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5569613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敞开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媒介批评之我见 王瀚东(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王翰东(1954s ),男,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从事传播学研究。内容提要 在传播研究或媒介研究中自觉地利用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深厚资源,对媒介进行 整体的、方法论的思考,应是对媒介批评的基本理解。媒介批评应表现出反思的特点、人文 思考的特点,从而和传统的媒介研究的“科学性”形成对比。对媒介批评所做的学科界定, 不应成为新一轮的学术“圈地运动气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敞开传播研究和媒介研究的思想 方法,通过媒介批评提供一个思考的途径,使传统新闻学和传播学在和当代哲学以及其他思 想领域的接触中,形成开

2、放和互涉的文本。关键词 传播媒介批评结构主义语言分析我的身旁放着美国学者詹姆斯凯利的传播作为文化i一书,这部著作对我们有着 深刻的启发。在该书第一章的开头,凯利讲述了一个纯属他个人的学习心得。他说,许多年 前当他准备认真研读传播学文献时,有位智者建议他从哲学家杜威的著作开始入手,而采纳 这一建议成为他口后获益匪浅、从不后悔的一件事。究竟是什么使凯利在传播学研究中特别 提到杜威呢?这要从杜威对“传播”(communication) 一词独特的“词源学”理解说起。在 杜威看来,英文词汇“共同”(common)、“社区”(community)、传播(communication)之 间有着相同的词源联

3、系,并且这一联系有着词语含义之外的意义:“人们因其共同拥有之事 物而生活于一社区内;传播是他们获得共同拥有之事物的途径。他们必须共同拥有之的 是目的、信仰、追求、知识,一神共同的理解,如社会学者所说的志同道合。这样的事 物不像砖头那样能够物理性地从此处搬运到彼处;也不像人们分食一块苹果馅饼那样,划分 成若干有形的等分即可分享同义共识(consensus)需要传播,问很大程度上是在杜威 的启发之下,凯利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看待传播的观点和概念,他称之为“传送” (transmission)的传播观和“仪式” (ritual)的传播观。把传播理解为传送,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按照凯利的说法,这是“所有

4、的工业文化”所 持的最普遍的看法。在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研究进入中国学术界之前,英汉字典对 communication的翻译是“交通”、“通讯”、“传输”。经过一番争议之后,学界有保留的选择 了 “传播”这一译法,仍然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发送”、“交流”等含义。“这种传播观 的核心是为了控制的bl的而对信号和信息的跨距离的传送”。因此,在我们的传播学研究的 习惯性思维的症结处,深深扎根着这样的理念:信息的传播是技术的、空间的、控制的过程; 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力量对最大传播效果的迫求,成为这一过程的关键所在。凯利认为,2 0 世纪2 0年代以来一直.统治着美国学思的“传送”的传播观,它的功能

5、主义和行为学的表达 语汇已近穷尽,成为了一种不断重度已有成果的、毋庸置疑的学术。而我们知道,对学术思 想而言,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或至少提不出新的问题。最近以来国内在对所谓“第四媒 体的大讨论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这种学术用来消解问题的巨大而简明的能量。把传播理解为仪式,对于我们也不陌生。中国古代对礼仪的重视,可以追述到孔了对诗 书礼乐教化作用的认识言论。“仪式”一词联系着信念的“分享”、“参与”、“合作”、“交往” 等。“仪式的传播观不仅指向信息的空间性延展,而且指向社会的时间持恒;不仅指向信息 的发送行动,而且指向被分享的信念的展现。”按照这样的理解,“研究传播,就是去审视实 际的社会作用过

