一个个“?”,牵引着记者去请教有识之士。几经联络,终于在上周日,本报记者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有了一次“面对面”“这是一种进步”记者:作为复旦这座著名高等学府的一位主要管理者,想必您一定会关注“中国大学排行榜”吧?秦:关注是自然的。作为“复旦人”,当然会关注复旦的排名情况。作为复旦的管理者之一,在校的老师、同学们以及复旦的校友们,他们对排名情况的关注,也会“反馈”到我们管理者这儿,“为什么我们复旦今年被排到这个位置?”、

3、“这种排法公正吗?”诸如此类的询问,往往成为排行榜公布后校园内外的一个“热门话题”。记者:那就是说,排行榜公布后,您会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秦: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压力。看了排行榜,自然会去思考一番。听了人们的议论,心里更会有些感想。这看、听、想,就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记者:刚才您说的一种“反馈”,主要是指“复旦人”对复旦的名次排得不够高而对学校提出质询,因而使您感受到压力,是吗?秦:可以这么说吧。“复旦人”嘛,总是希望复旦的名次排在前面一些。记者:现在社会上有议论,认为排行榜排名不公正,应该停止。秦:我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总的来说,搞大学排行榜是一种进步。那种完全排斥的态度,是过度反

4、应,大可不必。记者:您听说过北方有所高校的学子因为学校排名靠后而起诉至法院吗?秦:有过耳闻,但内情不详。那是人家的事,我不去评判应该不应该。记者:怎样理解“这是一种进步”?秦:首先,它为推动学校的发展引进了一种竞争机制。学校要发展,就应该置身于竞争的压力之中,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嘛!在我们校内各院系之间、各专业之间到年终作为工作考核的一个指标,排最后三位的也要扣一定的奖金。我们校内可以搞排名,为什么全国的大学就不能搞排名?其次,大学让社会来评价,也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大学排行榜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和家长的选择,还会在某种意义上影响社会资源的投向,尽管这种影响不可能像有的机构那样形容得过分,但对大

5、学的评价,从以往的主要依赖于人际传播,到由于排行榜的亮相而走向社会舞台进行公开评价,这对促进社会评价机制的形成,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排行榜不是指挥棒”记者:看来,您对争议颇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还是持客观的态度。秦:但排行榜不是“指挥棒”。记者:此话怎讲?秦:这表明的,既是我个人,也是我们复旦大学对大学排行榜的一个基本态度,那就是:只作参考,不必看得过重。我校王生洪校长讲得好,他说我们的态度应当是“不为所动,为我所用。”我所强调的“排行榜不是指挥棒”,就是说,作为校领导虽然会感到有压力,但我们不能以排行榜来指挥我们的办学、影响我们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记者:您为什么只是把排

6、行榜放在参考参考的地位呢?秦:这是对“大学排行榜”作用的一种评估,更是基于对目前排行榜不够科学不够规范的一种掂量。记者:您是怎样加以具体评估和掂量的?秦:第一,衡量一所大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很难通过一组数据就可以精确地描绘一所大学的状况。它不像其他一些排名,比如NBA篮球赛排名,通过硬碰硬打比赛就能排出名次,也不像“世界小姐”评选,有一些硬性指标。记者:“世界小姐”的评选,也有人认为有的标准不够科学,有的标准难以把握。秦:事实上,这种选美是以外在美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三围”什么的,总还算是硬性指标吧,没有那么复杂。记者:大学的衡量标准就复杂多了。秦:应该说,是十分复杂。一所大学,要包括教学

7、、科研、研究生培养、产业、后勤等几大方面;大学的学科又分为文、理、医、工、农、林、艺术等等,林林总总;大学的个性又很强,从类型来看,有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也有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还有各种专科性强的大学,比如师范大学、医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等等;即使是同一种类型的学校,学科也不尽相同;还有,每一所大学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都有所在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带给它的烙印,每一所大学都有它长期积淀下来的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精神品格,很难说这个比那个强。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复杂的事物不能简单化。秦:是的。要精确描绘一所大学,只用若干个数据,就会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记者:有一家评选“大学排行榜”的网站

8、,用的是25个方面的数据作为标准。秦:我也看到了。记者:25个,够了吗?秦:怎么会够呢?大学,那么复杂的一个系统,用这25个数据去衡量,去评价,那是没办法不简单化的。记者:有人认为这种简单化,也表现在对清华和北大的排名上。秦:按照排行榜,今年的清华、北大以30分之差位居一、二。这两所名校一个以工科见长,一个以文理科见长,虽然都是“名校”,却是风格迥异,怎么能够硬性将其排个高低呢?记者:有人形容这就像要在一个著名文学家与一个著名数学家之间分个谁高谁低。秦:香港一所大学的荣誉校长批评这种简单化的排名现象,说目前的大学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镜与苹果相比,结果非常滑稽。他的意思也是说,不能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9、,否则就会闹笑话。记者:这还仅仅是您掂量排行榜的一个方面。秦:第二,我认为,大学不等同于工农业生产,它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每年都进行一次统计排名是很不科学的。记者:一届本科学生的培养就至少要四年。秦:还有,一个科研成果项目的周期三五年不算长,一所学校要发展,每年可能会办一两个专业,但也许它们要到十年以后才会长大。像复旦新闻学院,从1929年开始创办,经过了74年的漫长时间,才成长到今天。记者:复旦的发展史,也是佐证。秦:说得对。要是这个排行榜放在50多年前,复旦可能只能排在第二三十位,因为那时复旦大学还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从历史上看,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要办成名校,没有几代人的努力是不行

