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580732 上传时间:2021-10-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含蜡原油性质与管道热输工艺关系的思考在过去的若干年里,油气储运专业领域内,对原油热输工艺管道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理论研究 和技术改造工作。应当说技术已相当定型。然而,如果从管道业的安全经济目标出发,需要 进一步节能降耗、拓展输量范围、达到更经济的平稳运行,则还必须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 争取从确定输送工艺参数的依据上有大的突破才行。围绕原油流动的多方面研究的目的,一直在于深入了解和准确掌握原油流动性质和影响 因素,并由此而去确定工艺条件和实施控制。现仅就对含蜡原汕性质的认识以及由此引发的 关于热输工艺问题的思考做一些讨论。1 .对含蜡原油性质的认识与研究冋顾近二十年来,含蜡原油流变性及其相关性质一

2、肓是我国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与重点,现在 看来已取得相当可喜的成就。1.1热处理效应热处理工艺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原油的“热处理效应”对含蜡原油凝点、非牛顿性的 表观粘度影响共大。不同条件的热处理可以使同一种含蜡原汕的凝点差异达152() C,进 入非牛顿区的温度标志粘度反常点”也会有1020 C的差别,而在非牛顿区的表观粘 度差别可达一个数量级。这个事实已得到公认,热处理T艺己在国内外若干条管道上(例如: 1963年的印度纳霍卡提亚巴饶尼管道、1965年克拉玛依独山了管道、1980年的 濮阳临邑管道、1984年的马惠宁管道、1995年的中朝管道等)获得实际应用。从而 突破了原来管道热输工艺在输量、

3、运行热力条件和安全停输时间等方面的许多界限。热 处理效应“唤起了研究者对原油流变性以及原油微观领域的研究兴趣。1.2原油流变性随着原汕流变性研究的逐渐全面展开,揭示出含蜡原汕一系列复杂的流变性规律。它在 一定的低温范用中呈现的非牛顿特性包括了非依时(与受剪切时间无关)的假册性、屈服犁 性和屈服假册性。把原油视为简单的牛顿流体,以单一的粘度为流动性指标显然己经不 行了。原来的牛顿流体的粘度概念必须修正为n表观粘度“,必须引入测量时的剪切速率 因素。在半对数坐标中,典型的含蜡原油粘温关系曲线由通常的直线变成为折线,而且在低 温区呈“扫帚型”。更为复杂的是含蜡原汕还包括了与受剪切时间有关的-依时“的

4、触 变性和结构恢复性。”依时性“特点使得含蜡原油的凝点和一系列”非依时”特性除了 热处理效应外,还有”剪切历史效应“。研究者不仅寻找描述这些规律的表征参数与数学 模型(如幕律方程、宾汉姆方程、触变方程等”本构方程“),针对各种含蜡原油测定流 变参数,还探求其适用条件和工程应用的计算方法。经过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在理论范畴和 实验室实验方面的成果已经很多,公开发表的文献不胜枚举。应当说加热输送过程中将含蜡 原油的非牛顿性考虑进来,现在已是可能的事情。1.3原油析蜡特性及其与流动性Z关系从原油析蜡与原油流动性的关系,认识到掌握原油析蜡特性的必要。石油化学的知识让我 们可以得知,原油所含的蜡指的是从C

5、16到C60以上的坯类(石蜡与微晶蜡)的混合物; 随看温度的降低,它们从溶解于原油液态坯类当中白高碳数到低碳数依次呈晶体析出,并随 麻结合成一定形态的聚集体或网络结构;蜡晶的析出与结合过程伴随有热效应。相关的研究 还揭示出:析蜡过程和析岀蜡晶的形态、习性是管道结蜡的原由,更是影响原汕低温流动性 的关键。在以往传统的管道输送T艺设计中把这些影响概括在原油比热容随温度的变化Z 中,显然过于简单。近+多年来,我国研究者致力于运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直接探索原油 析蜡过程和蜡晶形态、习性以及结蜡的规律。建立了针对原油析蜡过程的热分析方法,研究 者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仪)测定出我国大部分含蜡原汕及各

