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106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远程开放教育专业改革的研究 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改革为例摘要:在中央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背景下,机电工程程专业进行从课程到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是专业建设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计会广泛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电大办学覆盖面广,本专业教学应分为三个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方向、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将将人才培养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模块化组合与设置。在实践性教学方面,应遵循“来源于实际,还原于实际”的指导思想,设置切合实际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关键词:专业建没,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模块化设置,实践性教

2、学一、研究背景我国明确提出开展机电一体化的研究始于1984年,并于1987年由当时归口的机械电子工业部负责制定了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战略。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科研和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建立在清华大学的国家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中心和北京第一机床厂CIMS工程先后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颁发的“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这说明,我国CIMS技术的研究和工业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纵观全局,我们虽然在一些专门项目上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可在机电一体化应用的产品种类和技术普及程度方面距发达国家尚有相当的距离。面对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层出不穷

3、的现实,如何培养出具有最新机电知识、较高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机电一体化人才,一直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学实践不断探索的课题。在我国高校,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的设置始于1988年。最初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依据各校归口行业的需要、对原有相近专业进行调整而设置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带有明显的“机靠电”或“电靠机”的倾向。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电”和“机”彼此分开;专业课,尤其是体现机电一体化新技术的专业课程设置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因此,当时高校培养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就其技术素质而言是难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鉴于此,国家各部委、各行业管理部门委托高校开办了各种类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引进、技术应用培训班。就数量来说,每

4、年各行业、各系统选派参加培训的工程技术人员人次大大高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就效果而言,由于培训针对性强且结合工程实际,故而使受训者的专项业务技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缓解当时的人才匮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始于1992年。为配合教学改革,同时又为满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对机电新技术的渴求,高校汇同相关行业协会专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众多反映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应用的书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机电工程师继续教育丛书”、“机电一体化系列教程”等。与此同时,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推广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政策,各高校也在发展机电专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可以说,从1995年开

5、始,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供需基本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衔接。中央电大机电工程专业是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基础上,采用“机靠电”的方式于1990年设置的,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程的组成都带有明显的模仿普通高校的痕迹。不言而喻,前面叙述的普通高校在早期专业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中央电大亦存在。此外,受课程设置的局限,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多机电分开,反映机电结合的课程设计更是空白。因此,在中央电大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背景下,进行从课程体系到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央电大理工科谋求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社会广泛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的需要。二、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1.研究

6、教改模式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逐步转轨以及学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从1992年开始,许多高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均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形成了两种典型的教改模式。(1)模式一这种模式立足于原有专业的改造,对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彻底的更新。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的教改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该专业教改从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入手,以“精密机械设计”、“传感器”、“微机及接口技术”等核心课程为结合点,链接反映学科新技术应用的相关课程。如在精密机械设计分支中,增设了“精密机械CAD、仪器CAD”等课程;在传感器分支中,增设了与提高产品质量休戚相关的“仪器可靠性设计”和为提高电

7、路系统设计能力的“精密仪器电路”等课程。与此同时,考虑到近年来光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研究已步入产品化阶段,出于光、机、电、智能综合系统设计能力培养的需要,又增设了“仪器光学基础”、“自动控制系统”等课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总体分布趋于合理,较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实用性特征,形成了机、电、计算机“三足鼎立”之势。这种教改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针对性强,毕业生能迅速适应专业特定岗位的工作需要。(2)模式二机械工程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为顺应这一发展,许多高校将原隶属于机械类的专业统一合并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按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规范化规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更名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8、,这种归一化合并的方式正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改的另一种模式。作为这种教改模式的典型代表,哈工大将“精密机械及仪器制造工程专业”、“机电控制及自动化专业”与机器人研究所、现代生产技术中心合并,重新组合成立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这种集科研、教学、生产为一体的教学体系所具有的自动反馈功能,为及时调整教学环节、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了保证。在这一模式中,专业课设置具有学时少、内容精、种类多的特点,并突出知识传授与实际需要的紧密结合。整体课程设置具有较宽的专业覆盖面,以使毕业生能够适应专业范围内不同技术岗位的需要。以上两种教改模式均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的比例达到2:1。在开展实践教学方面提

9、倡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机与电相结合。电大的办学覆盖全国,为广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学改革应将上述两种教改模式的特点结合起来。 2.明确培养目标与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的制定依据培养目标,而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电大办学的实际,充分考虑生源的基本情况和企业的需求。本专业生源多数是来自于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这些人员大多是机械、电子以及机电工程类的专科毕业生。随着产业运行机制的转变,岗位竞争的严峻性使这些被企业誉为“留得住,用的上”的人才深刻体会到,自己原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偏颇与不足,阻碍了他们进一步学习机电一体化的新技术和新技能。因此,

10、他们迫切希望通过专升本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注意到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两种趋势:其一,由于企业陆续装备了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装置、制造过程的优化控制系统等,使工厂生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职业岗位群。这些岗位的胜任者是制造行业中特殊的高级技能性人才,是企业生产中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工人与设计人员之间能够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企业需要他们“能上能下”。上,可以理解、消化设计部门意图;下,可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如果说,普通高校每年培养的本科层次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尚供不应求的话,那么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高技能“操作手”更是缺乏。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仅数

11、控机床操作和精密加工行业的高级技工目前的缺口就达60万人以上、因此,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二,大多数经技术改造的企业,目前岗位的划分和岗位职能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变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科生从事设计工作,专科生从事技术应用工作的笼统说法已经不复存在了,实际情况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科间的相互交融与渗透,对专门负责新产品设计的人员的素质需求已经提高。由于产品的高速更新换代,能够将设计付诸生产的制作技术应用人员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本科生而言实在是勉为其难。因为这部分人员不仅要了解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掌握生产的工艺流程,解决工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在生产

12、过程中肩负着一定样度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任务。因此,活跃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生产行业中的本科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具有技术开发与应用和生产实践的综合能力。基于此,中央电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专升本)应遵循“宽口径,广适应”的原则,以“保证基础、突出骨干、拓宽知识、注重能力、增强适应性”为宗旨。电大办学覆盖全国,教学计划的制定不仅要适应新时期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意识,而月要考虑不同行业机电人才培养的需要,尽可能适应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为此,本专业应分三个方向:(1)机电一体化系统方向机电一体化产品以系统构成的方式展现出来,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遵循共同的规律是本方向学习

13、的核心。因此,本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用系统设计与控制方法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制造的初步能力。机电一体化产品除用于制造业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多种柔性控制系统外,在民用系统中大多集中在丁业自动化控制仪表、电子化量具量仪、运输、轻工和纺织产品中的电控制部件以及办公自动化和家用电器等方面:可以说,本专业方向涉及的领域甚为广阔。(2)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方向高效应用机电一体化制造系统来完成机械产品的加工与制作是本方向的核心。这里所说的机电一体化制造系统主要是指数控制造系统(如数控机床)。本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应用计算机进行生产过程控制的能力,具有对新型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具有在自动化制造过程中开展工艺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本专业方向大多涉及大、中型国有企业。(3)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方向智能制造系统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它所涉及到的诸多技术领域可以说是集现代高科技之大成。虽然我国开展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军工行业中,对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开办此专业方向,是以已经臻于成熟了的处于推广阶段的智能应用技术为本,传授智能控制最基本的专门知识,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