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7443461 上传时间:2021-11-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第二阶段专题复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综)地理学科专题复习的原则与策略2003年1月21日一、专题复习的原则:1、着眼于知识重组的原则;在第一轮笈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专题夏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 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追求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 或学生认知结构的逻辑要求,应该本着I可题的提出、分析、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 用的知识和方法、技能,本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形成 “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加以运用解题。如设计“世界的干早地区和干早农业”专题复习,首先,以讨论问题分析的思维主线 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

2、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即分析 的思维主线:世界干旱地区的位置及类型(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各干旱地区的自然 地理特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自然带类型、符合什么规律,地形地势特点,河流特点, 土壤状况)各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灌溉水源的解决方 式(引水、地下水等),农业结构与主要品种(种植、畜牧)。政策、市场与工矿业城市的影 响,农业科技与经营(节水、管理等)。其次,进入主题内容分析,让学生按照上述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分析训练,问题可以设 计为:干旱地区的位置与类型;各干旱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特点、问 题和方向;比较分析等等。在这

3、一环节的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练习作业或小组讨论 等形式,教师要牢牢把握的是引导和促使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进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 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最后,选择高考实战题进行例析讲解,依然是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 形成。教师在复习策略的把握上,切忌简单的机械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要精心设计, 打破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壁垒,让学生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是这一阶段复 习的目标。2、建立完整空间结构的原则;空间概念的形成从地理学习的一开始就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二轮复习中,要让学 生的头脑中形成结构化的空间概念。一种形象的说法是“从经纬仪到数字地球”。地理学要求

4、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由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 互位置关系模型;在自然地理的研究和复习中,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姿态成为影响地球表面 自然地理事物成因的关键,此时这一模型不再是孤立单独存在的,而是运行在一定的系统中 的天体;海陆的分布和各个圈层的认识,促使学生将地球模型进一步完善,学生脑海中,在 经纬坐标的基础上,地球表层的面貌被覆登上,经纬仪变成了地球仪;区域地理的复习,使 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地表自然地理要素,还要关注在这些自然地理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 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 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自然、人文地理

5、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而这些要素,无一不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学生脑海中的空间模型变得空前复杂。当一个 经纬度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 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 会形成,不能不说,此时学生头脑中的地球模型已经极大丰富了,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 的数字地球出现了。事实上,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改变而出现的数字地球概念,已经极大的 改变了地理学的发展,这种改变是否也可以借鉴到我们的高考地理夏习中来,毕竟,形成科 学有效的地理学科思维方法是根本的。教师在复习设计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

6、生的思维。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覆叠训 练、拆分图训练、随机套用图训练是很好的复习方法。3、实际联系理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一个学科复习的基本原则,但在专题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思维的 逻辑次序。在学习新知识和进行基本复习时,思维逻辑次序是正向的,即复习完一定的理论、 知识和技能后,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实际的例证,加以剖析和验证,从而强化对知识 的理解,对原理的认识,以及对技能应用的检验。这一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在理论的运用 上往往具有“相对集中性”,所涉及到的内容会限定在某一特定的知识范畴内。这一过程对 于活化书本知识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必须注意的一点是,高考中对学生理论与实际联系能力

7、的考察,在思维逻辑的次 序上是逆向的,即通过题目设置了新情景、新问题,首先给出“实际”,要求学生在读懂题 目的基础上(了解“实际”),再去联系理论,而此时所要联系的“理论”就不一定是相对集 中的、某一特定知识范畴内的理论,甚至有可能是跨学科的多种理论的集合。学生在考试实 战中所表现出的“所答非所问”、“答不全”、“原理运用错误”等都是源于此。在一贯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复习中,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例证式的思维模式,这与考试中的实际要求存在思 维水平方面的差距。由此可见,高考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要 求实际上是“实际联系理论”的要求。第二轮专题的复习设计,必须有案例分析。综合性