6、种不同配比原汕的析蜡 热谱图。从而掌握了多种原汕的析蜡点、析蜡高峰温区、析蜡潜热、以及根据析蜡热焙与蜡 的平均结晶热估算原油的析蜡量;利用偏光显微镜、图象分析系统、X射线衍射仪甚至扫 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蜡晶形态与习性,了解了对应不同温度、剪切、加剂等外界条件下生成 的不同的蜡晶形态,并提出利于原油流动的理想蜡晶模熨;专门设计制造出结蜡实验装置, 研究了管道结蜡规律以及它们的种种影响因素。研究者探讨了这些内在因素与原油流变性的 关系。甚至还建立了一些数学关联式,尝试着从析蜡量的温度分布和蜡晶形态来定量预测原 油的流动性质,至今已得到许多极有价值的认识。现如今,我们可以通过热历史、剪切历史对决定含

7、蜡原油流动性的蜡晶的影响,根据蜡 晶析出情况确定管道输送工艺条件。这已经使原汕流变性的机理可以和管输工艺相联系 To1.4 原油化学组成及其与流动性的关系从化学的观点再深入一步来看,任何物质的性质都是由纟H成和结构决定的。当今化学家 C经可以采用热力学的或者经验的关联式,对纯单质、化介物或混介比例清楚的混介物物性 进行估计。而原油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物;它以泾类化合物为主,包含数以万计的桂类 及非姪类化合物。想从原油的化学组成入手来研究原油的种种性质显然有相当大的困难。不过这些年来,还是有不少人试图深入到原汕的纟fl成与流动性质关系的研究Z中。前面 提过,我们已经认识到原油的含蜡量(更准确地说

8、是析蜡量)是低温流动性的主要内在因索; 实际情况是,含蜡量和相对密度(API度)接近的不同原油,倾点完全可能有很大的差异。由此即可看出含蜡量并不是低温流动性唯一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原油的流动性与含蜡量 不是简单的数量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原油蜡当中微晶蜡(以芳香坯为主)与石蜡(以饱和 坯为主)的作用大不相同;原油中含有的胶质(Resin)、沥青质(Asphaltene)对流动性也 有不容忽视的煤响;而且不同原油蜡晶析出以后行为习性还可能大不相同,它们对流动性的 影响也不同。概括起来,现己认识到原油流动性的化学木质大约牵涉到以下几个方血问题:*原汕的纟H成,特别是蜡的纟H成与结构;*原油的析蜡过稈规

9、律和蜡结晶的行为习性;*原油中胶质、沥青质纽成结构以及它们与蜡的相互作川;*原油轻组分的组成特点及其对蜡、胶质沥青质分散体系的作用。研究人员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目前已经对以上的一些问题得出了一定的规律性认识, 萇至还研究了原汕平均分了量、正构烷泾与异构烷烧纟R成、正构烷怀碳数分布的影响。在更 深层次上找岀了流变性的内在依据,对不少流变性的异常现象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以上几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含蜡原油具冇复杂的流变性,其析蜡过稈的规律决 定了流变性表现,其化学组成又决定了析蜡过程和蜡晶的形态、习性。总体上看,在这些方 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已经能够做出定量或定性的具体的描述。2加热输送

10、工艺的现状原油流变性及一系列相关性质的研究是从含蜡原油管道热输T艺引起的,当然也丿、Z以热输 工艺为归宿。但是,热输工艺的现状又如何呢?2 1决定热输工艺条件的因索众所周知,在热输管道设计时必须考虑:输入管道的原油需加热的温度、原油需要重新 加热时的油温、中间加热站的间距、需要的热负荷、输送温度下的摩阻损失、保持原油的稳 定流动的动力补充等等。此外还要考虑一旦停输Z示原汕能顺利再启动允许温降的限度、 安全停输时间”、停输再启动的压力。同样,在役含蜡原油加热输送管道的运行管理中, 以上一些问题也是必须控制的条件。此外,加热输送管道的水力计算有别于等温输送,它必须要考虑原汕沿程粘度变化而带 来的摩

11、阻变化。对此,尽管有不少原油粘温关系的经验公式可供选用,但工稈设计中最通常 采用的是“平均温度法即选取加权平均输送温度下的原油粘度,按等温输送的方法计 算摩阻和随后的一系列问题。由此看来,确定管道的温度参数,尤其是进站温度TL ,是原汕热输管道设计与运行的 最初始的出发点。而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原油加热站的进站温度以及停输后允许温降的确定, 多少年来肓到今天都是以原油的凝(固)点为准。从教科书、专著直到备级设计和运行标准 规范当中,我们接受的概念是-原油进站温度应略高于凝固点”(具体数值在23 C或 35 C说法略有差异)。可见现今在含蜡原油管道加热输送的热力、水力计算和运行控制中, 原汕凝点”