10、的。记者:所以,大学的发展状况不能像工农业产值那样统计。秦:排行榜的评估数据之一是学校的科研经费,不知评估机构是否知道,学校的科研经费也分“大年”和“小年”,可能今年的科研经费多一些,明年的就少一些。怎么可以根据这种变动的情况,就将这所学校的名次也予以“浮动处理”呢?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怎么可以依据大气环境的某种变化,说今年的这个月亮已不是去年的那个月亮呢?记者:月亮被主观臆测了。秦:主观臆测是违反科学的。我之所以强调排行榜不是指挥棒,还有第三方面的理由,那就是目前评估机构的评价体系、参评指数、评价方法,有不少主观臆测的成分。比如对我们复旦,有的机构评为第3名,有的机构评为第6名,我记得还有一次

11、我们被评为第9名,真不知是怎么评出来的。记者: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秦: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站在什么位置看,怎么看,用什么方法去看。比如,排行榜有个参评指数是研究生数量。作为研究性大学,科学的参评指数应该看一所学校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是多少。有的机构只统计某所学校的研究生人数是1.2万,却没有看到该校的本科生人数为2.8万。我们复旦目前的比例是1比0.67,本科生有1.4万,研究生有9400多人。如果光看研究生的人数,那就看得主观,看偏了。又比如,看科研成果的多少,应该以学校教员的人数为基数,有的学校看起来科研成果比复旦多一点,但它的教员人数是复旦的一倍。如果连这简单的分子、分母的算术都懒得

12、去做,那还有什么科学可言?记者:有的评估机构认为,之所以他们“看”得有偏差,是因为大学信息自我封闭,没有及时向他们提供可靠的信息。秦:这种责难没有道理,我们完全可以反问一句:你这个机构有公信力吗?如果你本身就不可信,我们大学凭什么向你提供信息?记者:凭什么你可以怀疑人家机构没有公信力呢?秦:据了解,排行榜的有些数据是由一些大学自报的,比如“毕业生平均年薪”这个数据,听学校的自报,缺乏可信度。这自报的数据,其中的猫腻不少。因为我们发现,有的学校自报的数据,与教育部内部统计的数据相差很多。所以,我们不能不对有的机构的公信力产生怀疑。记者:不是说全国有200多位学者受评估机构之邀为排行榜的产生进行事

13、先“打分”吗?秦:我也听说了。遇到一些无法落实的数据难题,有的机构就把问题发放给受邀的全国200多位学者,试图用打分的形式予以解决。这也很不科学。比如“声望”这个指标,它是由200多名学者打分打出来的,凭的是主观印象,就像是体操比赛的裁判打分。此外,就全国范围来说,这200多位学者,也未必全面。只有大家公认,才会有公信力。“暗箱操作”会有什么公信力?那么,这200多位学者的名单,为什么至今未见公布呢?是不好公布,还是不敢公布?记者:还有一种议论说,个别机构搞大学排行榜的商业动机明显,缺少公信力。秦:这种议论不是空穴来风。比如,有的评估机构赶在学子填报大学志愿之前,推出一些书籍,去作为“应届高中

14、毕业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参考”。这难免会使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有关机构是不是“醉翁之意不在榜”?记者:对这种“商业动机”,复旦有没有切身体验?秦:仅举一个例子吧。有一家目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机构曾给我们打来电话,问我们要不要报一下统计数据。我们的工作人员很敏感,马上问这要不要收费,对方说要收费的。对这样的数据统计,我们坚决不参加。记者:可否这样说,信息来源的不可靠与评估机构的商业动机,也是您对排行榜进一步掂量后的发现,从而使您加强了“只作参考,不必看得过重”的结论?秦:正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我认为,对“大学排行榜”不应完全排斥、否定,是因为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起到激励竞争的作用,但如果围着排行榜

15、来转,使其成为一种“指挥棒”,那就会影响我们的正常发展,会导致一种毛病:浮躁、功利、急于求成。那是非常有害的。“不能助长轻视社会科学的倾向”记者:与前几年类似,在今年的排行榜上,文科有优势的大学仍然处于不利的位置。秦:的确如此。记者:有学者认为,从近年来的“大学排行榜”来看,社会科学似乎有被轻视的倾向。秦:至少是被忽视了。记者:对复旦来说,这样的不合理一定也存在吧?秦:合理不合理,人人心中有杆秤。这里仅以“科研成果”这个指标去分析。我认为,对文科和理工科的科研成果,是无法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的。工科的成果看你能不能应用,理科的成果看你能不能发论文,文科的成果怎么看呢?我们复旦的谭其骧教授领衔编撰中国历史地图集,整整搞了20多年,这样巨大的成果怎么算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呢?记者:社会科学是不能“轻”看的。秦:我很赞同一位专家所说的,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排行榜”如此“重理轻文”,如此过于轻率,自然令人难以信服。记者:问题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