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

上传人:晴**** 文档编号:208265439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文献资料陈东2015-8-23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来源:窗体顶端(来源: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话,1883年3月17日。窗体底端)人类的历史约已有200万年,农业起源于1万余年前,证之我国的考古发掘亦然,所以,人类农业的历史,充其量只占人类历史的1。可是这万年前起源的农业,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因为如果没有农业的起源,人类至今仍然在森林或洞穴里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不可能进入此后经历的各

2、个社会阶段,直到今天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人类有农业以来的成就,就世界范围而言,在渔猎、采集阶段,每500公顷的土地,只能养活2人;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时期,同样每500公顷的土地能养活50人;连续种植的农业,可养活约1000人;而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则猛增至5000人。农业发展逐步加快,人口相应增加,是由于其他方面的支援和投入。工业革命以后,对农业的投入更多,发展的速度更快,人口的增长犹如脱缰之马,虽然屡经战争、饥荒、水旱、病虫、疫病的折磨,世界人口还是在波折中加速地上升,1996年已超过60亿,并且将加速向70亿迈进,农业的负担也太重了。(来源:卢嘉锡总主编;董恺忱,范楚玉分卷主编,中国科

3、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06月第1版,前言,第5页。)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孟子万章下)【农作物】【粟】吕氏春秋,季夏纪:水潦盛昌,命神农将巡功,举大事则有天殃。高诱注昔炎帝神农能殖嘉谷(说文米部:“粟,嘉谷实也。”),神而化之,号为神农,后世因名其官为神农。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来源: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周礼舍人:“丧纪共饭米。”郑玄注:“饭,所以实口。君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皆四升。”时珍曰粱者,良也,谷之良者也。或云种出自粱州,或云粱米性凉,故得粱名,皆各执己见也。粱即粟也。治粟内史:秦官,汉景

4、帝时改为大司农;搜粟都尉:汉武帝时始置,掌军粮,桑弘羊曾任此官,但非常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麦】饼饵、麦饭、甘豆羹。(急就篇卷2)颜师古注:“饼,溲麦面而蒸熟之则为饼。”颜师古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馒头:蒸饼、炊饼、馒头、包子面条:汤饼、馎b饦tu、水引【牛耕与耕牛】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司马耕字子牛。司马牛,名犁。(来源: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柳宏,杨士卿:证其所长考其所短桂文灿论语皇疏考证简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使乌获疾引牛尾,尾绝力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乌获秦武王力士也,能举千钧。勯读日单单,尽也。)使

5、五尺竖子引其棬,而牛恣所以之顺也。(恣,从也。之至也。)世之人主贵人,(人主,谓王者,诸侯也。贵人,谓公卿大夫也。)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视,活也。)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王者、贵人,所行滛侈,纵欲暴虐,反戾天常,不顺生道,日所施行,无不倒逆其生,虽欲长生,若乌获多力,倒引牛尾,尾绝不能行,故曰:欲之何益也。)(出处:秦吕不韦,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卷1重巳,四部丛刊景明刊本。)少室周为襄主骖乘,至晋阳,有力士牛子耕与角力,而不胜。(韩非子第十二卷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来源:战国韩非著;张觉点校:韩非子,岳麓书社,2015.02,第113页。)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

6、,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来源:【战国】左丘明撰;【三国吴】韦昭注: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第331页。)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来源:汉刘向集录;南宋姚宏;鲍彪等注:战国策赵策一(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7,第368页。)秦国比较早的使用牛耕,并为此专门制订了一项法律,叫“厩苑律”。秦国用法律规定:每年4月、7月、10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饲养耕牛的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要赏赐给当地主管农事官吏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人员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30天;成绩低劣的,要严厉批评当地主

7、管农事官吏,罚饲牛人员资劳两个月。如果牛的腰围减瘦了,还要笞打主事者。1“厩苑律”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畜牧法规,反映了当时对耕牛的重视。注释:1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32页。(来源:王潮生著,农业文明寻迹,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9,第75页。)厩苑律译文在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评比耕牛。满一年,在正月举行大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田啬夫酒一壶、干肉十条,免除饲牛者一次更役,赏赐牛长资劳三十天,成绩低劣的,申斥田啬夫,罚饲牛者们资劳两个月。如果用牛耕田,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又在乡里中举行考核,成绩优秀的,赏赐里典资劳十天;成绩低劣的,笞打三十下。(