12、这一性质参数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2.2凝/倾点质疑物理化学的基木概念告诉我们:所谓凝尚”是指晶态纯物质液态与固态的相态转变, n凝同点”就是一定压力下的相变温度点,是物质的一个木征特性。事实上非晶态物质与 混合物并不存在确定的凝固点。以原油这种复杂混合物而论,其由液态到固态的转变是一个 随温度渐变的过稈。现在我们所说的含蜡原油”凝固“实际是一种在某种条件下的不能流 动的现象(有人将其表述为-结构凝固“),而 并非相变。它与外界许多条件紧密相关。 显然原汕的所谓“凝(固)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木征特性,只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某种条 件下的试验测定值。现行的原油凝点”(或”倾点“)测定的标准方法(如GB

13、/T510、SY/T0541、 GB/T 3535、ASTM D97等)主要限定了几方面条件:1) 原油试样的预热经历;2 ) 试验的仪器和试样的量;3 ) 试样的降温过程;4 ) 试样倾倒的几何状况(45。或90。);5 ) 倾倒后的时间限度(lmin或5s )。最终结果都是由人目测液面有无移动而确定。尽管限定了诸多条件,这些标准试验方法 的精密度还是相当粗略的(重复性在23 C,再现性达到46 C)。换句话说,当你认定 某种原油的凝点是32 C时,在另一个实验室测得的是38 C或26 C都不足为奇。那么基 于凝点32 C定出的进站油温在设计上是合理、可靠的吗?在运行中停输后的温降限度究竟

14、是否安全呢?含蜡原汕热输管道设计与运行竟一肓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和技术基础上,能说没 有问题吗?幸而,诸多业内人士逐渐认识到原油“凝点“虽然作为不同原油流动性的对比指标是 有意义的,但要把它作为工艺计算或运行控制的定量参数,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很难立住脚。 这在我国因大多数管道采用加热输送含蜡原汕,从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较早地已有所体会。而 二十世纪九-|年代末期逐渐有校多的国外文献报导:从深海石油开发引出的流动保障” 研究中,不少人也对”倾点“概念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倾点“虽是广泛应用的一 个参数,但油样的处理方法不同使测定值会有很大的差别(共至达到土 25 C!);倾点常常 被错课地认为是停止流

15、动或管道不能再启动的温度,而事实并非如此;许多管道在 ASTM倾点以下运行,原汕流动从未发生任何问题。传统热输工艺是以进站温度作为主要的控制参数,而进站温度的确定仍是完全基于“凝 点”或”倾点“。这种原油热输工艺理论和技术现已面临着不小的冲击,也正是这个问 题的存在引发和促进了原油流变性及其相关性质研究的进展。面对科研成果,我们不能不反 思在对效益、安全有着更高要求的今天,沿袭传统热输工艺的控制条件是否仍然具有合理性 和科学性。3当前的问题当前的问题是,新的知识和认识被备个单位研究者掌握的方面很不相同,被工稈人员接 受的程度相当有限,而且也没有综合形成校完敕的理论体系。这种状况使得尽管有了大量

16、应 用理论的研究成果,却又几乎完全未能体现在工程应用技术之中。这不能不使我们在感到欣 慰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到缺憾。4有必要继续开展的王作从几个方血继续开展工作是极有必要的:1) 综合已有的流变性研究成果(包括析蜡、结蜡、蜡晶习性、原汕组成等方面的研究 成果),并归纳结合热输管道运行实践中的大量经验,构架出热输工艺理论新体系。2 )在新理论体系基础上,推进含蜡原油在管道中流动性(或者叫可泵性)评价模型的建 立;最好是归纳为某几个有足够内涵的简单特性参数;用来确定管道设计和运行的热力约束 条件与关键参数。改变简单依赖*凝点“做依据的传统概念。在此过程中当然要通过工程 性实验的检验。3 )通过广泛的报导、交流、推广,使研究成果走出院校的小圈子,步入工程实践的大天 地。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可能是含蜡原油管道热输T艺技术的生长点。解决好这些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