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009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跨学科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案例研究 摘要:跨学科教育是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积极扬弃。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模式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学生管理、通识教育定位、教学制度设计、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组织保障以及多类型小班制的研讨课广泛应用、跨学科教育项目等各方面。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实践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关键词:跨学科教育,普利斯顿大学,导修制,新生研讨课,跨学科证书项目自20世纪下半叶起,一批世界顶尖大学敏锐把握科技知识生产方式日益凸显的跨学科特征,积极探索跨学科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普林斯顿大学(以下简称

2、普大)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普大本科跨学科教育模式及成功经验,对于正处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改革攻坚期的我国高校而言,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一、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基本概况作为一种实践探索,跨学科教育也许并非什么新鲜的东西,不少国内外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中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一些跨学科元素,例如在课程设计上更多地强调对多学科视野、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追求等等。但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跨学科教育却远非若干元素或环节的加总,而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其跨学科培养理念应贯彻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 1.跨学科教育的内涵。

3、理解跨学科教育的内涵,首先应对什么是跨学科有清晰认识。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促进跨学科研究委员会的定义,“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ity)指的是通过“整合两个及更多学科或专业知识体系的信息、数据、技术、根据、视角、概念以及理论来促进基础理解或解决单一学科或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1,共同创造现有学科专业划分难以达到的新知识并加以应用。在此,跨学科的核心是“沟通”(communication),即对话(conversations)、联系(connections)与合作(combinations)。以此为基础,作为跨学科理念在人才培养领域的贯彻、运用与实现,我们对跨学科教育作出如下定义:

4、作为对长期以来实施的基于特定学科或专业划分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变革或转型,跨学科教育是基于当前社会发展、科技知识生产复杂性日益凸显及由此导致的对“掌握了既深厚又广博的知识,并拥有综合(integration)、整合(synthesis)及其所需一系列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2的迫切需求,以问题为纽带或以项目为主要组织形式,将具有跨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师或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与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平等参与主体,通过以对话、联系与合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与探究研讨教育环节,共同推动对来自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信息、数据、技术、工具、视角、概念以及理论的整合及其相应的思维训练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推动跨学

5、科领域知识的增长及其实际运用。 在当代,跨学科教育的提出与实践,不仅是对近代以来长期遵循的基于学科/专业划分教育模式的一种修正与革新,而且是对古代社会早期整体式教育模式的一种在知识深度广度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回归,它回应了当前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发展图景,体现了后工业时代科技知识生产方式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因而,不同于以往出现的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跨学科教育在扬弃了以往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以往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详见表1)。 2.普利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基本概况。 普大是美国“常春藤联盟”三巨头之一,以倡导“小而精”3独树一帜,以对本科教育格外注重而著称。普大并没有给自

6、己本科教育贴上“跨学科”的标签,但其跨学科教育模式体现在诸多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折射出跨学科教育本质要求。普大本科教育理念有两大特色:一是主张本科教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其内容,更重要的在于它是一种对待青年的方法,一个影响学生的过程;二是以培养服务公众的领袖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普大致力于提供让每一位学生都接受真正自由教育的学术项目。在普大,培养工程学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美学、文学理论与艺术等对人类行为、性格、生活方式进行反思或批判能力,与培养人文学科学生理解严谨的定量推理、科学探寻、技术发展能力及相关基础知识是同等重要的。 第二,实行住宿学院制度。在普大,全体本科生四年都要住

7、校,住宿学院的功能已非早期简单的“学院都是宿舍”4,而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社会,每个住宿学院都有自己的餐厅、休息室、计算机房及包括学院主管、指导教师、居住助理(高年级学生)及学院辅导人员组成的一个管理机构,提供大量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住宿学院制度打破了源于学科专业或学位项目之间的隔阂,为不同学习领域的本科生提供了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交流便利地接触、吸收各种学科不同视角、方法与理论的浸润环境,从而为本科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开放、广博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三,实施通识教育。普大重视学生学习的广博性,要求每位本科生必须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和历史哲学领域均至少修满两门课程,以

8、便对人类历史、人类所处世界、人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有全面理解。为此,各专业学院都必须考虑尽量与其他系科建立起互为基础、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工学院为例,所有工科学生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文理科教育,加上小班上课和课堂讨论,使得“工学院的教授们不得不经常将工程技术问题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时甚至是人文科学联系起来考虑,因而自然地向学者型、教育型的方向转变”5。宽厚的知识贮备往往使得普大毕业生在工作中迅速成长为单位的决策领导者。 第四,实施导修师制度(preceptor)。导修制是“最具普林斯顿特色的教学方法,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标志”6。在普大,很少有不担任导修师的教师,也很少有没有导修师配合的教授

9、,导修师的使命就是让学生摆脱传统的灌输方式,与教师亲密接触和交流,使专业学习变得更具乐趣并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习惯。7自威尔逊校长1905年设立以来,导修制深受本科生喜爱。目前,在普大,大多数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是两小时的课堂讲授和每周一小时的导修。8导修制补充了传统讲授法,延伸了课堂,提供了以小班方式深层次考察研讨课程主题的机会,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第五,开设人文科学研究序列课程(HUM Sequence,HUM)与整合科学课程(Integrated Science,IS)。HUM是2003年起为新生和二年级本科生提供的一个跨学科、跨学系的西方文化导

