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31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话语分析视角的课堂研究脉络与展望 摘要:20世纪中期随着“语言学转向”的发生,话语分析成为课堂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考察国内外课堂话语研究的发展脉络,国外课堂话语研究大致存在三种研究取向:实证主义取向、自然主义取向、批判理论取向。国内课堂话语研究则经历了技术主义取向、功能主义取向和批判主义取向相互交叠的发展历程。相对于国际课堂话语研究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课堂话语研究倘若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谋求突破,一定能开创课堂研究的新局面。关键词:语言学转向,话语分析,课堂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课堂”早已超越“教室”这一空间概念,成为课程与教学多种因素复杂互动的“场域”。如果从1968年杰克逊(P

2、hilip Jackson)的经典之作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s)的出版算起,历经了几个春秋,今天的课堂研究已发展成为一个多层面、多角度和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根据雷克斯(Lesley A.Rex)等人在当代教育研究方法手册中的描述,话语分析已成为当今课堂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1当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课堂教学正在谋求积极的转变与更新。只有重建每个课堂的话语方式,课程改革才会有课堂层面的突破。运用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课堂有助于我们判断课程变革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予以发生,并进而勾勒课堂重建的方向。基于此,在国际课堂话语分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揭示我国课堂话语分析的发展方向就

3、成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一、语言学转向及话语分析的兴起当卡尔纳普(C R.Carnap)作为分析哲学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宣称“一切哲学问题都是语言问题”时,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开始为人所瞩目。随后的发展出人意料,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成为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议题。在此之前,“语言”仅是表达世界的形式和沟通人际的工具,除语言学外,它在其他的人文社会学科中一度处于缺失的位置。在此之后,方法论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论被存在论意义上的语言本体论所代替,语言成为世界的存在方式,人类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的,“在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由此,人与语言关系的传统看法被彻底

4、颠覆,“你以为自己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2成为人在历史文化处境中的写照。随着语言问题被纳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以语言研究为中心的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在近年来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热点。话语用于指称语言的使用,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话语不只传递语言本身,更传递着铭刻于语言中并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社会关系。因此话语并非是中立的。当代西方著名的批判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拉夫(Fairclansh.N)认为:“在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后者即是前者的一个条件,又是前者的一个结果。”3换句话说,话语虽受社会结构的限制,但在社会意义上是建构性的。费尔克拉夫进一

5、步指出,“我们可以区分话语的建构效果的三个方面。话语首先有助于某些有着不同称呼的东西的建构;其次,话语有助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再次,话语有助于知识和信仰体系的建设。这三种效果分别对应语言的三个功能和三种意义维度,他们共存在所有的话语之中,也在所有的话语之中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我称之为语言的身份功能、关系功能和观念功能的东西。”4由于费尔克拉夫从效果层面廓清了语言之于社会的纷繁复杂的作用,使得这一分析框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变化研究。在课堂研究领域,话语分析的出色代表、美国哈佛大学的卡兹顿(C Cazden.C)教授基于课堂话语的三种状态“课程的语言”、“控制的语言”、和“个人认同的语言”设定

6、了教学沟通的三种话语功能:主张的、社会的和表达的功能。5显然,这种划分与费尔克拉夫所论述的话语的观念功能、关系功能和身份功能异曲同工。话语分析引起了人文社会学者的空前关注,他们致力于通过对话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解读,发现话语背后的意义变换和权力真实。在课堂这一场域中,教学话语也不单单是一种认知性的语言实践,教师与儿童的身份、关系和观念是在教学的话语实践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因此,在这一范围里,话语作为意义建构的形式总在以某种方式“出声”,从而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二、课堂话语分析的研究脉络(一)国外课堂话语研究的脉络纵观近几十年来国外课堂话语研究的历程,可以判断课堂话语分析存在不同的研究传统,

7、依循不同的传统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取向,概括而言,大致存在三种研究取向:实证主义取向、自然主义取向和批判理论取向。1.实证主义取向实证主义取向的研究吸收了教育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研究成果,有一种强烈的量化和标准取向。它假设具有特定效能的话语实践体现于明确的话语现象中,并能够被经验地证明。只要在真实的课堂观察和分析之前对师生的话语行为或互动方式进行精确地编码和定义,研究者便可以记录和鉴定师生话语互动的优先模式。在这类研究中,最典型的研究成果是20世纪60年代弗兰德斯(Ned.Flanders)开发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H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Categories,F

8、IAC)。这项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被广泛用于描述师生课堂语言的互动模式,而且影响了其他课堂语言分析工具的设计。6比如,S.Alexander M.D.Anderson对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包含教师诱发、教师回应、学生回应、学生诱发和其他五个维度13类共17个子类的师生言语互动分析框架。7作为实证主义的话语研究范式,贝拉克的研究也值得提及,他通过对庞大样本的数据分析探讨课堂话语存在的基本单位。从四种“教学手法”(结构化、诱导、应答、反应)出发,贝拉克分析出21种教学沟通单位的结构类型,其中“SOLRESREA”(诱导应答反应)的“教学循环”构成了课程教学沟通的主要特征。8