6、程,在其中有意味的象征形式被创造、被领悟、被使用。” iiij由此,传播 学研究的资源就不仅是技术、政治、经济或心理、行为,而且蕴含于思想、文化和传统之中。 还是杜威的话:“(人类)社会不仅是以交流和传播而存在,而且完全可以说是在交流和传播 中存在。” iv在这里,介词“以”(by)和“在”(in)的差异,实际上是两种传播观的差 异,即中国哲学概念上的“器”和“道”的差异。如果把社会存在和交流传播“捆绑”在一 起研究,必然要引入哲学批评层面的思考方.法,来弥补工具性认识的不足。于是,凯利对我们的启发,不仅表现在他从杜威的思想所引出的精辟见解,而且也表现 在他从哲学出发进入传播学研究的方式自身。

7、翻开该书后附录的参考书目和人名索引,我们 看到,取代了传统新闻传播学教程里经常引用的那些书或人,现当代哲学思想家和他们的著 作频频出现于文本中。如,巴赫金(M. Bakhtin)、巴特(R.Barthes)、本雅明(W. Benjamin). 布尔辿厄(P. Bourdieu)、福科(M. Foucault)罗蒂(R. Rorty) 海德格尔(M. Heidegger) 马克思(KMarx)、吉尔兹(C. Geertz)、哈贝马斯(J. Habermas).韦伯(M. Weber)、列 维一斯特劳斯(C. Levi-Strauss)等等(顺便提一下,不仅仅是马克思,上述所有人的著作 都有中文译

8、本出版)。传播学和媒介研究领域的这些新的“闯入者”,代表了人文和社会科学 研究的各领域贯通融合的世界大趋势。一方.面,这些当代影响活跃的哲学家思想家往往把研 究的锋芒直指媒介问题(譬如,卢克曼论媒介对现实的建构,哈贝马斯论社会和交往,巳特 对影像符号的削释等);另一方面,我们已很难把他们理解为过去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 马克思谈过“哲学的终结”,海德格尔也曾写过一篇长文,论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海 德格尔认为,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终结”即是它在体系位置上的“完成,而把“澄明” 的任务交给了 “思”,“当我们迫问这种思想的任务时,首先要质疑的不仅是这种思想,而且 还有对这种思想的追问。”因

9、而,“思想的任务就应该是:放弃对以往关于思的事情的规定的 思。v” 海德格尔“思”或“追问”的任务,正是我们批评的任务。如果说,当代思想 家已经把传播与媒介问题作为他们关注和“追问”现实的一个切入点,那么,我们研究媒介 的人仍和他们失之交臂的话,则将是极大的遗憾。因此,从那些具有较大影响的当代哲学的 思想、流派和问题入手,在传播研究或媒介研究中自觉的利用人类思想文化传统的深厚资源, 是我对媒介批评的基木理解。这里所说的媒介批评,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从一般意义上说的媒介批评,着重 点、关键词落在“批评”上。英文的“批评” 一词是Critique,德文为Kritik,是从德国古 典哲学发展而

10、来的-个重要概念,可以翻译成批评和批判。但是这种批评和批判,不是我们 口常语言里所说的批评和批判。也就是说,媒介批评不是指通过媒介所进行的、或针对媒介 进行的I I常意义上的批评;不是指经过I I常性“理论升华”之后媒介从业人员所开展的深度 报道,或社会学者对所谓的媒介“负面效应”的揭示。自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批判vi 问世以来,批评和批判成为哲学的常用概念。这一概念经过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中介, 被引入2 0世纪的传播学和媒介研究。批判概念在现当代哲学中发展演变的过程如何,以及 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和四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概念的异同问题,不是木文所要论述的话题。 但是我们可以从批评或批判概

11、念的一般的哲学意义出发,给媒介批评的概念作如下的界定: 1 .它首先是一种对媒介的整体思考,是传播和媒介研究的方法论的思考;2.它表现出反思 的特点、人文思考的特点,从而和传统的媒介研究的“科学性”形成对比;3.它是历史实 践意义上的思考;4 .作为思考者的思考,它强调思考的自由和多元性,个人的独特体验, 而反对把这神思考确立为媒介运作的真理或标准。其二是作为一门课程的媒介批评,它所包含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思考方式。我们目前的新闻 教育课程体系分割为理论、业务和史三个大块,这种三分法也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其他学科所 共享的一个特征。然而,在更为古老传统的人文艺术学科里,保留着“批评”的讲坛,比如 “

