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166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探索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以行政性为主导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之间的不匹配逐渐彰显,而且两者之间的张力共同引发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的多元化发展。在当前农村社会快速变迁的背景下,基于区域农业的特征,以农业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站”模式,开始显示其特有的优势,并且在与地方政府和农民直接的互动中,达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效果,尤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但由于这种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考察这种推广模式的运行实践以及制度环境对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具

2、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本文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技创新项目(编号:QN2011171)、西北农村科技大学2012年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项目“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研究”(编号:TGZX2012-3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编号:201104050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一、引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科技兴农”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是连接农业技术和数以亿计的分散农户的桥梁,是促进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1然而,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形成的。随着农民非收入的提高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

3、的下降,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商采用新技术,尤其是大田作物新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使得这种体制失去了以前所发挥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效率降低。2尤其是1978年后,农业技术选择的主体由政府转变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这是一个重大政策转变,3对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4许多地方农技推广组织已名存实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农技推广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5正是由于现行的推广体制难以适应当前的农村社会变迁,导致政府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创新与农户的技术需求不能实现真正的对接。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

4、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差甚远,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8%,较高的技术创新成果存量与偏低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6由此可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农民技术培训的发展总体滞后,相互脱节的问题仍很突出,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布局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7因此,在当前我国农村推广体制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期,探索“面向小农”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结合实践的基础就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近几年来,基于西部地区的农业布局和产业规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试验站”模式不断向西部农村辐射,使得越来越

5、多的农户受益,促进了地方经济迅猛发展。这种“以农业大学为依托”、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美国式农业推广机制开始真正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尝试,尤其是“着眼产业”、“扎根农村”,“面向小农”的举措相比原有推广体制迈出了重要一步。笔者通过考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为促进当前农业推广机制创新如何面对快速转型的农村社会变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试验站”: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创新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

6、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已经明确指出:建立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的多元化推广体系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鉴于此,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模式。从2005年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在陕西不同县区建立了8个“试验站”,极大推动了技术创新与地方产业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是在秉承1934年建校以来的优良农业技术推广传统和借鉴美国以大学为中心的推广模式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农业的区域特点而创新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这种“试验站”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7、利用农业大学的科技资源,结合区域产业的特点,有效推进地方产业发展农业院校是教学和研究的中心,不仅能为农业研究和推广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同时可以提供新技术、新成果、新知识,还可以发挥教学基地的示范作用,或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和设备为农村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农民骨干,在农业推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82000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省宝鸡市12个县区建立了32个“农业专家大院”。根据县区产业发展需要,选派多名专家、教授作为市政府专家顾问和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市政府为专家在田间地头建立“农业专家大院”,以便于专家直接将实验室的新技术、新成果直接带到农村,带给农户,并通过示范、咨询、培训、田间指导等形式为

8、当地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和农业企业,以企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家庭经济收入增加。通过几年的实践,这种模式得到了农户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基于此,作为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被动的邀请”转向“主动的合作”,科研人员不再坐等地方政府的邀请,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主动与有关主导产业的地方政府洽谈,共同创建“试验站”,以便将新技术及时提供给农户。自200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相继在陕西省多个县区建立了苹果(白水县)、甜瓜(西安阎良区)、蔬菜(西安阎良区)、猕猴桃(眉县)、茶叶(西乡县)、核桃板栗(山阳县)、水产(安康市汉滨区)、红枣(清涧县)等农业“试验站”。这种

9、模式使专家、基层技术人员与农民实现了直接互动,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促进了地方产业的发展。以2006年建成的白水县苹果“试验站”为例,在地方政府和农户等相关推广主体的良性互动中,该“试验站”为促进地方主导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示范园的优果率达到80%以上,亩均产值5000元以上;示范基地苹果优果率达到60%以上,辐射带动了农户的13万亩果园。通过项目的实施,示范区农用化学品投入降低了53.6%,农用化学品残留降低了66.8%;达标无公害苹果占总产量的85.5%。项目区5年累计新增产值18.65亿元,新增纯收入14.51亿元,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2.科研人员驻守农村,强调农业

10、技术发展中农户的参与作用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既存在正规的研发和推广,也存在非正规的研发和推广,前者的主体主要来自于农村社区外部,后者的主体则主要来自于农村社区内部。在许多的农业技术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农民常常是主角。农业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往往是外部人员和当地农民建立一种互相学习的合作关系。9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试验站”正是秉承了这种相互学习的理念,强调与农户合作,共同推广技术创新。如从2006年开始,“试验站”与陕西省白水县政府就共同推行“白水苹果产业科技示范入户工程”。具体而言,在入户模式上采取“7+7”示范模式,即在白水县14个乡镇选7个乡镇作为示范乡镇,7个乡镇作为辐射乡镇。每个示范

11、乡镇确定1个村作为示范村、100个示范户(其中示范村50个示范户,其他村50个示范户),建立100亩以上的中心示范园,辐射建立10001500亩的示范区。每个辐射乡镇有1个50亩100亩的示范点和10个示范户,全县共770个示范户。这种以“试验站”为载体的推广模式,使得科研人员与农户实现了有效对接,从而能够共同分析白水苹果产业持续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确定了果树间伐及改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园生草、高接换种、“果、畜、沼、窖、草”的五配套生态果园模式、矮化果园高标准建园、果实套袋和穴贮肥水等八项技术进行创新与推广示范。由此可见,在农业知识与科技的运用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有效地整合传统型知识和

12、当地知识。10这种“试验站”推广模式正是结合了当地的农业区位特征,并且将农户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纳入到了整个技术开发过程中,而且科研人员长期驻守在村庄,因而能及时发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形成了良好的双向反馈机制。3.通过多种方法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在农村传播的瓶颈。就目前而言,包括陕西省在内的西北地区农业劳动者的科技素质的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培训方式上,“试验站”就采取了集中培训、现场培训、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如在全省苹果

13、科技入户工程中,把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紧密结合,按照“一本技术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培训卡、一张教训光盘”的“四个一”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效果。几年来,结合产业技术培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还组织专家编写了10套农业技术问答系列丛书,印发各类技术资料50万份,累计培训各类农民达10多万人次。此外,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为核心,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基础,吸纳基层科技人员的广泛参与,建立了校地科技合作关系,形成了政府提供项目、资金、场地,学校提供专家、成果的良性互动机制。11同时,为了推进示范推广工作,白水县苹果“试验站”组建了一支学科优势明显、技术力量雄厚、层次结构合理的科技推广队伍,发挥了大学专家的引领作用,采取“1+4+4”的“传帮带”模式,即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对县乡技术干部进行全程技术实践指导,定期培训农民骨干技术员700名(14个乡镇每个乡镇50名)。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农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和农业技术转化率。同时,还充分发挥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功能,并以提高农民和地方推广人员的素质为基础,为农业技术推广储备人力资源,为最终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做好准备。经过培训,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提供了持续保障,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