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277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践行“新四化”推进教育体系整体创新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有教育体系与教育发展、经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越来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一些教育难点问题难于根本解决。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思路,应当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教育系统的整体改革创新,构建形成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新四化”为要素和框架的教育体系。“新四化”作为新体系的四个要素,各自的功能、定位及其对今后教育改革可能带来的影响,勾勒了新教育体系的整体轮廓。同时,就推进新教育体系的现实路径,从学校、教师和学习制度,以及教育技术服务和治理改革等角度提出建议。关键词:教育体系,创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2015

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用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新四化”,对新的教育体系做出了描述,为教育适应以信息化、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挑战,开展全面变革,深化综合改革,系统创新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针对性。“新四化”的提出,犹如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三个面向”一样,是在教育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方向性判断和全局性要求,应当成为今后一

3、段时间内,教育改革的根本依据和指导方针。实现以“新四化”为框架的教育体系,需要适应已经和即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信息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从整体上对现有教育体系做出系统变革,构建一个以新的理念、方法、技术和形态组织起来的全新的教育体系,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一、现有教育体系与教育发展趋势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教育改革如何推进、如何深化,如何回应和解答现实中存在已久的教育问题,如择校、课业负担重、过度补课、学生创新精神不强、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资源不公平等,实践中已有很多的尝试,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整体看,改革的效果、社会认可度、群众满意度等还不尽如人意,很多问题长期存在,甚至有反

4、复和加剧的趋势。出现这些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的关键在于,随着社会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现有教育体系与教育发展趋势、目标与需求之间出现了越来越难于克服的结构性矛盾。现行的国民教育体系是一个涵盖了从幼儿园到博士各个层次,包含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类别,容纳了2亿多在校学生的庞大体系。它的特征很难完全概括,但可以抽出其中两个关键要素,就其与教育发展需要所存在的矛盾来加以认识。一是层级化配置资源,强化竞争性选拔。现行的教育体系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层层递进。在同一层次之间,基于地域和学校水平,同样存在明显的层级。如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到本科教育,从一般本科到高水平

5、大学再到“211”、“985”工程高校,存在明显的层级差距。这种层级式的教育体系,与传统知识传授的规律和教育资源配置的特点相适应,层级越高,所占有的知识就越高级或者越特殊。通过考试等选拔方式,受教育者得以在层级中不断上升并最终完成学校教育进入社会。基于层级化,现行教育体系的选拔功能就得到强化。由于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脱颖而出所要付出的努力和面临的竞争,无疑也最为激烈。现实中随着受教育层次的提高,学生面临着校内、县区(小升初)、地市(中考)和全省(高考)竞争层级不断升高,在竞争人群不断扩大的情况,势必要不断提高学业要求。而要维护这种大范围竞争的公平公正,可以选择的制度工

6、具就显得十分有限。教育评价体制和标准的改革也一直面临着如何回应和保障公平的掣肘(实践中无论是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还是多元评价增加综合素质考查的改革,均因公平而受到质疑)。因此,维护高考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就成为改革的基础性条件。增加学生和学校选择性的多元录取以及平行志愿等改革,虽然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以分数为唯一或者主要判断标准,进而带来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出现应试教育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实践中对应试教育的认识总是存在摇摆,社会认知、教育实践与教育政策导向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和张力的根本因素。二是以学校为核心,体系相对封闭。现有教育体系是以学校为核心节点,按照大工业化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以

7、传授标准化、系统化的理念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组织起来的。学校居于核心地位,课程体系、教材、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质量评价等都具有一定的标准性、统一性和专业性,从而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以教师为中心、班级为组织形式、以课堂知识传授为基本方式、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的学校教育,更加注重于关注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对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包括残障学生、天才学生以及有特殊专长和教育需要的学生,就很难兼顾。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很多学校提出和实践了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但整体上没有改变学校的形态与教育的格局。这一特点,事实上是难于同时解决教育的均衡化与个性化两

8、个带有一定矛盾性的诉求,与信息化时代愈来愈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愈来愈多元化的知识技能来源渠道,愈来愈强调受教育者才能与潜质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存在着内在矛盾。实践中,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下大力气治理择校、课外补课、课业负担重等问题,收效不是十分明显。内在的原因在于,现有教育体系难于整体上提供兼顾群体均衡和个体个性发展的机会。由于学校垄断教育资源,越好的学校获得的教育资源可以提供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就越为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需求。选择好的学校,成为获得优质教育的最佳选择。随着教育的普及、经济的发展,从学业能力到经济力量能够参与这种竞争的家庭、学生越来越多,对优质学校的竞争就势必难于缓解

9、。这种竞争,势必又要催生课外培训市场,刺激家庭额外的教育开支,以弥补学校所提供个性化教育需求的不足,适应优质学校的选拔要求。由于资源稀缺和体系封闭,择校、补课等作为竞争优质教育资源的手段,既有合理需求,又极易过度,因此,难于形成长期有效的治理办法。现有教育体系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命性的变革之前,其效率和效果无疑是显著的,保障了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要,保证我国建立形成了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大国,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人才和物质基础。但是,适应工业化人才培养需要构建的教育体系,无论是组织形态、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都势必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人才的需求。因此,如果教育改革仅仅关注教