10、论课程,是普大修课率最高的课程之一,由不同学系的教师组成团队开展教学,为期一年,包括4门分散的必修课程,其中,2门文学与艺术课程、1门历史分析课程、1门知识论与认知课程,每学期2门课程。HUM由每周三次50分钟讲授和两次80分钟研讨课组成,学生每周阅读量多达300800页。9HUM极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为通向其他学科搭建了桥梁。10与HUM相应,在自然科学领域,普大专为有志于科学研究的学生开发了整合科学课程(IS),涵盖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以及计算机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采取整合式教学,数学的核心地位和计算方法贯彻始终。IS的价值在于:为学生在确定专业前提供了探索

11、全部科学领域的宝贵机会;使学生直接浸润于科学探索与团队合作带来的乐趣;关注可能是21世纪最重要、最有用的基础学科;与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世界顶级(bestofbest)教师一对一讨论科学。11 第六,将独立研究引入培养环节。注重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普大本科跨学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不仅制定了独立学习制度(independent work system),要求每一位本科生独立完成研究并撰写论文,而且开设了大量涉及不同科学领域的研究课程。更为突出的是,为推动教师对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与指导,普大明确提出“学校的科学研究应该有助于教学”,严格规定所有教师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都必须承担本科生

12、教学任务。在普大,每位教师的科研计划都必须送到负责教师科研管理的研究部审查,以确保有利于研究者改善教学质量。也因而,普大的教师在追求学术卓越与通过课堂教学和独立学习指导来培养学生之间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平衡。 第七,设立专门组织机构推进跨学科教育。为协调和强化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普林斯顿设立了多个委员会和研究机构等跨学科组织,例如,人文科学委员会(council of the Humanities)、科学与技术委员会(Council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普林斯顿国际与地区研究所(Princet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

13、gional Studies)、普林斯顿神经科学研究所(Princeton Neuroscience Institute)等,由这些跨学科委员会或研究机构为本科生设立各种跨学科学习项目。例如,成立于1953年的人文科学委员会在20112012学年开展的跨学科项目有美国研究、经典哲学、东亚研究、欧洲文化研究、电影研究、高斯研讨课、希腊文化研究、人类研究等20多项。 二、类型多样的小班研讨课普林斯顿大学本科跨学科教育的突出特征如果说前述的教育理念、住宿学院制度、通识教育、导修制、HUM&IS导论课程、独立研究、跨学科机构设置共同展现了普大本科跨学科教育的基本图景,那么,多种类型的小班研讨课的广泛应

14、用,则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现代大学研讨课源自于德国大学的习明纳(seminars),是一种以师生共同讨论为主的教学形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一个特定主题或问题的考察,更符合思维成长与知识形成规律,也符合参与式、合作式、社团化的跨学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普大,研讨课最常被较高水平课程所采用,一般实行小班制,并被广泛运用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跨学科证书项目等各类教育项目及其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之中。 1.新生研讨课:专门针对新生设立,引导学生与一位教授、一小群学习伙伴就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学习。几乎所有新生都认为,新生研讨课是他们在普林斯顿得到的最好的学术体验之一。20112012学年,开设大约70门新生研

15、讨课(见表2、3),涉及人文、社会、自然和工程等众多学科领域,每一门新生研讨课都由一个住宿学院主持并面向全部新生开放。新生研讨课教师来自校内也有来自校外,学术背景多元。同时,新生研讨课获得多种经费来源的支持,其中,通过专门捐赠设立的新生研讨课共有24门之多,捐赠者包括校友家庭、毕业年级团体、学校教授、工程师、匿名捐赠者等。12 2.写作研讨课:旨在通过写作实践与指导使学生掌握调查和论证的基本战略和技能。在普大,新生无一例外地要在第一年的秋季或春季学期上写作研讨课。一门写作研讨课一般不超过12个学生,每周两次80分钟的会面(sessions),课程主要关注写作的过程,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进行写作

16、教学,大约要完成4篇、约30页的写作作业。写作研讨课的主题(见表4)十分宽泛,从科学突破、历史事件到具有影响的艺术传统,再到紧迫的社会问题,每一个主题都在跨学科视野下进行。通过写作研讨课,学生学会了提出有趣的问题、建构复杂的观念,并获得学术写作的集中训练与指导。13 3.全球研讨课:由普大国际与地区研究所(PIIRS)和国际事务办公室于2007年联合发起组织,是夏季海外学习课程,对新生和二年级学生开放,由普大的教师和主办方大学及其他当地机构教师指导,教师都是来自众多学科领域的杰出学者。每个全球研讨课只招收1215名学生,在全球研讨课主题所在的国家或城市开展为期6周的学习与研讨,课程主题每年变化,2012年夏季全球研讨课有5个主题(见表5)。学校为学生参加全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