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074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越院系与学科障碍促进科研项目合作基于H大学C项目的案例研究 摘要: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H大学工业设计系C项目的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C项目组是由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的,带有临时性和松散性特点的学者联合组织;采取以项目为纽带的混合型学会组织运作方式;通过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与协商来打破学科思维定势与理解偏差;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在协调成员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成员激励方面,通常采取物质手段和为个体提供发展机会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另外,为了促进跨院系、跨学科项目的顺利发展,必须面对如何降低和避免项目失败风险、如何协调成员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如何促进跨学科研究与跨学科教育相结合等现实问题的挑战。关键词

2、:跨学科,科研项目,项目管理一、问题的提出回顾整个科学发展历史,科学发展大体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三个阶段,19世纪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学科不断分化,进入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在继续分化的同时,正在向高度综合化、整体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得到学术上和财政上的支持,使得职业性跨学科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1,“跨学科”已成为当代科学进步最重要议题之一,伴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加强,科学研究活动也从简单性研究向复杂性研究发展,过去那种依靠单一学科科学家个人奋斗的科研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科研工作的新要求。同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

3、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和单一学科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已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例如环境问题、空气污染问题等等,这些综合问题的解决客观上要求各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突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交流与合作,在此背景下的科研活动也相应地表现出突破单一学科研究的范式,走向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强调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人员共同攻关、协同合作,这一点已成为当今科研活动的重要特征。面对一群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带有各自学科文化和思维方式的科研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组织成为跨学科研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H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正承担着很多跨学科跨院系科研项目,在这些跨学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对这些

4、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归纳,可为我国高校开展跨院系、跨学科科研活动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基于以上理由,笔者采取案例研究和访谈法,对H大学承担的“广州科学中心(实验与发现)展馆展品设计与承建”项目(以下简称“C项目”)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展示一个成功的跨学科、跨院系科研项目所具有的内部组织特征,以及影响跨学科、跨院系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因素。二、C项目基本情况C项目是由H大学工业设计系的C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是一个典型的跨学科科研项目,该项目要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科技发展与制造业相结合,用实物展品展示人类科技的发展历史。由工业设计系牵头,联合H大学物理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

5、共同开展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参加人员包括工业设计系教师15名、研究生15人、本科生2030人,机械学院教师2名,物理系教师1名,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3名、硕博士10多人。这个项目由广州市政府面向国际招标,广州市政府一开始对国内设计单位信心不足,邀请了45个美、德、日本等国的展馆设计公司承包了展馆方案设计。美国R公司是负责项目整体方案设计的公司之一,C项目由R公司负责设计。在H大学提交的招标书中,项目组成员S教授和L教授对美国R公司的设计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从60多个展项中删除20多个展项,同时综合考虑国情和文化传统,合成48个展项,C项目组提交的招标书中增加了10个展项,使C项目组的设计方

6、案融知识、文化、国情于一体,得到了广州方的认可,在最后3个正式接标单位中,H大学以75分一举夺标,高出第二名10多分。由于该项目属于重大项目,任务时间紧,涉及的子项目比较多,参加人员来自H大学多个院系,为了保证项目按照广州方签署的合同进度按期进行,成立了由C教授、S教授、L教授三人组成的项目总控组,按任务成立了展项外形设计、展项功能及制造、展项的多媒体设计制造、展项科学原理设计4个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C项目总经费2090多万元,历时一年半,已顺利结题,为我们进行跨院系、跨学科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三、项目合作成功的主要经验通过对C项目组负责人及项目成员的多次访谈,纵观

7、C项目历时一年半的组织、管理全过程,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经验:(一)C项目组是由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的,带有临时性和松散性特点的学者联合组织从隶属关系看,C项目组隶属于H大学工业设计系,但并不由工业设计系管理,而是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项目负责人为首的科研人员自主管理,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成立了总控组和项目小组,项目总控组由C教授、S教授、L教授三人组成,下设4个项目小组,各项目小组由小组长负责。这种组织结构存在管理层级,却有别于科层制组织,上下层之间并不是一种等级关系,而是一种因任务分工需要而形成的调控关系,总控组意见的传达不是采取命令手段,主要采取交流讨论方式,总控组的职责主要是控制项目进程,

8、协调、监督小组进度,确定经费分配方案等。从C项目组的性质来说,它是一种松散型学术组织,由项目负责人牵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选择一些学术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的临时性的学者联合组织,由科研人员自主管理。各成员来自H大学各院系,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与专业背景而自愿组织起来的,除了与出资方签署的合同中提出的要求外,项目组内没有自己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要求,也不是一个实体组织,在遵照总控组制定的总体科研方案之外,成员的具体研究安排、精力投入等都由成员自主安排,主要依靠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学术自觉、对学术创新的追求和愿望、人际关系、项目负责人的学术影响力及自身较强的管理能力来维持和约束成员的科研行为,

9、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对于没有完成分配任务的成员,由于都是校内教师,还没有明确的处罚机制,主要是通过负责人加强监督和后期利润分配等方式来督促。(二)采取以项目为纽带的混合型学会组织运作方式目前我国跨学科研究组织的运作方式主要有矩阵组织运作、松散联合组织运作和混合组织运作三种方式。矩阵组织运作方式是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形式,适用于同一所高校组织多个学系、学院(包括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参加重大项目的跨学科研究工作,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国家实验室。松散联合组织运作方式多为独立设置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中心所采用,一般以校内现有研究和工作为基础,由志愿参加的研究机构为主体,联合进行跨学科研究,按这

