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6122517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传统是社会重建的前提讨论这个话题的历史、文化背景论者曰:倡孝道有助于道德重建;故而提倡敬老。且不论孝道重孝亲, 而敬老是个普世性的说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儒家学说;泛泛而言的敬 老则是墨家学说。孝道与敬老是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不过本文似不必严 格区分二者,因为要澄清的问题太多。本文先阐明这个问题涉及的背景, 再从须澄清的概念中选取儿个讨论。先须明确,这个讨论是在社会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开展 的。这种变化极为深刻,无论社会结构,还是文化,都已巨变。同时,须 分清变与不变。论及传统,区分变与不变尤其重要。就事论事、以解决具 体问题出发的议论,感慨颇多,若不触及根本,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或许

2、反而推动问题愈演愈烈。目前,道德建设成为众所帽目的话题,时论Z潮流又已提出弘扬传统 之必要,道德与传统之关系问题终于成为大众关注重心。这种情况的重要 丿力史背景须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长久中四文化相互作用之后爆发 的西化冲击。五四运动由外交屈辱事件引发,推动了酝酿已久的文化运动, 以“科学与民主” 口号代表西方价值体系,并提“打倒孔家店” 口号,随 后又以“两个决裂”方针,表现了强烈的反传统意向。其后这股强劲的西 风贯彻到国民义务教育中,以汉字拼音化、语法教学、数理化课程,推行 文化上的西化;纪年也改从耶稣诞辰,度量衡与西方国家保持一致。西化 思潮与中国国民精神冲突口益明显,口益在表层上表

3、现出来一一政治西化 的诉求愈来愈强烈。体现五四运动西方价值观念最为代表的是人权思想。五四运动中比科 学民主更具动员力量的是要求婚姻自主。其实质是人权一一在婚嫁问题上 口己有权做主。个人权利概念由此进入中国文化的意义世界、深入中国人 民内心。家庭观念也发生根本变化。古时已有“忠孝不两全”的说法,但是在 意识形态理论上仍然主张以孝为本。五四运动兴起“婚姻自主、男女平等” 主张从根本上颠覆传统观念。“男女平等”,观念使得家庭中伦理关系彻底 破坏。旧时代“夫妇为人伦之本”、“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 臣”、“夫为妻纲”的伦理秩序从根慕上被否定。家庭中无家长;既无法律 又无规范(只有平等互爱相互

4、尊重等原则,从而夫妻争吵有了充分的依 据);独生子女政策加上传宗接代思想残余造成娇惯儿童新风俗一一自幼 犯上。人民革命进一步要求革命者与家庭划清界限,力铲孝文化,把人与 人之间相处原则从以亲缘为本颠倒为以理想和党缘为本。人民革命胜利 后,社会政策从家庭养老转变为由政府养老,随后推行计划生育国策,既 造成政府越来越难以承受的负担,又造成风俗浇薄(1985年:计划生育好, 政府来养老。1995年: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2005年:养老不能靠 政府。2012年演变为:推迟退休好,养老靠自己)。全球化浪潮袭来后, 能力与活动性较强的人群远去他乡异国寻求发展,空巢家庭不断增长。子 游问孝。子曰:“今之

5、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 以别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一一现在的情况是连“能养”都 未必做得到,更无论敬、无违。孔子以孝为本的思想体系与现在的社会结 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有极大的距离。澄清概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首先耍区分的是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文化一词有多种解 释。人们喜欢说文化有多少种定义据说有200多种。定义这词用于此 处不准确,用规定性一词较妥。不过对本文而言,不必在用词精密度上如 此计较。本文下文所述乃笔者个人观察所得,尚未经社会学的科学研究(即 建立模型并经过调查统计验证),容或不够准确。就目前我国民众使用文化一词的情况分析,人体用在二重

