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991928 上传时间:2021-10-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贵阳市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乌当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 录第一篇总纲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第二节面临环境第三节发展阶段特征第二章总体发展战略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木原则第二节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第三节发展战略第二篇主要任务第三章大力发展工业,建设黔中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第一节布局工业园区建设第二节构建优势工业体系第三节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第四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第四章全面发展服务业,建设西南高品位休闲度假区 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产业布局 第二节做大做强旅游业第三节积极发展生产服务业第四节完善公共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第:五节拓展商贸流通服务业第六节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第一五章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贵州都市型现代农

2、业示范区 第一节建立集约用地新机制,促进资源配置高效化 第二节完善生态补偿保障机制,促进生态农业现代化 第三节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促进产业延伸链条化 第四节转变生产经营发展方式,促进农业服务社会化笫六章统筹协调发展,建设贵阳城乡一体化试验区第一节大力推进城乡空间一体化第二节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贵阳第三城第三节努力促进居民收入同步化第四节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七章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第节构建区域交通网络第二节增强市政设施功能 第三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提高城乡信息化水平第八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一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理念第九章优化区域软环境第一节建设创新型

3、城区第二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三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四节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笫一五节完善区域性投融资体系第六节改善发展软环境第十章促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第一节 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消除绝对贫困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第三节促进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第四节提高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第一五节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广电事业和产业第六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第七节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第八节强化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第九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第三篇保障机制第十一章完善规划管理体系第一节实施分类指导第二节建立健全区域经济政策第三节加强组织管理第四节落实重大项目支撑笫一五节完善规划实施考评机制第十二章深化重点领域关键节点改革第一节加

4、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第二节强化投资拉动实效第三节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第四节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附件:名词术语解释附件二:重大项目表从2011年到2015年,是乌当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战略的加速期、全面建设小康社 的关键期、建设生态文明区的纵深推进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编制和实施好“ I 二五规划,对于乌当区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贵阳市乌当区国民Z 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一五年规划纲要是按照国家、省和市关于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 十二个玉:年规划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认真分析乌当区情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编制完成。2 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乌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的

5、行动纲领,是政 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第一篇总纲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乌当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部署和战略决策,沉着应对 凝冻灾害、特大干早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充分挖掘木区比较优势, 优化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卜一五”规划确定的主 要指标顺利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99. 89亿元,同比增长17. 1%,顺 利实现比“十五”

6、期末翻一番的规划目标,全区生产力水平跃上新台阶。财政总收入突破十 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科技对经济的页献率不断 上升。工业不断扩规、提速、增效,现代制药、先进制造、电了信息、食品加工和新材料五 大特色支柱产业总产值达86. 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6.3%; 27家企业被重新认定为高 新技术企业,占全省获牌企业总数的22%。旅游业总收入达15. 59亿元,完成乌当区温泉旅 游总体规划编制,保利温泉、御温泉获国家旅游局4A和3A级认证,成功培育“泉城一五韵” 旅游品牌,“温泉、体育、民俗、生态”旅游格局逐步显现,“黔中秘境生态乌当”的品 质、形象进一步强化

7、。继续保持“贵州农业看乌当”的“小特精”良好态势,形成了 “乡乡 有亮点、村村建示范、寨寨显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195.3 亿元,年均增长23. 6%;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共计143. 92亿元,年均增长16. 1%;引进投 资上亿元大项目24个。2010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传总额达到11. 96亿元,年均增长17. 6%.(二)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按照“改造老城区、开发新城区、形成新组团”的 思路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规划为先导稳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0 年末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功能和质量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供水

8、管网不 断改造延伸,供水普及率和供水质量显著提高,水质合格率达100知污水处理建设加快,新 庄污水处理厂乌当段南明河截污沟工程全面完成。松溪河、环溪河流域污水收集市政工程快 速推进。完成28个涉及行政、事业、企业、农业等信息化项目,信息化建设深入全区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路网结构加速完善、内外通行能力迅速提高;贵开高等级 公路(云开段)建成通车,有效解决了北部乡镇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并成为全区 城镇主要发展轴线;高新北路、马三线等新建改建项目启动;实施并全而完成了新添大道乌 当段“白改黑”专项整治工程。全区已形成以新天地区为中心、两条高等级公路为骨架、14 条县级公路为支撑

9、、乡镇结点和乡村公路为连接的公路网络。(三)新农村建设再获突破。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引领,以具有创新性的科普惠农兴 村“六个一,,工程的全面实施为亮点,通过新农村建设不范点和示范村寨的以点带面,农村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新突破o 2010年底,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 到5.46万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0.47亩。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 5. 64万 人饮水困难问题,已建成的农村饮水工程能满足11. 2万人饮水,占全区农业总人U的95%。 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到529.6公里,县乡村公路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93.7%,全区十个乡镇 通水泥(油)路,硬化率达100%,行政

10、村通水泥路(油路)率达到97%。乡镇客运站建设加 快,全面启动了下坝客运站、新堡客运站项bl建设。多形式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强化 沼畜配套,加快了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步伐。“十一7T期间,在巩固提高现有沼气池基础上, 完成沼气池“四改一气”配套建设任务8417套,不含金华、朱昌、永乐建设数6398套。全 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完成农村一级危房改造1559户、二级危房改造826户和三级危 房改造500户。(四)生态环境竞争力大幅提升。坚持“生态立区”战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十一 五”期间,共完成荒山植树造林工程1. 56万亩,建立义务植树基地700亩,退耕还林管护、 天然林保护工程、二环林带

11、建设不断加强,并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工 作。2010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9. 36%,城市绿化率达36. 9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实现9. 75 平方米。节能降耗工作成绩出色,预计2010年单位GDP能耗为0.63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 年下降27. 96%;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50%以上。全面开展 创建节水型城区活动,2008-2009年连续两年获全市一等奖。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配套 进行了改圈、改厕、改灶等工作。完成了阿栗、猪场、陇上等一批生态示范村建设,百宜省 级生态文明示范乡创建取得初步成效。全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竞争力和

12、可持续发展能 力大幅提升。(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六有”民生行动计划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 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努力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0年,城镇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达1651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829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2.2%和 14%。“十一五”期间,全区共完成城乡统筹就业15052人,完成城乡统筹培训12236人,开 发公益性岗位1746个。全区58%的社区建成“充分就业社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为 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两基”迎“国检”七项指标全面达标,认真落实国家 “两免一补”政策。推进农村寄宿制初中和义务教育标准化

13、学校建设,加强农村薄弱学校和 校安工程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三小”工程建设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 力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景整体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口臻健全。2010年,全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 8%,惠民医疗政策全覆盖。完成新建区医院门诊综合大楼、新 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新建8所乡镇卫生院,新改修建61所村卫生室,完善常用医疗设 备配备。全面推行城乡医疗质量管理及救助制度,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的全面 发展,极大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矛盾。继续巩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成果, 荣获国家人口早教示范县、省级流动人口管理合格县称号,计生奖扶惠及

14、37934人,人口自 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推开,至2010年全区累计参保36082 人。10个乡镇、街道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城市社区、5个村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 站。发放90岁以上高龄老人营养补贴33.97万元,半自理不能自理特困老人护理补贴11万 元。建立了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城乡低保工作运行良好。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 全面完成了廉租房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提高困难家庭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标准。共开发建设 经济适用住房项目9个,己竣工的总建筑面积30. 62万平方米。2010年,全区人均住房面积 为27平方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了 “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 项行动,抓好“扫黄打非”、“禁毒”等工作,荣获首批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人民 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率不断提高。文体广电新闻出版事业蓬勃发展,文化设施、广播电视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