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1643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2000年的 中国 历史 地理 研究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2001年10月已出版论文集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 理学 ),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 问题 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I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 教育 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 理论 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

2、)、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 方法 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

3、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 发展 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 自然 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 科技 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

4、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 英文 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 社会 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 科学 规范”,而 目前 的历史地理学研究 内容 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

5、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 经济 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布局及其结构的演变发展过程与 规律 ,具有鲜明的区域差异、 时代 发展与结构综合的特性,“时间”、“空间”、“部门”构成了历史农业地理学的三大要素。曹树基的书评以人为本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清史研究第3期)认为: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

6、地理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成熟”。 现代 地理学发展方向之一是展开区域研究,历史地理也莫能外。在区域研究理论上,鲁西奇继1996年发表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该年第6期)后,本年度发表了续篇再论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区域问题(武汉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地区多样性包括景观的多样性和历史发展道路、模式的多样性,政区、移民、地理环境、经济类型、城市发展以及地方特权、方言、风俗是 影响 多样性区域之生成、演变的重要因素,地区多样性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架构和走向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建立连续的区域历史地理剖面是历史区域地理研究的重要思路。此外,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的论文

7、还有葛剑雄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文汇报11月4日)、毛曦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刘锡畴中国民族历史地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喀什师院学报第1期)等。二、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谭其骧先生早在1990年历史地理会议的主题报告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中就已指出:“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希望、最为繁荣的一支,在中国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文汇报1991年1月6日第3版)。经过十年的稳步发展,历史人文地理已经成为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成果多、质量高,代表着历史地理学的整体发展水平。历史人文地理

8、领域广阔,宜分别概述其本年度的学术成就。1、历史政区研究历史政区研究是传统舆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现在有的学者将其赋予“历史 政治 地理学”的内涵,或主张以“历史政治地理”取而代之。在这个领域内,本年度成果不少,但多集中于先秦、秦汉时期。张怀通先秦时期的基层组织丘(天津师大学报第1期)认为,作为先秦时期重要基层组织的“丘”,源于龙山文化末期在原野中用土堆积而成、人类藉以居住的台地;商代的丘是农渔田猎的基本单位,是军赋的承担者;西周、春秋时代的丘与国野制度相结合,是“野”中的政权组织,丘民耕种公田,缴纳禾、刍、米,春秋末则缴纳牛、马、车,充当甲士、步卒;战国时代因井田制和国野制度的瓦解,国、野两套

9、行政系统混一,丘被乡取代,“丘”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李晓杰春秋晋县考(历史地理第十六辑)钩稽了春秋晋国较为明确可考的原、温、邬、祁、瓜衍之县、先茅之县等三十二个县,指出这些晋县大多分布在河水及汾水两侧,且多分布于晋国的边地,认为春秋后期其性质已出现了由县邑之县向郡县之县转化的现象。这是对周振鹤关于县制起源三阶段说的绝好补充。宋杰春秋时期中国政治力量的分布态势和列强兴起的地理原因(首都师大学报第4期)将当时中国的政治地理格局划分为中原地带、弧形中间地带、周边地带的华夏与东夷中山诸侯、争霸列强、戎狄蛮夷三股政治势力,认为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社会环境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及民风的影响,使弧形中间地带的齐

10、、晋、秦、楚列国得以崛起称霸,超过了鲁、卫、郑、宋等中原地带的旧日望国。汉武帝设立的刺史部,传统观点认为按州或州部派遣刺史,以致出现一些无法解释的疑难问题。汪清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辨析(史学月刊第3期)认为,“州”、“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武帝将全国除京畿以外所有郡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叫“部”,武帝应是设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包括朔方刺史部,但不存在所谓“朔方州”。他的另一篇文章王莽时期州制的变化兼论都督制的滥觞(郑州大学学报第3期)认为王莽时“州”的行政化倾向被固化,而监察职能被削弱甚至被剥离,“保”区制的设立使州受到更多军事因素的渗入,州呈现了军政合一的性质。李晓杰东汉荆州刺史部所辖诸郡沿

11、革考(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利用现存的 文献 史料,以东汉初年荆州刺史部作为具体的考证区域,将其时该刺史部所辖的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的沿革做了通代的详尽考察,使其变迁的分辨率精确到“年”,为进一步从事东汉政区地理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民族研究第5期)从东汉比郡属国的设置背景、管辖对象、内部结构及其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论述了东汉比郡属国问题,认为它是东汉王朝管理归降少数民族的一种羁縻制度,就其性质而言并未实现郡县化。此外,这方面的论文还有万昌华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齐鲁学刊第5期)、黄金铸论六朝岭南争取激增无滥置之嫌 (学术研究第6期)、郑

12、宝恒民国时期行政区划变迁述论(湖北大学学报第2期)等。2、历史产业地理研究唐晓峰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一文认为,早期传世文献上的“鬼方”是殷商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民族,在山、陕北部发现的鬼族遗存证明了这一点;自新石器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候变化而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 李伯重革命乎?虚像乎?(九州第二辑)从方法论上 分析 了导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论所使用的“主导法”与“集粹法”的致命弊端,指出“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只不过是空间意识缺乏所导致的一个“虚像”,并力图求得宋代江南农业时空变化的“实像”

13、。高王凌中国棉作分布的历史演变(九州第二辑)重点研究了棉花传入中国后、尤其是清代棉花种植的地理分布,将棉花生产分作“自产有余且能大量外销”、“接近自给”、“不能自给”、“极少棉作”四类地区,发现全国约有70%以上人口的棉花需求都是依赖市场获得的,其中又有40%需靠省际交流,因此作者认为“把传统经济说成是男耕女织、一家一户自给自足,显然是不大合适的”。辛德勇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及其经验教训(历史地理第十六辑)使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了三峡地区原始农业、宋元及其以前和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状况,最后 总结 出服务现实的三点经验和教训,认为“今后峡区的农业发展,必须借鉴历史经验,走农林牧副渔综

14、合发展的大农业路子,以充分、合理地利用山地资源”。李令福历史时期关中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相互关系初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探讨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以关中为例简要分析了两者的相互作用。戴鞍钢等中国近代 工业 地理分布变化及其影响(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将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指出其地域分布始终没有突破偏于沿海沿江地带的基本格局,认为这种状况限制了它的社会影响。此外,同类论文还有王双怀明代华南的粮食生产及其地域特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尹玲玲明清时期湖北地区的渔业经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2辑)等。3、历史城市地理与古城址研究应该说,历史城市地理是

15、历史地理中最为成熟的一个分支,本年度的成果以古都研究居多。李小波从天文到人文汉唐长安城规划思想的演变(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认为城市是文化的载体,都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化风貌的体现,汉长安城法天象地、灿若星辰,唐长安城周易礼制、政通人和,其规划思想反映了从天文到人文的转变。程妮娜金代京、都制度探析(社会科学辑刊第3期)认为,金代京、都制度最初是在照搬其他民族制度的基础上,融入女真民族传统的政治特征而形成的;在金朝不同的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上,京、都制度不断调整、变革,在女真统治集团对国内各地各民族的种族统治运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金代京、都制度上承辽宋、下启元明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韩光辉论中国元代建制城市(历史地理第十六辑)探讨了金元都市警巡院、城市录事司的官制与职能,详细研究了元代建制城市的规模及其户口特征、时空特征,认为元代建制城市的辉煌“就在于对一百余个城市实行了专门且有效的行政管理,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可惜明清城市管理又倒退到由附郭县或县负责的陈轨旧俗上去了。李孝聪等清代北京城王府建筑的选址与分布(九州第二辑)一文,由北京城王府的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