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5528483 上传时间:2021-10-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向共识:东西方文化对社会和谐的诉求和谐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古代的“大同、“理想国”,近代的“乌托邦和现代的美国梦”、 “欧洲梦”以及我们的“中国梦”都是有力的明证。和谐是人类交往共识中最普适的理念,是人们 从不同文明的文化视角对当代及未来人类的求和共生视域的社会运作规则和生存方式的公 正、宽容、尊重、理解的和平美好愿望诉求。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和谐诉求无处不在,“和平与 发展”是社会和谐表现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主旋律。它表现为国际交往中的和平共处、人类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交易中的双赢战略、生态系统的共济进化、各种文明和文化间的互 动交流等等。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执政理念的体现出其融入世

2、界、和平发展的远 大理想和宽广胸怀。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的视界,梳理出东西方文化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社会和谐”理念的区别、联系与交融。一、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社会和谐诉求当今主流话语系统对社会和谐理念的多样性阐释,归纳起来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两方文 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种不同文化视界和语境对和谐主 题的解释和理解框架。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和谐主题。人们挖掘、开发和整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和思想,主要形成以下儿种观点: 噌遍和谐”理念。这种观点认为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所谓的“和”,是以和谐为核心 的综合性概念,儒家的和谐包含了差分、冲突、融通、整合四个

3、不同要素。儒家的“和”有四 个层面,即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天地之和,其价值终端为与己和乐、 与人和处、与社会和融、与天地和德。这是一个山内及外、山小及大的发散推演过程,大 学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四大人生目标,正是“和”的精神推己及人的具体过程, 所谓己和、家和、国和、天下和。1-2(2广秩序和谐”理念。这种观点认为,“和谐”是孔子“复 礼”思想的核心,是一种秩序文化的表现。孔子之所以总是占据中国古代精神的至尊地位,就是 因为这种以“仁为内涵的“和谐秩序”观是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看到了当 时现实制度的混乱,希望恢复“和谐秩序”。3(3广规律和谐”理

4、念。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 文化中,老子哲学十分强调和谐与循环的思想,“和谐”是一种根本的规律,循复的规律,人类社 会和自然界就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动态平衡中维持生存和发展的。4(4广均衡和谐”理念。这 种观点用致中和的整体均衡和谐观探讨了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天命、阴阳、人伦的俗文化根源, 认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及其最基本的运作法则是对和谐与均衡的追求,即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与均衡。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就是以维持这三个层次的系统的最高均衡 和谐为目标。三个层次的和谐均衡是紧密关联的,只有这三层次达到整体和谐才是最理想的 和谐均衡境界,这也是儒家努力追求的“致中和”的境界。5(5)“绿色和

5、谐”理念。绿色和谐是 山郭因先生倡导、黄志斌先生从理论上论证的一 种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观融中国传统和谐、现 代系统论、生态学和社会学于一体的现代科学和谐观。绿色和谐理论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和谐度上提出了自然有机性的生生和谐”,从和谐系统的内部与外部、要素与要素、 要素与结构的关系上提出了,环境适应性的协变和谐,从和谐的向善、进步性价值取向上提 出了“价值合理性的臻善和谐6一 .是西方哲学语境中的社会和谐思想。西方哲学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1) 科学主义从结构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宇宙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和谐。实证主义的创始 人孔德认为,一切社会问题的解决都应当从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而不是

6、破坏现有社会秩序出 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以湖谐”、“秩序”和“进步”为特征的社会。实证主义就是要 为社会提供一种制度和谐的理论,这种制度的宗旨是把感情、理性和行为结合为一种持久的 和谐。实证主义的另一代表斯宾塞在其有机体论中也明确论述了和谐思想。他认为,“社会有 机体如同单个的有机体一样,机体的均衡引起了结构的均衡”,7从而使社会得以生存和进化, 它们各司其职乂相互协调。社会有机体有三个系统,即担任营养(生产)机能的劳动阶级、担负 分配机能的商人阶级和担负调节生产以至整个社会的管理者阶级。这三个阶级各司其职,缺 一不可。否则,整个社会有机体就会失去均衡,社会就不能生存和进化。英国实在主

7、义哲学家 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也体现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宇宙 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许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实实有所构成的有机体。上帝则是这 个有机体统一的原则。结构主义则在阐还结构的内在特征时触及了和谐思想。(2) 人本主义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批判人的异化现象和高扬生命的和 谐等方面涉及和谐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和谐思想谈论得最多,如马尔库塞在“批判的社会政 治理论”中,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各种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调进行了猛烈批判。他的理想 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生存的真正和谐”,并认为这种“想象的 乌托邦要求L1

8、经充满了历史的现实性7哈贝马斯通过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系列新 的危机和问题血建立系统社会理论,即交往行为理论。这一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人类社会是通 过其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性协作活动而建立和维持的,交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意见 致。此 外,生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也非常突出。生命哲学主张有机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认为 有机世界所具有的多样性差异的互补造成了生命有机体的和谐状态。(3) 以浙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流派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和思 辨唯心主义哲学,主要从上帝创造的有序结构、和谐宇宙等方面论述和谐。英国新黑格尔主 义者格林认为,作为整体的世界或自然界是无限的,但它不是从

9、虚无中创造的,而是使无序的 东西变得有秩序,把无联系的东西纳入联系之中。新托马斯主义则认为,宇宙的和谐、世界的 和谐归根到底都是上帝安排的。8(4)近代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观。作为对资本主义制 度性弊病的反映,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对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抗议和对理想社会主义制度的 憧憬。从16世纪英国莫尔的乌托邦、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到19 1比纪的英 国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新实业体系、傅立叶的新也界、欧文新道德世界书, 都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然而,他们把对实现和谐社会的追求建立在道德理性的应然基础 上,因而具有幻想和空想的性质。和谐是人类交往共识中最普适的理念,社会和谐是人类