8、来源:赵进瑜,睡虎地秦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1978年11月第1版,第32页。)汉代还用马耕地。昭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与贤良文学之士争论罢盐铁,文学说:“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徭役省而民富足,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乘骑”(盐铁论未通篇)。文学所说的“农夫以马耕载”的时间是“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当是指的武帝前期和以前。贤良的发言中,也有一段涉及马耕,贤良说:“古者,诸侯不秣马,天子有命,以车就牧,庶人之乘者马足以代其劳而已。故行则服栀,止则就犁”(盐铁论散不足篇)。这里用的是古者,既已谓之古就不会指汉代,可能是指的战国。可能战国已用马耕,但似不见于先

9、秦文献。(来源:何兹全著:中国古代社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第138页。)汉代官府用“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等严刑峻法保护耕牛。淮南子中说:“杀牛,必亡之数”。为什么呢?后汉人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回答说:“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唐代所谓“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废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民亡则何恃为君?”当时人们甚至认为耕牛的作用涉及周家的强弱。南宋农学家陈薯在他写的农书中专辟“牛说”一节,阐明了耕牛的重要。至今在我国流传的“牛是农家宝,耕田少不了”,“槽头耕牛兴旺,地里五谷丰登”等谚语,更充分地说明了耕牛在农业生

10、产中的豆要作用。(来源:王潮生著,农业文明寻迹,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09,第75页。)闻往者未伐胡越之时,徭赋省而民富足;温衣饱衣,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当此之时,却走马以粪。(盐铁论未通篇)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盐铁论散不足)庶人乘马者,足以代劳而已。故行则服轭,止则就犁,下种轭楼,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即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耕,一人种,二人(轭)挽楼,凡用两牛六人,一日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来源:李昉编纂;孙雍长,熊毓兰校点,太平御览(第七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0

11、7,第657页。)牛乃耕农之本,百姓所仰,为用最大,国家之为强弱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佚文)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资在耕,耕所资在牛,牛病则耕废,耕废则食去,食去则民亡。(新唐书张廷圭传)近者军器监须牛皮,亦用告赏。农民丧牛甚于丧子,老弱妇女之家,报官稍缓,则挞而责之钱数十千,以与浮浪之人,其归为牛皮而已,何至是乎!(苏轼:上韩丞相论灾伤手实书)(来源:张志斌主编;(宋)苏轼原撰;(明)王如锡编;吴文清,张志斌校点,东坡养生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9,第253页。)牛为农之本家有一牛,可代七人之力。(元鲁明善在农桑衣食撮要)按照古人的说法一牛可代7-10人之力,少一只牛则至少

12、需要7个劳力来补充。(来源:曾雄生.中西农业结构及其发展问题之比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3):51-60.)【历代保护耕牛】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淮南子说山高诱注)(来源:魏殿金.中国古代耕牛保护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2007(6):94-96.)【农具、铁农具】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属斤,试诸壤土。来源:曹建国,张玖青注说,国语.齐语,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3,第193页。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死士用则仇雠灭,仇雠灭则田野辟,田野辟而五谷熟。(汉桓宽:盐铁论禁耕)【水利工程】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13、来源:史记卷126滑稽列传)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馀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来源:史记卷29河渠书)因施工中挖出恐龙化石,故称龙首渠。(来源:赵德馨主编;范传贤等著:中国经济通史2秦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39页。)其后庄熊罴言:“临晋民原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

14、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饶。(来源:史记卷29河渠书)后十六岁,大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郑氏曰:白姓公爵,时人多相谓为公。师古曰:此时无公爵,盖相呼尊老之称耳。)复奏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师古曰:谷口,今云阳县,治谷是也。)注渭中,袤二百里,(师古曰:袤,长也。音茂。)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饶,歌之曰:“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师古曰:郑国兴于秦时,故云前。)举臿为云,决渠为雨。(师古曰:臿,鍪也。所以开渠者也。)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如淳曰:水渟淤泥,可以当粪。)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言此两渠饶也。(出处:汉班固:汉书卷29沟洫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明年,(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陂在今寿州安丰县东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芍,音鹊。)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遂铭石刻,誓令民知常禁,又训令蚕织,为作法制,皆着于乡亭,庐江传其文辞,卒于官。(出处:南北朝范晔:后汉书卷76循吏列传王景传,百衲本景宋绍熙刻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