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135323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讲知识精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语文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 讲【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初升高语文衔接班第8 讲中国现代诗三首(一)再别康桥1. 作者简介徐志摩( 1897 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1921 年赴英国留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 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 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 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著有诗集志摩的诗 , 翡冷翠的一夜 、 猛虎集、 云游,散文集落叶 、 巴黎的鳞爪等。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

2、,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我所知道的康桥、 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2.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 年徐志摩远渡重洋,在伦敦剑桥大学,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 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途中。他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

3、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3.逐节讲析并评价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 ,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

4、于斯”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第五节, 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 放歌 ” ,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第六节, 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 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 于是不能 “ 放歌 ” ,只能 “ 悄悄 ” 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5、-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二)死水1. 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诗人,文史学者。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 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另对周易、 诗经、

6、 庄子、楚辞等研究颇深,有神话与诗、 唐诗杂论 、 古典新义 、 楚辞校补等专著。2.死水写作背景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1922 年闻一多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让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的深层根基。3.死水逐节简析第一节,总写这是一沟凝滞的死水。它已风吹不动,腐烂到极点,没有一点活力了,作者悲愤地怒吼“不如让它彻底烂掉”。第二节, 主要从色彩、 光泽上静态描写水的肮

7、脏和污浊,用“翡翠” “桃花”“罗绮” “云霞”等华美事物描摹死水,揭示死水华美外表下霉变的本质。第三节,从动态上描写死水的腐烂变质。第四节,以动衬静,写出死水的死寂。第五节,诗人在前四节的基础上,忍不住内心的激愤,用坚决的口气揭露“死水”真面目,指出它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4.“死水”的象征意义。 (讨论)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 “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5. 表现手法解说(1)艺术构思独具匠心。不说变“丑”为“美”,而

8、说让“丑”更“丑” , “丑”至灭亡,再造新“美” ,从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激之情和对新社会的热望。(2)反讽手法(见上) 。这是诗人借鉴了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以丑为美” 的主张和技巧, 诗中加速 “死水” 的腐烂后出现了一些“奇怪” 景象,铜锈成了 “翡翠” ,铁锈出了“几瓣桃花” , “油腻”织出“罗绮” , “霉菌”蒸出“云霞” , “死水”酿出“绿酒” , “白沫”成了“珍珠” , “青蛙”“叫出了歌声”这些怪异现象,正是作者对死水一样的现实社会的无情嘲笑和讽刺。(3)具有三美特色。当时闻一多等人倡导“现代格律诗”,要求每行字数一样,音步也一样,如第1、2 句, “我

9、是 一沟 绝望的 死水”, “清风 吹不起 半点 漪沦”,读起来自有一种整齐的音律美。同样,全诗5 节 20 行,每一行都是9 个字,既有外形的建筑美,又因每节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具有内在的音乐美。(三)穆旦赞美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 - -1. 作者简介穆旦,原名:查良铮,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1947 年参加后来被称为“ 九叶诗派 ” 的创作活动。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 、 穆旦诗集(1939-1945) (1947) 、 穆旦诗选(1986)等,及欧根

10、 ?奥涅金(1957) 、 唐璜(1980) 、 英国现代诗选 (1985)等大量译诗。2.赞美写作背景穆旦,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 1940 年留校。 1942 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考验,长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3.赞美简析全诗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意象纷纭而含蓄,给理解带来许多困难。但是只要紧

11、扣民族的悠长历史、 浴血的艰难年代和人民苦难而充满希望的生活斗争这三点,并结合全诗哀歌式的艺术风格来分析这些意象,就可以比较容易地体察到它的内蕴。讲析评价:全诗共分四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中国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展现于读者面前:辽阔而美丽的大地,起伏不尽的山峦,数不尽的山庄,美丽的河流与草原,动听的鸡鸣与狗吠,在这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上,在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在这宏大的背景下,又一幅苦难深重的民族生活图景展示出来:说不尽的悲哀, 忧伤的眼睛,耻辱生活中佝偻的人民其实里面包含着诗人深沉的爱,他坚信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二、三节,写到了

12、一位农夫的觉醒和勇敢斗争,他以必死的决心踏上民族解放的大道,他的大义大勇正是整个民族已经觉醒并付诸行动的必然结果。第四节 ,表达的仍然是诗人“无言的痛苦”,他为这灾难深重的民族而痛苦,为民族难以摆脱的现实而痛苦,但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深深痛苦背后我们可以感受的是一颗不屈的心灵。【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题。诗的境界朱光潜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漠无过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 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

13、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 ,所以新鲜有趣。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 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

14、共 8 页 - - - - - - - - -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问。始任举二短诗为例: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那俨然是戏景,是画境。 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 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

15、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通化。 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节选自朱光潜诗论)1. 理解第 1 段中加横线的语句。(1) “正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一句中,“丝缕”“顽石”指的是“锦绣”“雕刻”指的是(2) “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惟在不即不离。”这里“不即不离”在本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 “不离”是指诗; “不即”是指诗(用本段中的句子作答,不超过20 个字)2. 从第 2 段的内容看,作者认为诗的境界是由

16、哪两个要素构成的? 答:第一个要素是(不超过10 个字)第二个要素是(不超过 10 个字)3. 从第 3 段的论述中可以概括出诗的境界有哪三个特点? 答: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 个字)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 个字)诗的境界能使(不超过10 个字)4.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 诗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照搬,也不是对人生世相的简单模仿。B. 读诗的时候,人们会因陶醉在诗境中而感到“孤立绝缘”。C. 欣赏者的性格与情趣,影响着对诗歌境界的理解。D. 诗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有时是由若干片段组合而成的。E. 文中所引两首诗都有诗作者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二. 新诗欣赏训练1. 阅读汪静之的蕙的风,选出赏析不当的一项()是那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 蕙花深锁在园里伊满怀着幽怨伊底幽香潜出园外去招伊所爱的蝶儿雅洁的蝶儿熏在蕙风里他陶醉了想去寻着伊呢他怎寻得到被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的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地飞着A.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以“花”、 “蝶”喻人, “蕙花”为少男, “蝶”为少女。B. 诗的前两节描绘“花引蝶”的大胆、浪漫,诗的后两节是咏叹“蝶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