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56183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与破解路径 摘要:近年来,北京高校科技成果在数量上喜人,但转化率偏低。究其原因:一是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不足;二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外在活力受限;三是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效率低下。为破解这一问题,需要从如下三方面创新北京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其一,强化科研管理体系中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热情;其二,拓宽融资渠道、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增强高校科研人员创业活力;其三,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效率。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障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

2、,要“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优化创新政策供给,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北京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无疑需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发挥引领示范和核心支撑作用。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印发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强调:坚持和强化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地位,要“着力深化改革,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另一方面,北京也是全国985和211高校云集之高地,其所拥有的985和211高校数量占全国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20.51%和20.54%。高校不仅是创新的中坚力量,也是创业的

3、重要培育基地,其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意义自然非同小可。近年来,北京高校科技成果产出数量迅猛发展,但其转化率明显偏低。鉴于此,研究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及破解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简要分析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偏低的具体表现并揭示其深层原因之后,对创新北京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一、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北京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显著增加,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迅猛发展。数据显示:北京高校科研投入经费,从2006年的76.89亿元逐年增加到2014年203.5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3.6%;其科研成果数量方面,2014年全年发表学术论文809

4、96篇、专利申请数为11496件、专利授权数为7251件,分别是2006年的1.63倍、3.50倍和4.89倍(图1)。尽管如此,较之欧美发达国家高校,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却明显偏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三种模式:自办企业、技术转移和科技园模式。不论是自办企业、技术转移模式还是科技园模式,北京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其一,自办企业方面,目前北京市仅有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等极其少数自办企业较为成功。其二,技术转移方面,其主要衡量指标是专利出售数和技术转让合同数。如图2所示,自2006年以来,北京高校专利出售数量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增幅并不明显,仅从2006年的88件增长至2

5、014年的197件,远远低于高校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的增长。同样,高校的技术转移合同数量在2006年到2014年期间也一直徘徊于1000件左右,未能有所突破。其三,科技园模式方面,中国科技部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14个北京市大学科技园有相关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共509人,在孵企业共1358家,其中,2014年新孵化企业数为416个,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率为30.6%。这与现阶段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发达国家60%以上的高校科技成果孵化率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二、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偏低的深层原因现阶段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深层原因如下:(一)科研管理体系不健全,抑制科研人员

6、参与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现阶段北京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存在不足,难以调动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两个方面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科研评价机制是高校科研活动发展方向的风向标。目前北京高校以发表论文篇数、论文所在期刊影响力、完成课题数量和课题等级等作为衡量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逐步形成了重理论研究轻市场需求、重立项轻监管、重先进轻实用的科研评价体制。在这种评价体制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以技术转移为目的的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上,导致脱离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数量急剧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科技创新地位和自主品牌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和研

7、究中心,研发内部化导致市场对高校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减少。另外,由于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等因素也妨碍了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因此,在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和市场不成熟三方面因素叠加的情况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走低。激励制度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大大削弱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激励机制的设计初衷本就是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帮助体制之内的科研人员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向。科研人员之所以选择在高校从事科研和成果转化活动,除了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个更加现实的原因是满足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现阶段北京高校科研人员即使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和创造巨大市场价值,科研人员也只能获得精神奖励和

8、少量物质奖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物质奖励脱离市场,不能客观反映其科研成果的真实价值,再加上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成果转化行为,没有与之匹配的高额回报,自然没有足够规模的科研人员愿意去尝试,利用大学科技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果转化形式依旧鲜有人问津。总之,科研人员的规模优势不但没有带来高校科研效率和转化效率的提升,反而逐渐演变成科研工作的“增压器”,加剧了科研人员内部的竞争以及资源内耗,既降低了高校高素质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又在很大程度阻碍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二)资金体系不完善,抑制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外在活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资金在背后提供强有力的

9、支持。然而,现阶段高校成果转化的资金体系存在如下三个问题:一是资金来源主体单一。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研人员实现科研创新和孵化企业的主要途径,其资金整合模式有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高校主导型和校地合作型。三种类型中,政府资金始终占据着经费结构的主体。在这种资金结构下,国家为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制定出一系列大型的科技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点、重大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97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等。并且每个计划都有其支持的重点和相应必须满足的条件。如火炬计划强调科研项目的先进性、前沿性,同时还要求较高的技术成熟度。由于国家级科技项目的确立是立足于国家科技发展的战