10、的共 同梦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虽有不同的和谐社会梦想,然而从文化哲学的意义上看,和 谐文化首先是一种秩序文化或一种制度伦理的文化诉求,和谐社会首要的评价标准就是公平 正义的制度环境和良性运行的社会秩序。因而,制度的正义性是社会和谐的主要价值目标。 社会和谐的本义是:社会资源、机会和人的权利在和谐有序的规则中得到合理分配、公平交 易、有序交往和机会平等、权利保障,人们能够各就其位,各得其所,有尊严地生活。只有生活 在一定的合理社会秩序下,个人和集团才能有组织地发挥一定的功能,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因而,“稳定性”和“发展性”是社会和谐的秩序文化繁荣与否的表征。二、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人伦型

11、和谐”与“知识型和谐”尽管东西方文明有着迥异的文化风格和特质,但我们仍然可以对其从秩序、制度的合理 性上进行文化形态的认同和考察。从个人对社会的不同对应关系出发,和谐文化可以分为注 重“伦理”、“等级”的集团文化形态(更:公平)和注重:“有效”、“合理”的经济文化形态(重:效率)。 这两种文化形态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社会有秩序运转和个人有价值地生活,因而它们对 “稳定”和“发展”都有价值C但在不同经济发展和文化传统背景下,社会发展是注重伦理的公平, 追求发展的稳定性,还是注重效率,追求社会的发展性,则有不同的文化侧重。集团文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集团主义为基础,二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二者的

12、差 别主要是山其思想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韩国学者金口坤认为:“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别, 东亚儒教文化圈国家形成了以家族集团为中心的集团文化,而欧洲山于漫长的中世纪实行分 权制的缘故,逐步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集团文化。”9集团文化所体现的是一种社会集 团的生活能力,其理论动机来源于原始宗法动机或善的动机,主要从社会整体立场考察如何有 效地组织个人,使整个社会或集团有秩序地运转。它是山涉及个人思考方式的“道德”和涉及 个人行动方式的“秩序”两大部分构成的社会秩序理论。经济文化是一种从个人立场考察和谐 社会“自山”、“平等”的自发参与理论,其动机主要来源于利益动机或者说恶的动机,主要从个 人独立

13、和自愿的立场考察社会经济组织如何能够有效地、合理地运行。山于在个人自发参与 理论中,经济利益的动机是比政治意向更为本源性的东西,所以“效率”和“合理”这一经济原则 和个人利益动机所形成的自发参与机制是经济文化形态的社会秩序理论核心。事实上,从文 化形态上看,社会集团文化和经济文化只有平衡协调发展,即集团原则和经济原则处于均衡状 态,把对个人利益动力的驱使放在尊重集团原则、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上的自发参与时,才 会使社会秩序文化真正繁荣起来,或者说个人有尊严地活着,社会有秩序地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先进文化则表现出一种融合型文化的新形态,即以市场经济为个人自发参与机制,以社 会主义价值观为集体

14、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正在开创看一种新的秩序 文化形态。在文化形态的解释框架下,瞩目于纷繁复杂、气象万千的东西方社会和谐理念,我 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个多线复合结构的东西方“和谐文化”演化图式及其走向,从中梳理出三条 主要的“和谐文化”发展脉络:一是基于“家族集团文化形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伦型和谐”; 二是基于“个人主义经济文化形态”的西方文化的“知识型和谐”;三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塞团经济文化形态”的“开放融合型和谐”。中国文化传统的“人伦型和谐文化”是以中国古代的生命哲学为基础的,注重的是以人为 本的和谐,更多的是要解决人生处境中的痛苦和烦恼,具有一种内向型

15、的社会心理特征和非理 性情结,视“生生而和谐”为宇宙和人生的理想境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历 来是中国人的重要人生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和谐”、“天人合一”既非科学的,也非艺术 的,而是儒家齐家治国的人伦秩序和谐,是带有浓至人情味的现世心性伦理的合理外推。老子 “长生久视”的无为和谐和庄子“避害全生”的相对主义的和谐有不同之处,但他们的共同目的 都是要提供一个摆脱人的生存困境的出界观。西方文化传统的“知识型和谐文化”以古希腊哲 学的思维方式为开端,这种思维方式是外向型的,以追求理性明晰而形成哲学的本体论、知识 论和道德论,具有理性主义倾向。正如叶秀山先生所说:“古代希腊哲学思想模

16、式本身,都是从 自然(物理)哲学演化出来的。.这个思路的伟大优点在于它使我们的哲学也得以跻身于 科学之林,受到科学的支持和保护,哲学也为科学提供基础性的服务,使之相得益彰;缺点在 于它容易使哲学思考局限于-般的经验范围,而使它的超越出来的部分,只是一些形式的 东西。”“因而他们的超越,就一定是超感官的纯思想诸巾,纯而又纯的结果,就只能是一 些没有内容的(逻辑、推理)形式,从而使自己走向了反而,山存在走向了非存在”10 正是发源于古希腊的“为知识而知识”、“为真理而真理”的传统,从苏格拉底为其|信的真理殉 道,到近代笛卡儿和康德对哲学本体的“知识”追问和对“自山”进入“本体”的考证,再到现代西 方哲学的人学对哲学提问方式的转换,这一过程的演绎把人从认识主体推进到存在主体、历 史主体,把对和谐的形而上论证、和谐主客体的区分推进到主体性和谐的建构。现代西方哲 学中的科学主义、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