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曼案例分析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29486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达尔曼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达尔曼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达尔曼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达尔曼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达尔曼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达尔曼案例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根据调查显示,达尔曼从上市到退市,在长达八年之久的时间里都是靠 造假过日子的,而导演这场造假圈钱骗局的就是公司原董事长许宗林。 1996-2004年间,许宗林等人以多种手段,将十几亿元的上市公司资金 腾挪转移,其中有将近6亿多元的资金被转移至国外隐藏。通过分析这 尔曼的财务报表,我们可以简要总结,以许宗林为首的达尔曼的造假手 段主要有以下三点:一、通过赊账,用“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操纵资产负债表。二、通过虚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从中产生庞大的资金空洞。三、通过虚报高得离谱且来路不明的“其他业务利润”作假帐。一、通过赊账,用“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操纵资产负债 表现象描述

2、:观察1996-2002年间达尔曼的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和其他 应收款在达尔曼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例如下:1996年底为8.8%, 1997 年底为27.3%, 1998年底为26.2%, 1999年底为33.0%, 2000年底为 45.8%, 2001 年底为 35.2%, 2002 年底为 32.1%, 2003 年底为 35.5%。 其中,1998年和2001年应收账款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配股募集现金,使 公司流动资产增加导致的。而同处珠宝行业的戴梦得,其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 例为:1996 年底为 53.8%, 1997 年底为 43.7%, 1998 年底为 56.2%,

3、 1999 年底为26.8%, 2000年底为30.4%, 2001年底为23.5%, 2002年底为 21.2%。每年,公司都会制定一些所谓的经营计划,然后组织有关部门和一引起 核心人员根据指标,按照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制作虚假的原料入库单, 生产进度报表和销售合同等,为了做得天衣无缝,对相关销售发票,增 值税发票的税款也照章缴纳,还因此被评为当地的先进纳税户。公司在不同年度虚构销售和业绩的具体手法也不断变 化;1997 - 2000年度主要通过与大股东翠宝集团及下属子公司之间的 关联交易虚构业绩,2000年仅向翠宝集团的关联销售就占到了当年销 售总额的42.4 %o 2001年,由于关联交

4、易受阻,公司开始向其他公司 借用账户,通过自有资金的转入转出,假作租金或其他收入及相关费用, 虚构经营业绩。2002 2003年,公司开始利用自行设立的大批”壳公 司进行自我交易。达到虚增业绩的目的。年报显示,这两年公司前五 名销售商大多是来自深圳的新增交易客户,而且基本都采用赊销挂账的 方式,使得达尔曼的赊销比例由2000年的2 4 %升到2003年的55%。经查明,这些公司均是许宗林设立的壳公司,通过这种手法两年 共虚构销售收入4.06亿元,占这两年全部收入的70 %以上,虚增利 润1.52亿元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上市前(1996-1998年)戴梦得掌握的现金很少, 其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5、比例高于当时已经上市的达尔曼;但是上市之 后(1999年后),戴梦得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比例每一年都低于达 尔曼,而且戴梦得从来没有通过配股募集资金。所以我们有理由判断, 达尔曼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比例偏高,其业绩可信度是要打上一个 大大的问号的。理论分析:现代企业在账目中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 是指其他往来款项。上市公司往往会通过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 账交易来拔高当年利润。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不会产生现金 流,只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而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 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

6、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 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 有此警觉:此公司有嫌疑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 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假如“其他应收款”的操作被 用于做假账,其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 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 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 露出马脚,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 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 如果

7、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二、通过虚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从中产生庞大的资金空洞 现象描述:1999年,达尔曼“在建工程”价值高达30,474.05万元, 当年固定资产净值高出一半;2000年,虽然许多工程已经宣布完工,但“在建工程”价值仍然高达29,706.01万元,而且董事会还在准备第二 次配股,进行新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固定资产投资, 确实是值得让人怀疑的。果然,在2001年年度报告补充公告中,达尔曼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露 出造假的马脚:从1997年就开始兴建的西安国际珠宝交易中心因为“重 新装修”而丧失了巨额收入,西安达尔曼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则“因环保 改造停产

8、”而无法发挥效益,至于究竟何时能够发挥效益,董事会并未详细说明。第二次配股之后兴建的都江堰宝石加工中心则是一个耗资近 3亿元的长期项目,到2001年底只完成了土建、封顶,发挥效益还是遥 遥无期的事情。上述事例足以让我们意识到达尔曼的所谓固定资产投资 只是掩人耳目,实际上可能是转移资产、侵吞股东权益的幌子。应该说, 这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很容易辨别真假的,股东、审计师或证券 监督人员只要到建筑工地去亲自看一看,就能发现是否有造假现象。然 而遗憾的是,直到2004年达尔曼被上海证券交易所谴责并出示严重警 告,证券监督人员和新闻媒体才发现它的大部分工程只是空壳,甚至根 本没有建设。股东、债权人因

9、此付出的惨重代价,已经无法挽回了。理论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公司可以故 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 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 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一一这些夸大 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 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 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 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 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目前,不

10、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 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U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 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这 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 充裕空间,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 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三、通过虚报高得离谱且来路不明的“其他业务利润”作假帐现象描述:1996年,达尔曼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11063.38万元没有完 成计划,主营利润仅为4,284.05万元,而其他利润却高达2,969.61万元。 19972001年,达

11、尔曼的其他业务收入一直在20003000万元之间徘徊, 直到2001年,达尔曼将生态农业、化工产品、旅游度假都列入了主营 业务,但当年其他业务利润仍然高达2,209.94万元。直到2002年,也 就是达尔曼造假开始败露的一年,公司其他业务利润突然降到44.29万 元,如此巨大的落差足以说明达尔曼在其他业务利润中做足了手脚。理论分析: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比操纵“主 营业务利润”更方便,且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在损益表上,主营业务涉 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须妥善登记,其他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对于工业公司来说, 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须伪

12、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 这种赤裸裸的造假更加容易被识破;而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相对比较温 和。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主营 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颠来倒去。比如某家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 把“主营业务”定义为“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但是在主营业 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 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 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 和“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作为学生,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 造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如果一家公司的“主 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其他业务利 润”高于“主营业务利润”,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