9、受弗兰德斯和贝拉克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多种针对课堂互动话语研究的观察工具和话语分析框架被研发,比如Thomas L.Good和JereE.Brophy 1984年开发的课堂提问行为观察系统和Nina Spada等人开发的语言学领域的交际法教学观察表(Communicative Orientation of Language Teaching,COLT)都被广泛引用和改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专门的课堂话语分析软件也逐渐获得应用和推广。例如:“儿童语言数据交换系统”(Child Language Data Exchange System)是一个供各国话语互动的研究

10、者分享研究成果的网络平台(网址为:http:/),它为课堂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名为“clan”的计算机化的分析软件。9同时,一些视频分析软件还为课堂话语的文本分析与视频观察的同步进行提供了便利。比如,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国际课堂研究中心领导的“学习者视角的研究(LearnersPerspective Study)”项目利用所开发的StudioCode视频分析软件对课堂录像所记录的教学事件及其参与者对事件的解释进行综合分析。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的追踪研究(TIMSS1999或TIMSSR)的录像分析则借助多种工具软件来实现,比如由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中心牵头的数字化洞察力(di

11、gital insight)项目开发的Transana平台能够把录像数据转化为文字并进行分析。计算机技术为开展大样本的课堂话语分析提供了工具,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了解课堂话语实践存在的普遍模式和发展态势。但是,如同所有实证主义的研究,课堂话语的实证分析将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相互割裂开来进行编码分析,实际上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而不是自然情境中的动态分析。同时,这种分析方法借助各种编码系统把分析对象的“发言”范畴化,无视人类沟通中发言的多义性和复杂性,忽略了可能对课堂教学更具意义的范畴。2.自然主义取向自然主义取向的研究建立在社会语言学与交际民族志以及话语分析的语用学基础上,对课堂话语和互动有一种强

12、烈的描述和解释取向。它假定课堂作为一个公共的、意义生成的世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秩序和结构之地。通过对课堂情境中会话活动的自然主义探究,我们能够际遇和展现这些秩序和结构。依循这一范式的研究者通常借用民族志方法论或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典型的代表如米恩(Mehan,H.)、卡兹顿等。米恩通过民族志的方法集中于对课堂中自然发生的话语(naturally occurring discourse)的序列分析。在他的分析中,最受瞩目的是对课堂话语的IRE结构(即教师主导学生应答教师评价)以及对教师“明知故问”(questions with known answers)的分析。10卡兹顿则从社会语言学角度

13、指出,课堂教学语言绝非只是透明的沟通的中介,而是充满着社会学意义的。11如前所述,卡兹顿随即设定了课堂话语的三种状态及其功能。自然主义取向的课堂话语分析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关照课堂,试图从大量的无序的自然话语中寻找反复出现的模式或话语规律,使隐含在话语行为背后的秩序明晰化,并借以揭示话语参与者创造社会现实和相互理解的方法。基于这一取向的研究成果将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展现了课堂互动话语的特定功能和典型模式以及惯常采用的原则,但不可否认的是,研究者在话语分析过程中拒绝利用话语序列之外的语境因素,特别是没有充分考虑意识形态、权力等抽象的社会结构对课堂话语的影响,因而其对

14、课堂话语所做的分析主要是表层分析和形式分析。同时,鉴于语料收集及转写的难度,即使是针对大规模教改而进行的课堂话语分析,所收集的语料的数量及其所覆盖的教学样貌都是相当有限的。3.批判理论取向如果说自然主义取向的研究是对课堂话语的表层分析或形式分析,批判理论取向的研究则是对课堂话语的深层分析或批判分析。课堂话语的批判分析离不开对社会批判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吸收和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言看作社会符号,是人们有目的地用来在语境中表达意义的资源。由于语言存在于语境之中,因此语言研究应当从外部着手,而不是内部。从外部着手的语言研究首先需要超越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福柯(Michel Foucault

15、)的工作为这种超越提供了资源。福柯的话语分析强调研究话语的“可能性的条件”,话语发生的“规则系统”。从福柯的立场出发,话语不仅具有强烈的社会建构性,并且与权力息息相关,现代权力的实践和技术在相当大程度上是话语性的。福柯的观点启发了另一位批判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拉夫的思想,费尔克拉夫将以语言学为方向的话语分析和与话语及语言相关的社会政治思想结合,在三个向度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框架范围内分析话语。其中,文本偏向语言学,话语实践指的是文本的生产和消费,社会文化实践是解释话语实践的基础。该框架随后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课堂话语在内的各类话语事件的分析。依循批判理论取向的话语分析通常采用批判人种志、文本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在课堂话语分析领域,希思(Heath,S.B.)、佐藤学、布鲁姆(Bloome,D.)等人的研究体现出这一取向的特征。希思考察了黑人工人阶级、白人工人阶级和一个由白人和黑人组成的中产阶级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子女的话语特点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两种工人阶级中,儿童使用语言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来源于他们在学校中被期望的情况。而不同的期望与其所拥有的家庭背景相连。12佐藤学批判了课堂话语中由于第一人称的缺失所造成的非人称化和非主体化现象。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用“老师”来代替“我”这一称谓,从而导致师生的个人关系失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