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上传人:c**** 文档编号:208135169 上传时间:2021-11-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6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第一章机械运动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m),其他单位有:千米(km) 、分米 (dm)、厘米 (cm) 、毫米 (mm) 、微米 (m)、纳米 (nm)。1km=1000 m ,1m=10 dm=100 cm=1000 mm=106um=109nm 。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测量时刻度尺的 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位置要放正, 不得歪斜, 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读数时 视线要垂直于尺面 ,不能仰

2、视或者俯视。读数时要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录数据时要包含数值和 单位组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这样可减少误差。取平均值时,平均值的位数与已知测量值位数相同 ,其余四舍五入。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 基本单位是秒 (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 (h) 、分(min)。1h=60min 1min=60s。4、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 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 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

3、、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3、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 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切物体 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地面、或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也就是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三、运动的快慢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1)一种是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 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 相同路程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

4、, 所花的时间少的物体运动得快。(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速度来表示,速度 值大 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 1)定义: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2)公式: v=s/t 。s路程 ,v速度 ,t 时间(3) 速度的意义:速度是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如: 10m/s 表示 1 秒运动了 10 米。(4)速度的国际单位: 米每秒(m/s),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千米每小时 (km/h)。1m/s=_3.6_km/h 3.6km/h=_1_m/s(即 km/h 换成 m/s 除以 3.6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 曲线运

5、动。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5、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2) 物体沿着直线且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 速度表示。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即 v=s/t。四、测量平均速度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实验原理:V=S/t ,实验中测量的物理量是路程和时间。(2)实验中测量所用的器材是刻度尺和秒表。(3).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为了方便计时 。(4)实验时观察到, 小车从斜面滑下是越滑越快,

6、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 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 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2、传播:声音由 介质传播,一切固体 、 液体、 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用 无线电 交谈。声音以波 的形式传播。3、声速: (1) 声速的大小

7、跟 介质的种类 有关,还跟 介质的温度 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 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声在 固体中传播最快,在 气体中传播最慢。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感知声的一种途径:骨传导感知声。 P31 (2) 、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 钢管 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水 、空气 传过来的。4、回声: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 ,回声与原声相混使 声音的响度增大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 17 米才能产生回声。利用回声测距离:s= vt。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音调、

8、响度、 音色。音调 指声音的 高低 ,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决定, 频率 越高,音调越 高。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用同样大 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时可以发现:橡皮筋 振动快发声音调高 。响度 指声音的 大小、强弱 ,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决定,还跟距发声体的 远近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响度 越大。音色 指不同发声体声音 品质(特色),由发声体的 材料、结构 决定。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音色 是不同的。2、频率: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叫频率 ,它的单位是赫兹(Hz) 。3、超声和次声: 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20

9、Hz- 20000 Hz。人们把 高于 20000 Hz的声叫做 超声波 ;把低于20 Hz的声叫做 次声波 ,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超声波 ;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次声波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广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音调,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响度;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音色辨别的。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气,装水少的瓶子空气柱长 ,空气柱振动的慢 ,产生的音调低 。装水多的瓶子空气柱短 ,空气柱振动的快 ,产生的音调高 。如图:敲击瓶子产生

10、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乙甲 。p37 三、声的利用1、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信息 ,还可以传递能量 。2、利用声来传递信息 的例子很多: 蝙蝠利用 回声定位 ;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信息。3、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 。如:超声洗碗、超声碎石、超声切割金刚石。第 4 节 噪声的危害与控制1、(1)乐音: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2)噪声: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的休息、学习、工作的声音为噪声。2、人们以分贝( dB)为单位计量噪声的强弱。0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11、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 50 dB。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声源的振动 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 传播声音 ,鼓膜的 振动 引起听觉。4、控制噪声的途径:1、防止噪声的产生 2、阻断噪声的传播 3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如:( 1)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声源 处减弱噪声(2)植树造林、修隔声墙在传播过程中 减弱噪声(3)用手指堵住耳朵在人耳处 减弱。5、右图是禁止鸣笛的标志。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2 页,共 8 页 - - - - - -

12、-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三章 物态变化第 1 节 温度、 温度计1、温度: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2、摄氏温度: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 摄氏度,沸水 的温度规定为 100摄氏度。 00C和 1000C之间分成 100 等分,每个等份代表1 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0C 。“-4.70C” 读作 负 4.7 摄氏度或读作零下 4.7 摄氏度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 、 先估测 被测液体温度,再选用量程合适的 温度计;认清它的量

13、程 和分度值;3)、测液体温度时, 玻璃泡要 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 不接触 容器底和容器壁,待温度计示数稳定 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 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的 液面相平。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0C -420C,分度值为 0.1 0C。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 缩口 )读数时体温计可以取出来读数,第二次使用前要用力向下甩 。第 2 节 熔化和凝固1、物态变化: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固态、 液态、 气态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温度 决定。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2、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 变为 液态 叫做熔化,要吸热;从液态 变为 固态 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放 热。3、探

14、究实验的 7 个步奏: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4、晶体: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吸热 ,温度却保持不变 ,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非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吸 热,温度却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叫做熔点,5、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 温度叫做 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 没有 一定的熔点、凝固点。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甲乙丙丁(1)是熔化图像的是甲、乙,是凝固图像的是丙丁,是晶体图像的是甲、丙,非晶体图像的是

15、乙、丁。(2)丙图中, EF段物质处于液态状态,FG段处于 固夜共存态,GH段处于固 态,该物质的熔点为48 ,甲图表示熔化时的是 BC 段。(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 该物质是晶体,晶体的熔化时温度不变 。海波的熔点为 48, 在 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固态 、 固液共存态、 液态状态。8、熔化 吸 热,凝固 放 热。北方的冬天, 地窖里放几桶水, 是利用水凝固时放热,地窖内温度不会太低。 夏天冷却饮料, 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熔化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第 3 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从液态 变为 气态 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 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2、(1)沸腾:是在一定

16、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 内部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但要持续的 吸热。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同否?)(3) 沸腾的条件 是: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 ,必须持续加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 。3、蒸发:是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缓慢的 汽化现象,可以在任何 温度下发生。(1)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吸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 蒸发致冷 )(2) 影响蒸发快慢 的三个因素:温度 、 液体表面积、 空气的流动的快慢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它要从周围物体吸收 热量,因此蒸发具有致冷作用。精品学习资料 可选择p d f - - - - - - - - - - - - - - 第 3 页,共 8 页 - - - - - - - -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5、液化:物质从气态 态变为 液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 液化;而有的气体不能 单靠 压缩体积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