6、意义。一指 文化产品,诸如音乐绘画诗歌散文影视等艺术作品、建筑装璜家具食器网 络游戏等工艺美术作品、刀斧锤凿各色机床牛车汽车气球飞机火箭飞船等 生产工具、折学数学史学科学(自然的与社会的)管理学等理论学术作 品有时还可把各种制度也看作文化产品(称Z为制度文明)。二指文化产品内涵的意义,及这些意义组成的体系一一称之为意义世 界。意义世界对学术圈之外的人来说可能是个生疏的概念。这个概念与文 化精神有点关联,暂时可看作大略相当;文化精神概念较为通俗、普及, 但较为模糊,不易阐明。意义世界是“精神性”的,然而又是客观存在着 的。这就要突破目前的世界观模式一一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两个世界的模 型,加上个第

7、三世界,即客观精神或客观知识的世界,提出三个世界的模 型。意义世界属于第三世界。人们一直讲不清楚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什么, 要么搞各种创建活动,要么搞大量文化产品。精神文明建设要建设的其实 是意义世界。核心价值体系就在意义世界中。意义世界存在于第三世界, 同时又构成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存在;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意义世界载体。 每个社会成员都内涵意义世界(一般不完整);但人们往往不明白意义世 界为何,也不知道自己已经备有意义世界。周易系辞有句曰“百姓 日用而不知”,指的就是意义世界。再来辨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两个概念。我记得谭其釀先生1986年 初曾在龙柏饭店座谈会上大谈传统文化无法继承。他举了湖南民间

8、的傩文 化为例。我体会:他是在批评传统文化是个无使用价值的概念。这是因为 传统文化一词只能用来指留存下来的文化产品堆积。这是个囊括一切的大 口袋,里面良莠不分地、杂乱无序地堆放着所有前人、别人创造出来的东 西。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既无法弘扬,又由于无所不包从而是个毫无用处 的概念。文化传统概念就较为明确。传统属于意义世界一一即泛泛而言的 “文化精神往昔的意义世界中有些已经死去,有些还活着。传统属于 意义世界中至今活着的部分。我曾讲过,文化有变有不变即有的死去, 有的仍活着;指的就是意义世界中有活下来的部分。这些活着的就是传统, 或称文化传统。道德建设:弘扬传统,不是继承传统既然活着的才属传统,就

9、无所谓继承。没必要讲“继承传统”。讲继 承传统”积极意思是确定传统Z合法性。传统本来就是割不断的;否定传 统等于自杀、自廿堕落,伤害的是国家民族,却不可能割断它。然而,“继承传统”的主张也可能产生消极作用。辨明何谓传统极为重要。 有些止在消逝着、甚或已经灭绝的文化,主张接续、恢复,称之为继承传 统,也会伤害国家民族。目前因为养老这个实际问题引发的弘扬传统孝文化的主张,是个要认 真研究的重大案例。本文前已述当今中国社会在结构、生活方式与思想意 识诸方面发生巨变。当今中国以党和国家为本,这与以孝为本从根底上相 悖,互不相容。况且从人民群众生活方式上看,子女对双亲能一贯和颜悦 色已属难得;若要求承顺

10、颜色、无违亲意,那是决难做到之事。一些人士 认为,尽管难以做到,提倡提倡总有好处。本人以为:难以做到的事,单 是提倡,容易导致口是心非,助长虚伪之风;除非采用立法强制迫使民众 遵循,久Z习惯成自然,否则真正无望矣。前文如此费辞、辨析概念,就 是论证孝道已属濒死的文化,将要被排除出传统,而且难以再接续回归。或问:以孝为本的文化还能继承吗?能继承的传统究竟是什么?答曰:前文已述,传统是活着的因此无须讲继承;已经死去的也无法 继承。继承二字可以不用。传统可能晦而不明意思是虽然活肴,但得 不到尊重、受到压抑,因而弘扬传统的说法是可以用的。总之,不必讲继 承,只须讲弘扬。弘扬传统意思是让传统中优秀的、美

11、好的东西抬起头来风行天下。简 明地说,就是扬正气、贬邪气。这样讲还嫌浮面。准确地讲是必须探 及根本、找准根本。以孝为本的文化z重要性,在论语中有一经典表述,用的是孔子 弟子有子的语录,高置于整部论语的第二句: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有子此言宜接指出,领导干部(君子)必须关注社会之根木,根木确 立了,思想政治路线才得以确定(本立而道生)。孝弟就是领导国家、社 会之本,就是干部群众不犯上作乱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之根本。这就是 说,孝弟是治理人治社会的基本原理。反过来说,中国社会若否定了孝弟之根木地位,