10、育领域的具体问题,而不从顶层设计入手,以一个面向未来的体系性目标,来引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整体改革规划,则不仅会事倍功半,难于形成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重大的标志性成果,而且也难于调动各个教育主体主动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二、新教育体系的要素及其特征科技创新的前沿永无止境,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对教育形式、教学方式、人才培养目的等产生了重大影响。慕课、混合型学习、翻转课堂等基于新技术的教育创新已经在深刻影响教育。可以预见,未来颠覆性的技术将层出不穷,现代科技思维和手段将为教育体系创新提供前所未有的条件和可能。面向未来,以实现教育

11、现代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对现有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的、根本性改革创新。“新四化”的提出,正是将教育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勾勒出了信息化时代新教育体系的蓝图,笔者认为:“网络化”概括了新教育体系的组织形态;“数字化”定义了新教育体系的技术特征;“个性化”描绘新教育体系的评价标准;“终身化”则表达了新教育体系的内涵范畴。第一,新教育体系的形态特征,应当是以网络技术连接起来,以学校和各种教育机构及社会组织、企业甚至个人为节点,各种教育主体构成的开放的相互联通的网络体系。学校仍然是重要的教育主体,但不再是孤立的、封闭的主体,而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学校的概念也不仅

12、限于校园的物理空间,而是包含了网络的虚拟空间,以及超越校园的社会空间,即学校不仅仅是包含教师、校园的一个实体,也是一个链接网络、社会、家庭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学校所提供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不限于学校,学校的定位和功能也不仅仅限于提供一定层次的知识教育,而更注重为学生提供核心价值塑造、公民意识培养和学业指导。基于网络技术带来的教育资源共享的便捷和高效,同一层次的学校,在学科教育及教学能力方面,可以实现高度的同质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将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社会化教育的能力与特色。不同层次、地域和类型之间学校的边界也会被打破,中小学可以通过教育网络连接高等学校,边远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同时获得发达地区学校

13、的资源。具有学科专业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找到与自身需要相适应的教育组织、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各种社会主体包括个人,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进入教育网络体系,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课程将成为教育网络中最为活跃和流动的因素,高质量的、创新性的课程在普及程度和传播方式上将更为便捷和普遍。高水平的教师则可以借助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以提供专业化教学服务为职业的自由教师、教师团体将成为体系中的重要主体。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边界也将被打破,具备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企业和团体作为课程的提供方,也是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可以深度和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在教育网络中,专业化开展

14、教育教学方式、技术、装备和课程研发的组织机构将处于重要地位,它们将可以为一个类型、层次或者区域的学校提供课程、技术等方面的专业化支持,从而有效提升教育体系的底部水平。网络化也将带来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和教育行政管理的深刻变革,将形成扁平化的教育管理和学校治理架构,实现资源更为有效的流动和共享。第二,新的教育体系的技术特征,应当是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依托,在教育管理、资源供给、人才测评、教学评价、质量评估等各个环节,全面实现数字化、真正实现科学化的教育体系。数字化的教育系统要打破学校教育信息和数据的孤岛状态,以公共平台主导,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数据搜集和整合、分析;建立对学生学

15、习信息的全方位采集和大系统集成,记录更多的教育过程性信息,进而建立科学的分析和测评体系,将静态的信息转变为有价值的数据。一个人受教育经历中的重要过程性信息,都可以在体系中存储,并以特定的方式呈现,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期望、性向、能力和特长等,可以得到科学的评价。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实证研究,结合脑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的新成果,将可能建立基于科学实证的教育测评体系,将经验性教学,转化为在技术和数据支持下的科学性教学。教育的选拔功能将由一次性考试承担的小数据比较,转变为全程评价的大数据测评。在数字化的教育体系中,传统教科书将被逐步被摒弃,数字化的学习装备将成为主流。教育内容将转化为以数字化的教学资源

16、为核心的,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机互动等技术手段为一体的课程,会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真实、互动、有趣、超出想象的学习方式,并大大提高教育的质量与效率。第三,新的教育体系的目标导向,应当是为每个学习者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教育,以多样化教育资源和多元化教育提供方式为基础,促进和保障每个受教育者个性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实现个性化需要在网络化、数字化实现的教育均衡和科学标准的基础上,建立更为多元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标准,引入更为丰富的实践性、互动性教学内容和资源,保障教育者(不仅仅限于教师,将有更多专业人员进入教育体系)在技术的支持下,减少在标准化、一般化教学中投入的重复劳动,而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个性特点的把握和发展,有针对性地提供或者指导其获得所需要的教育资源。在知识教育个性化的同时,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等不可量化或者不可以虚拟方式实现的教育目标,个性化的教学将成为主要的实现途径。面对面的学校教育,将重点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每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