8、试题的选材设计在这个阶段是必须 加入的,所选择的材料必须能承载多个学科的学术信息,以训练学生可以联系不同学科的知 识理论来解题。这种材料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但常常不是基础教育的内容所能包容和驾 驭的,为此教师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对材料进行处理,使其内容延伸、触及到各学科的领域内。4、关注“主题”与“主干”熔点的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是教师进行把握的。从学科的知识结构出发,存在明确的学科主干知识, 毫无疑问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但在第二轮专题复习中,教师如何处理主干重点的再复习成为 值得推敲的问题。应该说,从高考命题的角度,学科主干知识绝对不是回避的内容,关键是 对学科主干知识如何认识以及通过何种方式考察

9、。事实上,主干知识的考察更多表现在对学 科主干思维方式的考察上,透过一定的情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 透过某一解题过程,考察学生是否具备本学科最主要的学科技能和研究方法。可见,“主干 知识”的再复习不是浮在众多知识表面上的重点,而是要挖掘沉淀在知识背后的“学科思维 主干从综合学科考试命题角度,题目的选材和题目主题的确定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 想的设计应是: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支解主题。 这就提示我们每一位综合科的教师,在本阶段的复习选材和知识主干挖掘时注意寻找“主题” 与“主干”的熔点,这似乎与我们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建立了联系

10、,热点问题及其 背后所涉及到的主干知识理所当然是我们选择的“熔点”。在这一阶段的综合集体备课中,教师之间的热点材料讨论交流是寻找“熔点”的前提, 之后,是每一位教师从本学科的基本思维品质和基本技能方法角度去考虑和审视这些热点材 料,加工成本学科专题复习的“熔点”材料。5、形成成熟思维体系和思维方法的原则;复习的最终目标毕竟要面向高考,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在心理、思维、体力等方面保 持稳定,从容应对各种题目,最终取得优异成绩。高考中的题目绝对是新颖的、未见过的, 考察的知识又是不超纲的,复习过的。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考试制胜的关键就是作 到心理稳定、思路清晰。在专题复习的过程里,老师有责任设

11、法让学生形成成熟的学科思维 体系和稳定的解题思维方法,使学生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获得考试思维主线,从而从心理上 和思维上更加贴近高考。例如在区域地理专题复习中,设计形成 如图所示思维线索,引导学生面对一新情 景、新问题时,从空间定位入手,进行有用 信息的提取,然后根据题意认定解题所需要 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事实分析、判断,最 后进行结论的评价与反思。这样训练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迅速提取有效信息,对原有 的知识结构进行整和,包括知识的迁移、转区域地理综合解题方法空间信息的提取与定位自然地理条件的认定(地形、气候、自然带、河流等)自然地理原理方法的运用与人文地理观点、分析方法的运

12、用;(工业布局分析法、农业发展分析法、环境粮食能源人LJ问题等)历史的发展与反思化等,构成新的知识系统,并经过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完成对问题的解答。 在具体复习策略上,老师要求学生用语言描述思维过程,加以强化,甚至可以提出,“对于 一个问题,你可以不会答案,但不能不会思考”。6、动态、思辩、反思的原则;高三复习进行到中期阶段,要提倡学生对复习内容的深入思考。我们称之为“体验”, 体验方法的运用,回味知识的描述、反思已有的结论。没有一种知识和结论是恒久不变的, 文科复习更是如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这些原则性的结论真正活用到思想 中和考试中是不容易的,它依赖于平时的点滴积累,依赖于日常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作 为专题复习原则之一,动态、思辩、反思的训练就必须进行。讨论、一题多解、交又答疑和述评等是训练的好方法。教师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思 考、表述甚至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火花和创新欲望,会使我们的复习档次大幅度提高。二、专题复习的策略:1、空间思维的训练一一从经纬仪到数字地球;2、地图能力的培养一一覆叠、拆分与随机套用;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一时政热点的学科思考;4、选择判断的“稳准狠” 一一随堂小测的实施;5、综合题的思维路径一一“会想”与“会答”训练;6、寻找应试解体的感觉一一“讨论”与“述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