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420833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3.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高中思想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去年有机会参加全省的优质课竞赛,并幸运获得了一等奖。这次承蒙省教科院的抬爱,要我在新课程培训中说堂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首先,我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情的看法一、说教材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在第七课中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说承上,是因为它是第二单元内容的逻辑结果和必然延伸。第二单元讲财富的创造, 那么在财富创造出来以后,自然要考虑财富怎么分配。说启下,是因为它是学好下一框题的基础, 下一框题是讲在分配过程中,怎样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另外,从全书来看,分配作为社会

2、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会影响到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2、本框的内在结构:本框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第一、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第二、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原因。第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由基本的经济制度引出分配制度,由分配制度引出按劳分配的含义, 然后引出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积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12 页 - - - - - - - - -极意义;由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引出多种分配方式;由多种分配方式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和意义。

3、3、本框的重点和难点:在本框内容中,我把“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确定为重点。这是因为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我把“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确定为难点。这是因为高一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对生产要素的理解有难度。另外,在这种分配方式中存在一些有争议的情况。上好一节课,了解学生情况很重要。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这样的目标:二、说目标(显示教育教育目标,然后进行解读)在知识方面,通过教学,学生能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

4、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紧扣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12 页 - - - - - - - - -荣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这需要有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三、说教法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直观性原则和教学多感官共同参与原则等要求,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以下方法:1、案例

5、分析法:从学生家庭成员收入的情况着手,选取学生中一些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 把教材知识同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视频展示法:通过具体形象的视频十七大会议实况引入课题,增添政治课堂的形象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启发引导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其必然性。在采取恰当教法的同时,我也注意到学法指导。四、说学法美国著名作家爱墨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计以下的学法指导:

6、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12 页 - - - - - - - - -1、讨论法:在突破重点和难点的时候,采用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2、分析归纳法:在探讨“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时,通过分析一个情景对话,归纳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因。3、比较分析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时,通过比较三种分配方式,从而得出结论。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过程: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新课导入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显示) (一)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上, 我采取视频导入的方式,

7、 播放十七大关于分配制度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从而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的方式迅速、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以十七大为背景,体现了政治学科的时代特点。(二)新课讲授第二个环节: 新课讲授。 这堂课究竟要怎么上?既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又能控制住场面, 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这是我进行问卷调查的样表。 (显示表格)我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对学生家庭成员的收入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收取一部分,从调查表中选择一些比较典型的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4

8、 页,共 12 页 - - - - - - - - -例子,并进行分类。这是我分类以后的调查表。(显示表格)第一类属于按劳分配, 第二类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第三类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整堂课以调查表贯穿始终。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贯彻了新教材的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第二、能避开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能更好的为教材内容服务。另外,在导入新课后,我安排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同时,作为高中生,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我提供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目标,去熟悉教材的基础知识,

9、并构建教材知识的结构。同时,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把调查的情况写在黑板上,作为教学的事例。新课讲授的第一个问题是:按劳分配1、按劳分配按劳分配要理解两个问题: 按劳分配的含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1) 、按劳分配的含义对于按劳分配的含义,采用提问、讲解、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提出四个问题:分配的前提,分配的尺度,分配的对象,分配的标准各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分析:在非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按劳分配?同样是按劳分配,为什么收入差距那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加深对分配的前提、分配的尺度、分配的标准的认识。然后补充两点: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按劳分配精品学习资料 可

10、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5 页,共 12 页 - - - - - - - - -的主体地位。 正因为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按劳分配才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最后,通过一道高考题来巩固按劳分配这一基本概念。(2)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意义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教学的重点,怎样突破这一重点,我开展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一种全新理念,采用合作探究有以下好处:第一、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获得更多的知识;第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信息搜寻提取

11、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等;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包括学习方法的创新,表述方式的创新,答案的创新,分工合作方式的创新等;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师生和谐互助、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的教材上,有很多探究活动,问题是怎样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形成了这样一种启发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更加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 能最大限度地活跃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在

12、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和协调者。 这种教学模式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6 页,共 12 页 - - - - - - - - -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结合教材创设了一个情境,然后设计了两个问题: 谈谈你对按需分配的看法。 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并分组讨论。第二步: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集体探讨,老师参与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环节很重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的思维具有开放性,不可能和你想要的观点完全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作用就是把学生一

13、种开放的思维导向既定的目标,使他们的讨论不偏离目标太远。 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够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在引导学生谈按需分配看法的时候,我是这样做的: 什么是按需分配?现在能不能实行按需分配?不能实行按需分配怎么办?学生在一起探讨后就会明白: 生产力水平没有高度发达, 产品没有极大丰富,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就目前情况而言,还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引导学生分析到这里, 就可以明确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因: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如果实行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素质有什么要求?现在达到了没有?老师要在引导中,让学生明白:实行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劳动者

14、把劳动看成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现阶段,劳动者并没有把劳动看成是生活的第一需要,而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劳动的这一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不实行平均分配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分析平均分配的弊端: 不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7 页,共 12 页 - - - - - - - - -展。第三步: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回答以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 如果发言不完整,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对创新的观点要给予肯定。

15、同时要把握好发言的时间, 不能拉得太长。 老师的归纳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进行,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自然,课堂的气氛比较和谐。老师在归纳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这个探究活动中,首先,归纳按劳分配的两个原因。 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含义补充一点原因: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然后,根据平均分配的负面影响从反面归纳按劳分配的意义: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最后,根据按劳分配的意义,教育学生要树立劳动光荣的观点,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积极参加劳动,从而实现本课教学的价值观的目标。新课讲授的第二个问题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除了按劳分配以外

16、, 还存在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1)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只作简单讲解: 一是这种分配方式的特点。二是国家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政策,保护合法的收入。(2) 、按生产要素分配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8 页,共 12 页 - - - - - - - - -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一样,也要解决两个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解决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的时候,我主要采用练习的方法。我设计了这么几种形式的练习:第一种形式是连线题: 通过课件展示生产要素和收入形式, 然后要求学生把每种生产要素和对应的收入形式连起来。第二种形式是看图判断:展示教材上的三幅图片,请学生判断他们是按什么要素分配。第三种形式是选择题。 通过三种形式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产要素,并提高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意义。为什么要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教学的难点,在难点突破上,我仍然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第一步: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