10、略布局,这些项目仅能覆盖科技发展的极少领域,绝大部分科技项目会因达不到门槛要求而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另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划分成若干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融资风险以及资金需求量是不同的。科研成果的创造阶段资金需求少、投资风险小,而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产品和产业化阶段的资金需要量较大、投资风险更高,显然政府资金更偏向也更适合用于风险系数低、需求量少的基础性研究阶段。这样一来,单一的资金主体不仅不能让资金支持覆盖到大多数科技项目,而且也不能完全覆盖到单个项目的所有阶段。二是融资渠道窄。目前,市场中各类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大都定位于成熟企业。由于涉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企业往往风险系数高、不确

11、定性大,其财务状况往往因难以达到金融机构对于贷款评级的要求而无法正常融资。与此同时,我国创业投资起步较晚,能够在创业板块聚集的资金容量相当有限;商业银行对高风险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资态度比较谨慎;政策性银行又因其功能定位难以满足中小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因此,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满足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待孵化企业的融资需求。另外,风险投资、民间资本尚未大规模引进,现阶段融资方式严重制约了大学科技园内高风险系数的创新创业活动。三是投资体制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一项风险系数极高的活动。政府投资显然独木难支,而风险资本为了逐利是可以容忍高风险的,因此风险资本才是最适合推动成果转化的资金力量。国外很早

12、就已经将风险投资引入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并且在风险资本的参与下国外科技成果转化完成周期成功缩短一半。然而,风险投资在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起步都较晚。现阶段风险投资机制在市场准入、实收资本金制度、企业组织形式、退出机制等方面存在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风险投资业在国内的发展,直接限制国内外风险资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三)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尚不完善,抑制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效率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研人员自主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全方位、深层次、高效率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是培养高素质创业人才、提升科研人员创业效率的助推器。目前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尚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

13、创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体系尚不健全,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效率。其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对于高校科研人员而言,创业是一种全新的就业形式,更是一种全新的就业理念。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缚于“应试教育”的观念,目前北京高校依然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安排、考试制度以及评价标准。这种非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思维的拓展,阻碍未来高校科研人员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开发,容易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则可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对于北京高校而言,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期阶段,迫切需要从内外

14、部环境着手,进一步完善其相关体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革和加强。其二,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科研人员和创新企业的服务需求。服务行业要想全面解决创新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须要深入了解企业并不断细化和丰富服务的种类,从而满足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企业诉求。目前北京高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由政府主导,中介服务机构数量极其有限、功能过于稀少,虽然可以满足新孵化企业在初始阶段的基础性要求,但在技术、融资、高素质人才等环节上尚不能结合创业过程中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帮助,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高校创新创业的发展需求。其三,人力资源体系不健全,难以为科研

15、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撑。大学科技园的成果孵化需要懂业务、了解商业运作模式且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科技人员参与。这种科技创新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为高校扮演连接市场与高校的中间人角色,为高校选题立项提供市场顾问和第三方指导,同时还要为已孵化的或正在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市场,使之产生预期的经济效应。但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模式中的科研人员尚不能同时完成技术攻关和企业运营管理的双重重任。通常情况下,高校科研人员拥有丰富的理论研究能力和技术攻关能力,但大多数没有在市场条件下经营管理企业的经历,缺乏分析行业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实战能力。许多高校孵化的企业由于后续智力支撑不足导致其在创业初期便夭折,或在发展进程中因

16、管理不善而破产。三、创新北京高校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机制的对策建议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在总体上严重偏低,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北京既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全国985和211高校云集之高地。因此,提高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破解北京高校科技成果数量迅猛发展但转化率明显偏低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一)强化科研管理体系中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参与创新创业热情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人才流动起牵引作用,北京高校应尽快建立起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高校应结合科研工作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发展目标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在理论研究方面,应侧重于科研人员论文和课题的完成情况;在应用研究方面,应侧重于专利出售和技术转移的数量;在成果转化方面,应侧重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社会效应。在明确高校科研工作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建立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鉴于北京高校科研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