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560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与调适研究 摘要: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管理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冲突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高校管理中的冲突包括高校与学生、教师的冲突,以及学生与教师、后勤人员的冲突。在高校管理中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完备适时的规则机制、民主畅通的大学中介组织机制来调控各种冲突。 关键词:高校管理,冲突型态,调适机制 三十年的改革使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社会经济形态由以资本为中心转变为以知识为中心。在社会结构处于不断的解构与重构过程中,高校作为创造知识机构,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高校已不再是“象牙塔”,高校与国家、社会、家庭及个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其对社会已经产生“牵一

2、发而动全身”的影响。高校中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而高校管理体制由于制度惯性作用未能随着社会变革而更新,对他们多样性的需求没有作出及时的回应和调适,以至于在管理中冲突不断。一个社会或一个组织有秩序有效的运行既需要保持结构的相对稳定,也需要将无序和冲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一、冲突理论简述 冲突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是在批判、反思功能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以T.帕森斯、默顿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价值取向对于维系社会整合、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将冲突视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病态”。50年代中后期,西方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造成社会

3、动荡不安,如美国先后爆发了反越战运动、保障民权运动以及肯尼迪被刺等事件,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对功能理论进行反思。他们在批判继承结构功能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冲突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R.达伦多夫、美国的L.A.科塞、L.柯林斯等。 达伦多夫认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是一种“乌托邦”。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科塞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

4、的片面观点。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这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 冲突理论产生后,在西方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被广泛应用于解释政治、组织、种族、婚姻家庭等领域的冲突现

5、象。 二、社会冲突的类型 科塞把社会冲突定义为一种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冲突双方争夺稀有资源并以破坏甚至伤害对方为目的。科塞对冲突进行了归类研究,提出了三种冲突类型。 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 现实冲突是指“那些由于在关系中的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由于对其他参与者所作所为的估价而发生的冲突”。简言之,现实冲突是为达到某种目标作为手段而产生。非现实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这时,无论人们是否认识到冲突的存在,冲突本身就是目标。 2.初级群体冲突与次级群体冲突 在初级群体中,参与者之间关系紧密,感情色彩浓厚,他们尽量压抑各自不满的情绪,而不是

6、将其表达出来,久而久之,敌对的情感逐渐积累起来。于是在初级群体中,冲突不易发生,但冲突一旦爆发,就可能非常激烈。与此相反,在次级群体中,人际互动中情感投入不明显,更无须压抑个人的情绪,敌对情绪能相对自由地表达出来,因此冲突不易发生。 3.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 科塞指出,内部冲突(内群体冲突)可以在“压力状态下,通过排除反对者来避免群体的解体”,尤其是当冲突给人们提供更为一致的认同时,社会群体将获得更高的生命力和内聚力。外部冲突(外群体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外部冲突的发生,一方面使各个群体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明确了群体之间的界限,在群体内部强化了共同意识,增强了认同感;另一方面由

7、于树立了一个强大的反面参照群体,使得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同一性,这样便增强了群体的整合力度,推动各个群体进一步发展。 三、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型态 高校内部有各种不同的群体,比如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等。转型时期高校管理中的冲突可能发生在高校与这些群体之间,也可能发生在这些群体之间;冲突中既有内部冲突,也有外部冲突。 1.学生与学校的冲突 学生与学校的冲突是高校管理中最集中的一种冲突,具体体现为:(1)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如高校管理权与受教育权的冲突;高校的管理权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学术管理权与受公正评价权的冲突。(2)管理手段与学生个性之间的冲突。(3)管理理念与学生价值观

8、的冲突。这种冲突属于外部冲突,由于两个群体都有较强的独立性,群体认同度都较高,所以这种冲突有时较激烈。在大环境不良的情况,这种冲突会向外扩散,引发更大规模的冲突,如学潮。 学生与学校之间存在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1)管理思想保守、僵化。在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重“管”轻“教”,强调统一性、服从性、计划性,视学生为“客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2)管理方式单一。管理者倾向于将具体事情标准化、简单化,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需求丰富多样性则较少考虑。(3)建章立制任性无序。高校常以“管理自主权”为挡箭牌,想当然地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导致对学生权利的侵害。如违背上位法的规定随意设定处分类型,抬

9、高毕业门槛(将英语四、六级考试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与学位或学历相挂钩)等,由此引发矛盾和纠纷。 2.教师与学校的冲突 教师与学校的冲突集中表现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方面,是一种现实冲突,双方冲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权力。虽然教师这一群体从组织上讲隶属于学校,但由于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分野,教师较强的人格独立性,使得某些教师在心理上可能未归属于学校组织。所以,两者的种突也是一种外部冲突。 3.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冲突 学生与教师的冲突有时属于内部冲突,有时属于外部冲突。两者在面对学校组织时,往往表现出利益一致性,此时的冲突为内部冲突;由于个性、家庭背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师生会产生分歧、抵触和对立,此时产