12、必定导致犯上作乱的 社会状态。为什么会这样?这涉及中国文化之最为深密的传统,即,”去 执”。笔者一直认为,中、西文化之差异是根本性的。一些学者不认同笔者 看法,他们沿袭社会达尔文主义、黑格尔哲学的文明单线进化思想,认为 中西文化差异只是发展阶段不同西方先进,中国落后而已。笔者接受 文化多元并进主张,认为中四文化是平行的、按照各自特性独立发展;会 相互影响,但保持自身特性。这就是说,要中国社会进步为西方社会,或 者说,中国社会向西方社会方向进化,是不可能的为了逻辑完满,用 较缓和的语气,不用“不可能”这样武断的表述,换用“须用一、两个仟 纪,至少五百年”的说法。余下的问题是:中西文化传统差异在何

13、处?答 S:中国文化去执,西方文化坚执(详见拙作文化:走向超逻辑的研究)。 去执特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礼之用和为贵”原则。礼,各项规章制度之总 和。制度运行、实施时不必严格遵守条文,要根据情况有所调整,以达到 “和”境为上。古代圣贤称之为“有经有权”一一礼的规定,为经;实际 运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变通,为权。此即中庸之道。毛泽东曰“党的政策 历来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是他具体运用中庸之道的范例。西方国 家也有权变事例,但从未像中国文化由圣贤确定为理论原则公布并教学以 贯彻之;其至公然制定为重要政策宣布出来,告诫属下在实施法律时不得 拘泥条文,必须或松或紧以达到目的为上。也即孟子教导的“大人者,

14、言 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去执特性再一个重要表现是土地私有制 难以建立。一切制度Z根源在思想。本文可以回避意识为本抑或制度为本 的争论,视为二者对应即可(有个现成说法,叫做历史与逻辑一致)。因 而,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坚执生私有制;去执则无私有制。 或曰:中国社会从来都有土地私有情况,怎么可以说土地私有从未建立 过?答曰:所谓私有制,指:不得所有者同意,任何人和组织、机构,包 括政府,不得动用其所有物。土地私有Z意义:他人未经地主同意不得踏 入其土;入则可击毙之。这样的土地私有从未得中国人民认可。中国人民 接受至今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西方文化 之

15、所以不能在中国社会扎根,西化倾向引发中国社会重重矛盾且不断加 剧,根源就在两种文化传统这样的差异。前已述将男女平等的社会主张引入家庭成为夫妻平权,造成家庭内部 无纲常,模仿西方社会以法律治家庭关系,其社会后果是子女犯上成为常 规,社会稳定、和谐失去基础。从而卬证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天情况与古代大 不相同,遭遇的是人治、法治问题。中国社会冃前还是人治社会。皮相的 理解是:法治就是依法治理。此言大谬。古代各朝均强调祖宗家法,也属 依法治国,其为人治,乃我辈共识。中国古代重视法制的莫过法家,而一 般论者都懂得:法家的法制为人治。因此,如下概

16、念是容易理解的:有法 制、依法治国,不等于有法治。有人治的法制(法家为代表),也有法治 的法制。由此可见,法治还须有更重耍、更为根木性的前提条件。按法哲学乃是:民族及其每个成员之自身意识达到无限性的人格性。通俗讲解: 有个区分人治、法治的常用说法一一人治是“权比法大”;法治是“法比 权大”。这个俏皮话显示民众的智慧,讲出了部分道理。然而这种说法不 全面,未及根本。涉及文化研究,单考虑掌权层的行为,在方法论上立不 住。正确的方法是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开展实证研究。何况今日官员来自民 众。任职后的行为方式奠基于青少年仍然是普通民众时。除了“权比法大”, 还有“钱比法大”、“耍无赖胜过法”等情况必须考虑。现调整、修改为“人 比法大”为人治、“法比人大”为法治,作为通俗说法。目前,建设法治社会目标已为绝人多数民众赞同,然而这个建设过程 将是艰难的、长期的,不可避免要走过复杂的甚至曲折的道路。文化上的 去执传统至今活跃,民众厌弃坚执。口头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