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136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界视域下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摘要:当前,农业4.0崭露头角,我国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奏响,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农科建设的关键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梳理,从跨界视域剖析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从知识、实践、思想和时空四个维度构建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就“新农人”培养路径提出立德铸魂、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量质共进的建议。关键词:新农科,跨界,人才培养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项目(学生工作专项)“基于学风培育的高校自我诊改实践”(Z109021804)。在世界面临第三次农业技术革命,农

2、业4.0时代即将来临的新形势下1,国家层面战略性地提出了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奏响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对高等农林院校“新农人”的培养指明了方向,开启了中国高等农林教育的新篇章2。新农科建设的提出是基于特殊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经历了充分酝酿而提出的。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国的农林高等教育是从最初的单科性农林学院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发展成为主干农林教育机构,长时间的单科性办学缺少了高水平的基础、人文等学科,使思维方式、学科结构、跨学科合作等方面的发展存在明显滞后3。从时代背景上来看,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跨界”变革是这个时代的风向

3、,而农林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免不了打上时代的烙印,迫切需要为正在全球兴起的第四次产业革命赋能,就必须主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农林发展形势的、具有“跨界”烙印的新型人才,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从文化背景上来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但过去长期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生态环境、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社会发展等都架构起农林人才特有的“新农人”品格,即“三农情怀”5。传统文化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农科建设就是要植根于中国大地本土文化,加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情

4、怀教育”,从而焕发高等农林院校新动能,“跨界”是必然选择。目前,我国涉农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侧重专科型人才,与产业对多学科、多门类技术的交叉运用背景下的跨界人才需求不够契合,迫切需要进行农林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建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服务新产业、新业态的“新农人”。但什么是“新农人”、如何培养等问题,是新农科建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农科”建设背景的梳理,从跨界视域对新农科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并对高等农林院校人才培养的进行初步探索。一、跨界视域下新农科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跨界”是一种用多角度、多视野去看待、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5,本质上就是整合、融合。教育部、原农业部、

5、原国家林业局2013年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函201314号),对进一步提升农林学科、农林行业科技人才群体素质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要求,其核心就在于构建一种基于开放合作的协同机制,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6。“北大仓行动”中提出的八大任务,首要提出的“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2.0”总体思路,已被普遍认为是新农科人才培养范式的雏形。(一)跨界视域下的新农科建设在跨界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研究方面,耶鲁大学的理查德莱文也指出,中国大学本科教育缺乏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就是跨学科的广度。Henrietta Askowitse and Roy Tradesdorf认为,高校人才培养应跨

6、政府、企业与大学三大要素之界,联结形成彼此重叠、相互作用、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三螺旋”模式7。产业发展现状需要两类人才并存,一种是专、精人才,另一种是跨界、交叉的人才,前者的专与精也可以解读为在纵向深度上的“跨界”。面对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学科专业的“交叉和融合”,其本质就是要具有跨界渗透能力,对应打破现有专业边界、学科边界、高校与社会边界,通过专业间、学科间、校企间、校地间协同的方式来实现跨界培养。(二)新农科建设实践:“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2019年6月28日,教育部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在浙江安吉召开,全国涉农高校发出了建设新农科的宣言,凝聚形成了安吉共识,就我国高等农林教育今后

7、的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使命、新要求,这成为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安吉共识指出新农科建设要坚持“四个面向”,即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积极开创探索实践融合发展、多元发展、协同发展三条新路径,加快培养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林新才8。2019年9月5日,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全文248个字实质上点明了农林教育规律,回答了农林高校举什么旗、走什么发展道路的重要问题。2019年9月19日,全国50余所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与专家代表相聚黑龙江七星农场,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共商如何深化新时代高等农林教

8、育改革,描绘出新农科建设的“北大仓行动”路线图,提出要通过调整、优化、升级等方式推进专业供给侧改革9。2019年12月5日,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在中国农业大学召开,55所涉农高校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汇聚一堂,正式提出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回答了如何加强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改革10。上述研讨会达成的共识和制定的行动计划分别为“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它们成为我国新农科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在实践探索方面,国内部分农林高校正在从纵横两个分方向做出种种跨院系、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段、跨层次改革,开展了一些突破学科壁垒、打破专业藩篱、贯通本研、连通校企平台的向“跨”而行的