10、生的冲突为外部冲突。教师和学生关系密切,作为共同的群体属于初级群体,其间的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冲突中至少有一方为释放紧张情绪的需要而引起的。”学生的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冲突一旦爆发,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生杀害教师案。 4.学生之间的冲突 学生之间的冲突是一种典型的内部冲突和“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现实冲突。竞争和个性特征使得学生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自我中心、个性及家庭背景等因素,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就业、生存压力日益增大,导致学生之间在入党、获取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等方面竞争加剧,甚至出现不正当竞争;校园中

11、的贫富差距带来贫困学生的心理失衡,当心理严重失衡时,有时会实施极端行为。如马加爵案。 5.学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冲突 学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冲突是一种典型的外部冲突。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实行商业化运营,本应承担的育人目标弱化;操作和运行中的失范、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等因素容易引发供需双方的矛盾;后勤人员素质跟不上,与学生沟通协调困难。学生与后勤人员冲突近年呈上升趋势,学生与保安、食堂师傅等人员常因为晚回宿舍、饭菜质量等问题发生摩擦,甚至发展为群体事件。 四、高校管理中冲突调适机制的建构 科塞认为,社会系统内的每一成分、部门都是彼此相关联的。社会系统运转时,由于各个部门对社会系统的整合与适应程

12、度不一致,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部门的操作、运行方式和过程的不协调,因而社会系统运行也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紧张、失调和利益冲突现象。因此,“没有哪个组织是完全和谐的,因为那样的话就会使组织缺乏变化过程和结构性。组织既需要和谐、也需要不和谐;需要对立、也需要合作;它们之间的冲突决不全是破坏因素”。社会冲突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社会运行中的常态;社会冲突非但都是有害的,相反却可能是有益的。科塞理论为我们正确看待高校管理中的冲突提供了新的思路。高校管理中的冲突是社会冲突在学校内的折射,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低烈度的冲突不仅没有破坏作用,相反还具有整合功能。“没有暴风雨,将会是一个多么污浊的天空”。据此,科塞

13、提出建构“安全阀”机制问题。“社会安全阀机制”是指社会中存在的一类制度或习俗,作为解决社会冲突的手段,能为社会或群体的成员提供某些正常渠道,将平时蓄积的敌对、不满情绪及个人间的怨恨予以宣泄和消除,从而在维持既定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安全阀”的功能。科塞强调“安全阀”机制必须在社会结构当中加以制度化,认为社会理应通过合法的、制度化的机制,使各种社会紧张情绪得以释放,避免灾难性冲突的最终出现,这样社会系统才有可能处于均衡与和谐的状态。为此,建构有效的“安全阀”机制,化解和控制高校管理中的冲突,成为高校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 1.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 在现代管理发展中,回应型管理逐步取代压迫式管理。

14、压迫式管理把被管理者当作客体,无视其主体性需求,易引起管理冲突。回应式管理重视人的多样性的需求,在管理中尊重人的主体性,特别关注被管理者的权利性需求。科塞把冲突的原因分为两种:稀缺的地位、权力和资源的分配不均,属于物质性的原因;价值观念和信仰的不一致,属于非物质性的原因。在这两种原因中,科塞十分注重后者。他认为,人们对物质资源分配不均感到失望或不满,属于一种心理反映,其本质是非物质性的。高校管理中的冲突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权利(力)意识、价值观的冲突。现代教育管理是一种“强调一种朝向人的、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要想促进高校的和谐稳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尊重个体存

15、在的价值和创造性,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相互理解,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责任。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价值观,达至多样性基础上的一致性。 2.构建完备适时的规则机制 冲突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下进行并重塑这种规范。冲突双方不想在极度不确定、没有任何约束的条件下进行斗争。同时,冲突还扮演着激发器的角色,它激发了新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从而充当了促使敌对双方社会化的代理人。科塞认为,一个富有弹性、允许社会冲突存在并将其制度化的组织结构,就会将冲突(对立、分歧和敌意等情绪)分布到组织结构的各个方面,这种冲突就会对组织结构产生积极的作用,即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组织结构的完善。高校管理中的许多冲突要么是由于规则的缺失和滞后,要么是由于规则之间的冲突引发的。规则不能与时俱进,“老态”规则无法调适新的事实,如学位条例是1981年颁布的,至今有28年的历史,学位纠纷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途径。规则之间的冲突常表现为高校校规与法律的冲突等,如学院违纪处分规定第五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被判收容审查、劳动教养、管制、拘役、徒刑者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这明显地违反了宪法中公民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规定。目前,需要对有关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废、改、立,对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