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15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_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国公司与中国高校研发合作及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研究述评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互动作为校企研发合作的直接动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创新战略。通过梳理国内外校企研发合作知识互动相关研究,介绍知识管理的发展,分析校企研发合作中知识互动的研究情况,总结文化因素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跨国公司,中国高校,校企研发合作,知识互动,文化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重大科研培育项目(CCNU11C01005)0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分布式项目管理模式逐渐普遍,创新网络的构建已超越地理和文化疆界,日益成为企业发

2、展的关键战略和获得全球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由于竞争格局的变化,协作性知识创新网络建设逐渐成为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2。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互动层面的协同创新正在发生变化,即从新产品开发转变到“在创新中谋创新”,这意味着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需加强组织管理或改组重建。研究表明,在当今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国高校的重要性正与日俱增3。实际上,中国的校企合作和知识互动,很大程度上是指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之间的研发合作。从1994年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首次联合成立研发机构以来,二者之间的研发合作得到了快速增长,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4。2002年,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研发机构数量约为400家,到2010年已经

3、超过1 200家5。从知识互动方面来看,知识资本已成为吸引校企研发合作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日益增多的校企研发合作使得互补性知识的互动需求不断增加,校企间知识互动势头迅猛。但当前我国关于跨国公司与当地高校研发合作和知识互动的研究却很少,有关知识互动的研究内容和成果较零散,并未形成系统。在文化方面,大量文献显示:在跨文化知识管理领域,许多跨国界的知识互动,包括知识转移项目,都由于显著的文化差异和障碍而陷入困境或遭遇失败6,7。因此,近几年,文化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跨国界的文化差异8和组织间的合作关系9。研究者们一致认为,有效的跨国界与跨文化知识互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

4、通过对国内外校企研发合作和知识互动中文化作用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总结全球化背景下,校企研发合作中知识互动的研究脉络和发展变化,分析和提炼校企合作中文化的作用机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理论研究的深化及系统化具有借鉴意义和针对性,对提高跨国公司和中国高校研发合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知识管理的崛起和衍变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成长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与主要资产。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10。1.1 知识管理概念知识管理概念及其在组织中的应用,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此后,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尽管目前研究者们对知识管理的理

5、解还存在较大的争议,但关于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这类问题已基本取得共识。显性知识是可用语言、图表、数字等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形式表达,并可用于归纳整理,便于传播的一类信息;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具有情景特异性、源于经验、难以表达、不易和他人交流和共享的知识11。知识的这种分类和特性决定了知识管理及其过程具有复杂性12。本文认为,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以将知识传递给具有匹配性的个体或组织,保持其环境适应力和竞争优势。1.2 知识管理理论衍变Hong和Sthle13根据以往研究,

6、阐明并确定了知识管理理论的衍化。第一代知识管理理论指向知识识别和获取。知识管理的典型方式是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应用,这主要是针对可测量的规范化知识与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个体工作者。第二代知识管理以知识共享和转移为目的。Nonaka和Takeuchi是该领域的创始人,他们提出了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转化模型。其重点在于两种类型知识的转换,而非本质上不同新知识的创造。第三代知识管理旨在知识创新和改革,尤其是联合创新。Engestr14提出基于活动理论的拓展性学习模型,强调任务型团队的互相学习和协同工作,代表了第三代知识管理的新趋势。表1总结了知识管理理论的衍变。表1 知识管理理论衍变第一代知

7、识管理:知识识别和获取第二代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转移第三代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关注点对现有知识的认知对现有知识的挖掘新知识的开发知识本质特征合理性/认知性、明确性、情景独立性、嵌入式、具体化可交流的、隐性的、具有情境性的可解释/可叙述的、情境性/直觉性的、具有文化型和集体认知性主要知识载体数据库、个人头脑、个体化知识集体/团体、集体性知识包括活动系统和创新网络的知识系统知识管理网络工具信息技术、WEB1.0社会互动和沟通、WEB2.0自更新组织、Web3.0应用时限当下所需技术挑战近期发展挑战长远发展所需新知识的能力1.3 跨国企业变革中的知识管理跨国公司往往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管理技

8、能及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和销售,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获利15。这实质上是知识复制,是一种以输出为主的单向阶梯性知识管理。随着知识经济对全球竞争环境的改变,企业经营所需的知识不再单一,新的知识管理模式需要跨国公司学会识别分散在全球的知识,加以整合和创新,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和销售。知识管理从信息情报共享转向知识共享,特别是知识创新与应用受到人们普遍关注。新兴市场是当今全球创新和知识管理的主要来源地。一直以来,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新兴经济体被认为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低成本制造的基地,随后逐渐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吸纳地,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布局和开展研发活动16

9、。中国正致力于建设知识经济与学习型社会,中国企业正从国内外资源中获取各种知识并不断创新。因此,知识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使得知识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7。正如Jacobson18所言:“高速发展的中国已具备建立高端知识和研究中心的能力,一些中国企业,如海尔、华为、尚德均已居领域世界领先水平。”她相信在未来十几年,中国的创新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相应的策略和方法在知识环境中、在文化和知识互动的诸关键因素之间具有匹配性。2 知识互动研究概述2.1 知识互动概念与方式知识互动隶属于知识管理范畴,通常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拥有不同知识体系的团队、机构或团体之间所进行的某种程度或方式的互补

10、性知识交流。在校企研发合作中,知识互动用以描述公司与高校间所有类型的(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个体的或团体的)互动,旨在描述和阐释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交流19。知识互动方式主要分为技术和知识转移(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transfer)、知识整合(Knowledge integration)及协同知识创新(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reation)3种4。简单来说,技术和知识转移是指技术和知识从母体到受体之间的转移。它是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在知识互动领域中研究最多。相对知识转移而言,技术转移包含范围更窄,更具有针对性,通常指向使环境发生改变的工具。

11、而知识转移的含义更广泛,更具包容性,直接指向转移的原因和动机。知识整合是指对已有知识进行转化和整理,使其能应用于公司具体工作中,强调知识的匹配性。如果说技术和知识转移能使知识清晰地呈现给接受者,并使之能直接投入学习和应用中,知识整合则旨在将知识提供给接受者,使之更能根据所需进行选择,并以个性化的方式运用知识。相比较而言,知识整合比知识转移花费的时间更少,尤其在需要整合很多人的专业知识时,知识整合显得更有效率。协同知识创新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伙伴通过合作创造出对未来创新和发展有共赢潜质的信息和知识,重在知识创新。当前,协同创新的研究重心已经从组织内的知识创新转向组织间的交流协作20,从个体层

12、面的知识创新转向组织和集体层面的协同知识创新21。2.2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互动在不同的知识管理环境中,知识互动的强度不同。在第一代知识管理中,知识互动更多发生在人类和智能机器之间。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在组织中存在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怎样被识别和获得的;在第二代知识管理中,知识互动发生在知识供应商和接受者之间。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共享和转移有用知识;在第三代知识管理中,知识互动更多地发生在大致处于同等水平的知识合作者之间,并且需要双方或所有合作者在获得创新成果之前都必须积极投入。因此,知识互动的强度最高。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积极投入和协同合作来创造新知识。表2呈现了不同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互动强度的变化。表2 不同知识管理理论中知识互动的强度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知识互动界面人类与智能机器之间知识供应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水平相当的知识伙伴之间知识管理的关键问题组织中有用的知识是哪些?它们是怎样得到识别和获得的有用的知识是如何得到有效分享和转移的如何通过积极地投入和协同合作来创造新知识知识互动模式技术和知识转移知识转移和知识整合协同知识创新知识互动强度低中高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