9、实践探索,在交叉融合和深度上的同时发力,以期跨过人才培养的沟沟坎坎11。在学科专业改革方面,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农科建设相关专业新增备案仅4类、共9个,新增审批仅“经济林”和“经济动物学”2个;2019年新农科建设相关专业新增备案4类、共8个,新增审批有“农药化肥”“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水生动物医学”“菌物科学与工程”“草坪科学与工程”6类、共8个(见表1)。可以看出,已公布的专业设置情况相比农林新兴产业需求相距甚远(2020年相关设置情况尚未公布)。表120182019年度农林类本科专业备案与审批结果中的“新农科”专业设置情况年份专业名称类别新增

10、数专业名称类别新增数2018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新增备案4经济林新增审批1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新增备案1经济动物学新增审批1水族科学与技术新增备案2动物药学新增备案22019年经济林新增备案3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增审批1动物药学新增备案1智慧农业新增审批2马业科学新增备案2水生动物医学新增审批2中兽医学新增备案2菌物科学与工程新增审批1农药化肥新增审批1草坪科学与工程新增审批1资料来源: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应对新农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探索方案中“产教融合”“学科交叉”已经得到学界足够重视,要求同时具备通专结合、个人本位的学生跨界能

11、力成为新农科建设基本能力已经开始崭露头角,这种人才内生动力强、发展后劲更大,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更卓越,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大趋势,“跨界”就是这个时代人才的必然要求。归根结底,新农科人才培养理念:使传统教育从纵向和横向在深度和广度上同时发力、模糊边界,促进新农科建设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培养,与时俱进对接产业需求。二、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对标新农科建设要求,突出一个“农”字特色,基于跨界视域的人才培养要把握好三点:与产业相匹配的三类型人才的分型: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使其形成较好的知识体系。与产业匹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层次,从长远发展角度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保障供给源源不

12、断。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对比研究,本研究从知识、实践、思想、时空维度层面构建了“新农人”人培养模型(见图1)。图1跨界视域下人才培养模式架构(一)知识维度知识维度主要包括横向“跨学科”“跨专业”,使不同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交融渗透,弥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衔接处的裂缝,延伸旧领域广度,在交叉领域做出突破;纵向跨年级、贯通本硕博通道,挖掘专业能力的纵向深度,从而使学生对农业的生产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产业之间关系做到大体掌握。在内容上做好继承和创新,在传统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调整淘汰不能适应农林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老旧专业,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升级现有涉农专

13、业,参照教育部将出台的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目录,在智能农业、农业大数据、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等新产业新业态亟需的新专业上做好布局12。在形式上形成分层分类培养格局,其底层是大类培养,中间是专业培养,上层是专业与通识培养形成的多样化发展模块。其中,专业培养分型方向与通识培养交融形成高阶模块,引导人才向高精尖水平攀登13。通过对农林人才的大口径、大类培养来促进人才知识的优化,使其到生产一线促进农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二)实践维度要让农林教育回归“三农”,夯实激发和培养学生跨界能力的基础,就要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交叉知识,更能运用交叉知识,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使用技能型转化。因此,除了知

14、识层面的交叉融合,更需要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体现出交叉性14。农林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季节性,要大力实施学校场站、试验站等“高地”的教学功能提升工程,探索农林类区域性共建共享基地,增强其综合性实践服务能力,一方面按照“一年级基础实践、二三年级专业实践、四年级综合实践”的培养程序,拉长专业培养的全产业链,提升专业人才的实操技能,使跨界培养始终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发起全国农业高校实践平台共享,运用好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做好更多通识人才的跨界体验教育,使学生拓宽视野15。(见图2)图2知识维度架构分解(三)思想维度新农科建设要成为世界高等农林教育的“中国方案”、新典范,就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本土文化,有主动融入本土文化的意识,打上中国特色的烙印。新农科人才培养就是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履行好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的学科使命16。因此,区别于其他学科,农林高校学生必须具备“三农情怀”,这也是“新农人”特有的品格。在思想上,一方面,要讲党性,从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中践行,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农民的期盼、农民的需求作为努力方向,自觉站稳人民立场这个根本政治立场;另一方面,要讲情怀,必须带着感情、饱含热情、充满激情去学农业、干农业、服务农业,做到熟悉“三农”、心系“三农”、热爱“三农”。(四)时空维度市场是瞬息万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