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4522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摘要: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取得积极成效。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教学实践的深度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逐步呈现出来,其中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问题倍受关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建设需要按照有关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样态、教学程序、师生关系、教学监督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全方位建设。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实践

2、活动方式,是教学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是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规律的反映。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相关教学理念,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一、课堂教学的指导观念传统应试教育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强调知识传授、逻辑推演和体系建构,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健全以及综合素质的养成。这种教育价值观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有人将其概括为“重负低效、物式灌输、教师主宰、主体缺失、智能脱节、发展畸形”1,可谓入木三分。为摆脱应试教育价值观的束缚,现

3、代教育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关照人的主体性发挥,致力于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注重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高度重视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传统教学观支配下,教学就是“讲课”,就是由教师通过单向的信息传递,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都是现成的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简约了

4、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学生只会背诵“标准答案”,不会活用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由向学生传递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鲜明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此,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营造环境。传统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就是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单纯地通过外部刺激而接受信息的过程,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生成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现代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

5、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需要学生自己参与相关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操作,需要与学习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而完成知识建构。传统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技能传授为重点,远离社会和学生,学科界限相对独立,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课程是刚性的,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按照权威部门制定的权威大纲、权威专家主编的统一教材对学生进行一般的理论教育和政策宣传的过程。为此,现代提出回归教育本真、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观,把课程看作学生经验的过程,即被学生经历、体验、思考、想象、感悟、表达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强调课程是弹性的;主张由过去以课堂教学内容、教材、教师的经验以及学生的接受和理解为主的课程,转

6、变为包括其它各种媒体类型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和反馈、课程体系的调整以及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等方面在内的课程观。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当成知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否定了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建立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之上的基本事实。新的教师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特性是以人育人,教师之所以是教师,在于教师能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培养和塑造学生,教师能够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研究,与学生互动、对话

7、,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表达和体验、感悟和创新。在传统学生观中,“听话”一直被当作衡量好学生的标准,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往往被忽视,学生成为被塑造的对象,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应该被看作待点燃的火把,其地位应该有被动的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由“被压迫者”转变为与教师平等的交流者、学习过程中的协商者与合作者。应试教育模式下,运用统一标准化的教育教学资源、统一的教育教学模式、统一的考评模式与标准,把学生当成全才、通才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被视为成批次的“合格”产品,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

8、才成长规律,忽视了培养对象的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条件下,强调“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差异性教育的统一,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提倡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外部刺激的过程,忽视了知识形成中的中介性、生成性、体验性和建构性。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不再是外在地强加上去的、固定不变的,而是被看作个人主动建构、不断变化的,强调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构建性、体验性;强调每个学生在接受、理解、体验和构建知识的个体差异性,即强调知识的个性。总之,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坚持

9、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受教育者,关爱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反对“完人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把个性化、差异性教育与“通识教育”统一起来;坚持“以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心”的教学观,“传授”与“发展”相统一、“统一性”与“差异性”相统一、“教”与“学”相统一、“权威性”与“平等性”相统一、“模式化”与“个性化”相统一;提倡现实主体性的新型师生关系,即本真性主客体关系,主张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主导下,包括教师在内的全体师生都是可能主体和现实主体、潜在主体和显在主体的辩证统一,学生对教师的权威“延缓不信任”,“权威不再是超越性的、外在的,而是共有的、对话性的”2,

10、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发者、辅导者,学生是协商合作的对象,师生间构成了反思性的特殊关系。二、课堂教学的实现目标1.授以新知,开启心智。从某种角度讲,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课堂学习模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机统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关注对象世界呈现出的各类知识,学生掌握了各类知识后,只是用来复习应对考试,对于这些知识中的种种丰富意义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至于利用已有知识进一步拓展新知识,利用所学新旧知识进一步抚慰青年学生精神秘处的深度创伤、引燃他们对新知渴求的心灵之火、激起他们善待生命的精神情怀、培育他们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意识、高扬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等方面显得欠缺

11、。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2.因势利导,培养能力。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师只重视概念、范畴和原理的讲解,学生上课所要完成的硬性任务是仔细听、不停地写,教师觉得课时不够,学生盼着早点下课,一节课下来,教师讲课意犹未尽,学生感觉头脑昏昏,手腕发痛。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讲课,学生为了考试,结果是课堂教学效果差,在学生那里是知能脱节。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一方面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体验、操作教育教学资源,培养起相应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境遇,因势利导

12、,善于把基本概念和原理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3.教化引导,健全人格。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更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自觉克服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教育的弊端,通过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感化,努力在教育和培养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在内的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青年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

13、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开发和培育其智商、情商、心商、交际商、适应商,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新的复合型人才。三、课堂教学的组材选材1.把政治性与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把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撂在脑后,或大谈特谈学科前沿,或向学生兜售自己的科研成果,而对于广大非专业学生来说,由于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理论接受能力不强,面对貌似真理化身的尊师的侃侃而谈,早已堕入云山雾罩之中,晕哉乎哉了。这就把生动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的专场独白,形成学术话语权。这种现象显然是离开课程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强调其科学性、学术性的结果。另一种现象是,把课程丰富的内容作简单化地处理,离开科学性、学术性,空泛地进行政治说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简约为当下空洞的时政宣教,科学精神符号化,人文精神模式化,理想信念口号化。于是,美好的憧憬远逝了,逻辑的魅力消失了,理论的意义隐去了。这样,生动的课堂教学形同于干瘪、乏味的教堂布道,形成时政话语权。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