12、文学批评”或“艺术批评二虽然我们可以一般的把“批评”纳入“理论”课程的框架, 但由于批评一定是对特定时代的具体问题的思考,所以必然的会跨越理论、史和业务的分割 模式,而表现出实践的和综合的特点。大学的课堂应该既是象牙塔,又是对媒介现实问题密切关注的了望塔。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卫星传播的发展,尤其是第三批界国 家对卫星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和冲突,所产生的媒介“殖民”问题,所 引发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成为国外许多大学传播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种对当下 的现实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的兴趣,正是和人文批评的古典精神相一致的,也是现行课程 体系下“概论”、纯粹史实,以及

13、编评采写一类的条分缕析所难以涵盖的。媒介批评的课堂, 应该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而不应成为灌输既有结论的体系的新的部分。从20枇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起,媒介批评一词开始频频出现在国内的一些专业杂志上,若 干大学的新匣传播院系、专业也己经开设或酝酿升设媒介批评的课程。国家教仃机构亦正式 把媒介批评列入了专业课程目录和十五规划的相关研究课题。伴随而来的是对这一新的理 论、新的学术进行概念的界定和体系的建构的问题。这一切都预示肴媒介批评的兴旺和繁荣, 然而在某种意义上,也隐藏着一种州地为牢的危机。当媒介批评的学术“圈地运动”结束之 后,当它确定了严格的理论内涵和外延之后,还能保持者不断反思和

14、追问的姿态吗?如果媒 介批评的实质是进行一种人文意义上的、而非科学精神的批判,我们所应关注的就不是学术 领地的再分配、学术标准的更迭和学术规范的新一轮固守;我们所要做的是努力地敞开传播 研究和媒介研究的思想方法,把媒介批评界定为或纳入到某一种、某几种方法中去,或相反, 把某儿种方法归入到媒介批评的麾下,这样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学术惯性将会带着我们背离 “批评”一词的基本含义。媒介研究对当代思想方法的借鉴和把握,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建立 对既定学思的批评视界。在这里,我想就结构主义和话言学的方法在传播领域的运用为例来 说明这一点。2 0世纪影响最大的哲学流派之一是结构主义。在50位当代主要思想家vii

15、一书中, 作者把3 2人列入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名下。这样,从法国诗人巴什拉、俄国文论家巳揄 金、德国精神分析医生弗洛伊德这些所谓的“早期结构主义者,直到德里达、福科等所谓 “后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的斗士,都被纳入了结构主义的庞大队伍。实际上,这些汇 聚在“结构主义”麾下的形形色色的“结构主义者”,或者有着各不相同的研究兴趣,或者 从没有把自己看作是结构主义者。但是,他们确实在整体上体现了一种不同的世界观;他们 通过各自的努力,共同建立了一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因而也不可避免的 影响了媒介研究的方向。简言之,结构主义的方法突出的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认知上, 把各种不同的关系

16、看作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所在,这个世界的“现实”木质上不属于物日 身,而属于我们在事物之间发现的关系;2.作为结果,结构产生于对这些关系的确认之中 而不是之前,人对世界关系的认识过程同时是创造世界结构的过程,人本质上是“结构主义 者”,创造和“结构”出供自己认知的对象化世界。结构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反“实在论” 的世界观。就是说,在关系和结构之前和之外,没有认知水平上的更为本质、更为实在之物, 也没有先验结构的存在。霍克斯在他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小册了里写到:“对个别实 体的完全客观的感觉是不可能的:任何观察者必定从他的观察中创造出某种东西。因此,观 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关系成了惟一能被观察到的东西。它成 了现实本身的材料。因此可以说,事物的真正木质不在于事物木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 之间构造,然后又在他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viii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把弗洛 伊德纳入“早期结构主义”的范畴。弗洛伊德确实通过重现他的精神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