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771721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 变迁, 反思与重建(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变迁、反思与重建作者张剑锋点击数:1327文章來源:作者原创更新时间:2009-11-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纷纷用“全球化”这一概念来指称19世纪中后 期随着经济贸易的持续扩张而在世界范I韦I内引起的一系列跨国经济、政治、社会、 文化及教育的交融趋势,即所谓“全球化趋势”。如今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 纪,全球化时代早已到来,同时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知识经济、多元文化、后现 代文化等思潮和理论融入到人类社会的齐个方而,在教育领域同样发挥英重耍作 用,可见全球化时代文化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口益凸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实质是文化的变革,在课程改革历史中,文化因索

2、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实的 课程改革中,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文化的冲突是导致课程改革的重耍原因,文 化的反思、批判和整合是课程改苹政策调整变化的重耍依据,忽视文化的影响和 错误的文化政策是导致课程改革失败的重耍因素。2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的实 施,课程实施的丄要途径是教学,因此课堂教学的研究对课程改革乃至整个基础 教育改革功不可没,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从文化探源,情理使然,同时更能抓住具 本质。在新课改苗景下,课堂遭遇到传统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教学的文化冲突, 这些冲突能否有效地得到调适,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基于此,本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分析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

3、 反思文化变迁中的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困境,以期重建有利丁新课改实施的有效的 课堂教学文化。、教学文化的意涵及课堂教学文化的界定就已有的研究来看,学术界对“教学文化”的概念还不是很明晰,比较模糊、 片面。研究者人多未能从教学文化的木质进行深层挖掘,仅从对文化的定义来推 演教学文化,然而文化木身就是一个复杂含混的概念,对它的定义都是众说纷纭, 人言人殊,这样就导致研究者对教学文化仅仅初步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 鲜有涉及到“为什么”的1111答。即便如此,通过对教学文化己有研究的梳理与分 析,仍能概括出教学文化的基本意涵。国外对教学文化的研究首开先河的是2() 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W.W

4、.Waller)的教学社会学,作者从社会学 的观点描述了在官僚性教育行政支配的学校环境中教学文化的特征,揭示了教师 的非人性(impersonality)伪善、权势、卑屈、狭隘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的表现, 揭露了形成这种教师教学行为与意识偏差的社会性和制度性原因o1311986年美国 教育研究协会在教学研究手册(Handbook on Research on Teaching)(第三版) 中专写“教学文化”一章Z后,出现了大量相关研究。总的來看,研究者对教学 文化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学的文化因索。综合 国内对教学文化意涵的界定,有研究者认为“教学文化是形成学生对周闱卅

5、界和 自己的一种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和探索、创造、超越意识的态度与作用方式, 是开发学生生命潜能的一种力量。” 4 “教学文化是教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对教学本质、教学价值、教学冃的、教学方式,以及师 生关系的认识、理解、创造与实践过程。它是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 惯化思维与价值观。”“教学文化是师生主耍閘绕课程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 的关于教与学的价值体系及行为方式。”这些对教学文化概念的理解,虽 然认识角度和程度有异,但所揭示的意涵有相通Z处,如都涉及了价值观这一共 同因素,都指明了教学文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教师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创生 的。对丁课堂教学文化

6、,就冃前的研究来看,具基本概念也尚待厘清,研究者的 观点也是仁者互见,但从课堂教学文化作为教学文化子文化这一逻辑关系来分 析,课堂教学文化是基于课堂这一具体背景下的教学文化,其内涵与外延应规约 丁课堂这一环境,乂因为教学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由此笔者试着界定课堂 教学文化,就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与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生活过程 及与Z融为一体的教学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文化的意识形态,是教师 和学生作为双主体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构建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由长 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的影 响和熏陶而构成的;课堂教学文化的物质形态,就是

7、处于具体社会文化中的教学 活动本身,即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二、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及其价值诉求课程改革的效果怎样,耍通过教学文化变迁的情况加以判断。教学文化构成 了教学的“质”的方面,教学文化的变迁就意味着教学的“质”的变化。在新 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以及呈现出来的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变迁,直 接关系着课程改革的成败。考察课堂教学文化的变迁,必然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文 化基础,吴康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分析了课堂教学的三种文化基础,即规范性 文化、符号性文化和价值性文化,并分别对各文化基础在课堂教学中的社会学特 征作了阐释。“规范性文化作为课堂社会的精神气质,无处不在地渗透

8、丁课堂教 学Z中,赋予课堂教学观念制度化的基本格调。同时,作为一种隐性课程, 它也在潜移默化地濡化着学生,从而使学生认同并受制于这一基调。”、“课堂 教学中的知识表现主耍是以教科书的形式呈现的,而教科书语言是规范的语言, 作为社会正统文化表现方式的语言,其根本意义在丁受教育者接纳这一语言系 统,从而也在接受这一语言系统的同时内化着其承载的文化内容。”、“价值文 化正是通过意识形态层面、教学内容层面和作为方式层面渗透丁课堂教学Z中, 从而达到塑造行动取向、行为方式的冃的。”可见,课堂教学文化变迁体现为 课堂教学外在物质层面变革的同时承载了课堂教学内含的规范性文化、符号性文 化和价值性文化的变革。