10、种方式运作的组织有统一制定的内部运作规则,在合理使用设备与经费、分享成果的基础上,鼓励各合作成员争取项目、争取经费和争取效益。混合型组织运作方式一般是以某一项目或课题为纽带,根据项目或课题研究的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或短期的跨学科组织,成员来自不同院系,根据每一项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分配组织要素,合理安排研究进度,使人员、实验设施等资源条件发挥最大效用。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主题式重大科研项目,要求项目组成员密切配合。C项目是一个典型的主题式重大科研项目,采取的是以项目为纽带的混合型组织运作方式,同时该组织运作方式又具有明显的学会组织的特点,“在学会组织系统中,组织成员通常都经过丁某些特定的训练或具有其

11、他认可的资格,这些训练或资格使他们同非学会成员得以区分开来”,“学会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实际上都是非正式的,奉行平等和民主,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平等地对待对方。”2C项目组所有成员都经过专业训练,都拥有专业学位与学术职称,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非正式的,项目组内奉行平等与民主,当遇到问题时,每个成员都有权利和机会参与讨论并能对问题的解决发挥各自的作用。由于成员来自不同学科而造成在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存在理解差异,这种平等与民主的方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C项目组内,平等和民主的讨论与交流是“家常便饭”。项目组的最后决定基本上都是根据各成员达成一致意见作出的,而不是通过命令,每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

12、点和考虑同事的意见。在这些讨论会上,虽然某些成员比另一些成员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但这不是由于他们在项目组内处于总控组或小组负责人或成员的位置决定的,而是由这些成员个人的特点和学术影响力造成的。C项目要求通过物化的展品设计来形象地反映和展现科技发展史上各种科学实验和发现,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科普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为了达到这个设计目标,仅仅依靠工业设计系本身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工业设计系联合了物理系、机械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项目组在总控组领导下,下设分项目组,根据各小组任务的不同,进行经费、人员、物资分配,当C项目完成后,如果不能承接到

13、类似的项目,项目组就自行解散。(三)通过沟通打破学科思维定势,通过协商消除理解偏差如何突破学科壁垒进行有效沟通是跨学科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于项目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的学科背景所形成的学科思维方式和学科视角往往使每个成员都习惯性地从本学科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影响到成员间对项目要求的理解。例如,在产品与展品理解上,C项目组内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理解也不同,有的只是从专业视角出发,注重按产品的标准来设计,仅仅满足于按技术标准把产品制作出来,但往往不能从展品的性能来考虑,在材料、颜色、外形选择等方面没有考虑到产品与展品的不同要求。为了克服这种由于学科差异所造成的理解偏差,项目组非常重视成员间的交

14、流与沟通,经常召开意见交流会,通过交流会提高对项目要求的认识和理解,在沟通中打破学科思维定势,在协商中消除理解偏差。由于C项目组是以项目为纽带组建的临时性的科研团队,不是实体科研组织,成员来自不同院系和学科,从事的是一种具有较大探索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项目进展过程中,经常面临和出现新的、不熟悉的问题和要求,不能简单地把任务分解和分配给各个专业背景不同的成员,对分工不能做出完全确定的和持久的划分,这就要求参与共同任务的、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这种沟通不仅包括子项目成员与总控组之间的纵向沟通和子项目组之间的横向沟通,而且包括总控组和子项目之间、项目组负责人

15、与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商,是一种学术联合体内平等成员之间的协商,而不是科层体制内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四)中国传统道德规范在协调成员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C项目在整体进行过程中,从项目申报、项目开展、成员间冲突的协调、成果的分配等方面处处显现出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发挥着增强项目组凝聚力、促进项目组整合、维护项目组稳定的作用,这对于一个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的、临时组建的、松散的科研联合体来说,显得非常重要。这些传统道德规范包括讲求诚信、相互信任、负责人身先士卒和率先垂范、个体利益服务集体利益等。例如,在与校内其他院系合作过程中,通常以建立在相互信任、讲求诚信基础上的口头协议的方式来确定各自的权、

16、责、利,以相互信任来维系着整个合作的进行。项目进展过程中,C教授等项目负责人在平时的科研中都非常重视个人的带头示范作用,认真负责,以身作则。例如,在成果署名排序方面,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C教授,通常把署名优先权让给其他成员,为其他成员职称的晋升创造条件。项目负责人这种示范带头作用,感染和影响了其他成员,逐步成为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参照标准,大多数成员都能自觉地以他们作为参照标准对自己的科研行为进行评价。在访谈成员A时,问他为什么每天都加班加点,他说:“除了因为工作任务紧之外,其他成员包括项目负责人C老师和L老师等都这么做。”C项目组中体现出的这些传统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了项目团队的稳定,增强了项目组成员的凝聚力。这非常符合默顿的群体参照理论:“如果个体把自己所在的群体作为参照群体,那么个体就用所在群体的标准作为自我评价的基础,并遵守所在群体的规范。”3正是C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