9、新课改苗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变迁正是基丁传统落后的 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理念所导引的课堂教学遭遇了文化冲突,实质而言,就是在新 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文化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需要变革,即 规范性文化外显的课堂教学环境、课程结构等物质基础需要优化;符号性文化外 显的知识、言语等需要改进;价值性文化外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需要提升。 董洪亮从解肆学的角度把教学文化界定为在共同解禅的基础上,人们赋予教学的 物化资源和行动方式的意义。“文化与价值、利益相关联,教学文化同样是某个 意义共同体的价值与利益载体,教学文化变迁的过程也就是这个共同价值与利益 变化的过程。”划二者对教学文化变迁的诠释,均

10、提及了价值这一重要因索,从 本质上看,课堂教学文化变迁正是体现了某个群体的价值诉求,在新课改苗景下, 这个群体代表着符合我国正统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领域主流文化的利 益。三、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文化冲突及反思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特纳认为冲突是指各派Z间直接的和公开的旨在遏 制各自对手并实现自己冃的的互动由此可以表述课堂教学文化冲突为课堂 教学中隐蔽或公开的旨在阻止对方实现其R标而实现自己H标的互动。新课改背 景下,课堂教学文化的冲突主要来自丁传统观念下的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理念下的 课堂教学Z间的相左阻止及摩擦。这种阻止和摩擦在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 的顺利开展,给一线教师造成了课程实施中

11、的困惑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一)课程目标的人性化缺失与人性化凸显造成教师教学方向感迷失纵观我国课程冃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基本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 期至20世纪8()年代初期,恢复“双基”;二是8()年代初期至80年代中后期, 从关注到突出学生智力发展;三是&)年代中后期至9()年代初期,从关注学生智 力发展到同时关注学生非认知因素发展;四是90年代初期至今,关注学生素质 的全而发展。从这一课程冃标的发展线索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传统的 教学文化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课程冃标的人性 化缺失了,在这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师教学受这种传统教学文化下“非人性”教

12、学的熏陶已根深蒂固,形成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在课程冃标中增加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把学生的人性发展提升到了重耍位置,然而 受传统教学文化禁锢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适应,即使试着改变,在实践中 也会有意无意地退凹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从而导致了教学方向感的迷失。(-)教学内容的唯知识化与知识融入生活造成教师教学自我效能感降低受传统课程冃标制约,教学内容也就成了单一的学科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 中只耍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直接灌输给学生,就 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感觉很轻松,在教师专业发展中, 只需耍补充大量的学科知识,钻研专业即可。在

13、新课改背景下,知识的多元性、 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使人们意识到单一的、独立丁生活Z外的学科知识并不能指导 实践,由此在新课程设置中,出现了文理综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等综合课程,教 学内容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性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学牛一经 验的联系,强调实际运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积累与更新, 更重耍的是培养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重组及创新,能够与学生共同创生的 能力。对教师能力要求的加强就造成了传统课堂教学文化影响下的教师教学自我 效能感降低,感到无所适从。(三)教学模式的单调呆板与动态生成造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困难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文化影响,课堂教学遵循一种脉络

14、清晰的教学步骤、 紧密相扣的教学结构,这样的教学模式单调呆板,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互动, 教师成了课堂的权威与主宰,教师讲,学生听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教 学艺术缺乏,整个课堂氛閑毫无生气。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及新课改的全面 展开,情境化、个性化、复杂化、具体化的课堂备受关注,“动态生成”成为课 堂普遍追求的冃标,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呈现生命态,是展开生成的,具有创生 性,教学是在师生的双向互动中,进行钢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教师是在当时 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閃势利导,利用生成的动态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 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这就对教

15、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互动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提岀了 新要求。然而,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游刃有余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如 何有效提升教学艺术和教学机钢Z困境。(四)教学评价的窄化单一与多元多样化造成教师教学观念模糊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判断,评 价的本质是冃标与结果的比较,冃的在于改进和控制教学。传统教学文化下的教 学评价观在课程H标人性化缺失、教学内容唯知识化及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规约 下亦变得窄化。在具体评价实施中,注重量化评价,以学生学业成绩为唯一H标,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单一。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的重要性得到了提升,以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

16、展为价值导引,在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式上提倡由一 元走向多元,更加注重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然而,在当前教 育体制大环境下,教学评价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评价模式,这在本质上与新课改 理念相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迎合了当前中国教育人才选拔制度下的课堂教学, 因而教师在这样的文化冲突中教学观念有所模糊,值得深思。正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才促发了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 入,本质上促动了教学文化的止向变迁。因此,反观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文 化冲突,反思造成冲突与困境的原因,对重新建构适合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文化 提供有益启示。四、课堂教学文化的重建及策略传统课堂教学与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Z间的文化冲突不仅使教师教学陷 入了困境,更主要的是制约和阻碍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在当前建 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文化也应以此为基点,革新传统落后的课堂教 学文化型态,重建和谐共生的课堂教学文化。木文界定的课堂教学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