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338357 上传时间:2021-10-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告别深度分析_走上海量诵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告别深度分析,走向海量诵读薛瑞萍、韩兴娥、陈琴教学思想介绍城七校余晓莲11月7日,受学校派遣,在付小殷主任的带领下,我和潘建华、周静老师,一行四人到重庆一中聆听了著名小学语文阅读专家薛瑞平 的讲座,聆听了名师赵志祥狼和鹿的故事的教学及其随性的讲 座这次学习让我激动,更点燃了自己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热 情今天,借此把我听讲座的所得,以及这段时间由此展开的阅读思考 向大家做个汇报.%1. 语文教学的“道”与“术”.语文教学之“道”,是指语文教学的思想,语文教学之“术”是指语文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语文教学之道应该决定语文教学之术在我们 的身边,我们却常常可以看到,许多老师一听说是去听课,就欣欣然雀

2、 跃不已,一听说是去听讲座就戚戚然垂头丧气为啥,因为听课可以现 学现用,学到上课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公开课是作秀 课,耗费老师专家大量宝贵的精力而可能引我们入歧途,我们所学的可 能是”作秀”之术,而远离我们真正的语文教学之”道”我个人认为,我 们的老师应该多听讲座,多了解吸收一些前沿的广泛的教学思想,而不 要在具体的教学技巧上耗费大量时间真正掌握了语文教学的道,语文 教学之术只不过是皮毛庄子说大道至简,真正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 朴实的简单的有效的,象我这种长得比较低调,智商不是很高的笨老师 也能一学就会的.这次,在重庆学习,是第一次和薛瑞萍近距离接触薛瑞萍教学的核心思想和震惊小语界

3、两周教完一本教材课内海量阅读实验的韩兴 娥老师以及素读研究实践者陈琴老师是一致的,都走上了不盲目崇拜 教材,不深度分析教材,把大量时间用在带领孩子课内进行大量的高品 位的诵读上.我认识薛瑞萍和陈琴,其实不是在这次重庆之行,而是通 过阅读研究自称丑小鸭的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韩兴娥老师的博客韩 兴娥、陈琴、薛瑞萍这三个天南海北的老师,因为共同的教学理想而 成为君子之交。他们的语文教学思想是一致的,但由于各自的脾气秉 性和各自的语文素养的不同,三位小语界的叛逆者,三位小语界的老 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各有绝招。下面,我想把这三位教师的具 体教学思想作个逐一的简单介绍,期盼能借此抛砖引玉,让我们更多

4、的语文教师反思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堂,走出少慢差费的低效之 路,走上和孩子们幸福诵读之路。二、敢于宣称“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的薛瑞萍。看,这就是薛瑞萍,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中国教师报2005年元旦首期曾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和整版的篇幅对其进行了报道。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上网仅一个月,即被 评为“教育在线”最佳网友。“看云说”几乎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口头1=1禅。她于2004年9月在“教育在线”网上贴出的,以她第三次带一年 级的每日经历为主题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帖子,更是掀起了低年级教师和家长的追看热潮。著述的作

5、品有: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我们班的 阅读日志、请跟我来一一做一年级好家长、我们二年级啦、书 声琅琅的三年级、日有所诵。“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薛瑞萍能这样掷地有声地甩出这几个响亮的字,是因为她内心有一片丰沃的阅读原野。在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一书中,收录了她一部分的读书札记。她读论语、老子、诗经、世说新语她读鲁迅、王小波、狄金森、泰戈尔薛瑞萍简直就是一座活的图书馆。她的眼角写满小说故事,她的眉梢尽染唐诗宋词。她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才到高处重也轻。读书读到一定程度,可以说,语文教学也好,班级管理也好,很少有事情可以难住我的。平 时上课就是妙语联珠

6、、舌灿莲花;掌声不断、笑语相连;或悲或喜、或嗔或怒调动学生的情绪,像乐师按动琴键一样得心应手。坐在我的课堂上,想开小差都难。“白纸黑字,就是语文”她说:“朗朗书声,朗朗乾坤。”她说:“记诵的是诗文,积淀的是素养,外显的是气质。”她说:“不要把孩子们的考试放在第一位,那是扼杀了孩子们的快乐的童年。我们只要带着他们,在愉快的诵读中茁壮成长。”她说:“阅读有着极高的养分,在阅读中,我们能读出孩子心灵中的灵动和斑斓,也能读出人生中的智慧和境界。”她说,所谓智力,就是阅读能力。1、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课外书籍有 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

7、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 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 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仅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 碱地。对于语文而言,最值得重视的,是广泛的阅读,而不是一时某 次的考试成绩;对于将来其他的所有功课而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 取得优秀成绩的根基。光靠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只用投身于课外 读的汪洋大海,在那里练就搏击风浪的本领。三、自称丑小鸭两周教完一本教材的韩兴娥老师韩兴娥,山东潍坊市高新区北海学校语文教师,进行“课内海量阅读”实验已九年。在她的课堂上,一本语文课本的学习,一年级 只要三个月,二年级只要一个月,三年级只要两周就能学完。她认为,在语文教

8、学中,由于教师翻來覆去地“精”讲,一遍乂一遍作业训练,使得语文学习变成了一场苦役,一种生命的浪费。她怀 疑与审视“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难道一册区区几万字的小学语文教 材,就要耗去学生半年的学习时间与生命?难道灿若群星的世界文 化,就不能在课堂上让求知若渴的孩子一睹为快?难道学生反复做的 那些低级的苦不堪言的作业,能比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的吋候背诵一 些经典诗句更有价值?她认为当今依然流行的深挖教材的小学语文 教法,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使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使教师不再 是文化人而是固定内容的传声筒,学生不再是积极主动学习的生命个 体而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不单单课堂之上所学甚微,而且述浪费了 学

9、生的生命,压抑了学半的潜能,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于是她进行了人胆的翻天覆地的语文教学改革。她把”课外书”的 阅读放在”课内”进行,让他们远离了苦不堪言的作业;她将那些把美 好的文字肢解得支离破碎的习题抛到九霄云外,让他们在最富记忆力 的时候诵读经典诗旬和名家美文。课外”读物”课内卖的时间从何而来?她首先删除了没有多大价 值的知识点和 教学环节,对文章的理解不追求精益求精的分析。一 个课时学习2-4篇课文轻而易举。先采取听录音、“开火车”(一人读 一段)、自由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然后教师或直奔中心提出问题, 或点击难点释疑解惑。如教学11册课文桂林山水时,只提“桂林 的山、水各有什么特点一个

10、问题。学习2000多字的狱中联欢只 提两个问题:课文中写了哪几个节日?如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她认为文章的”深度理解”要等以后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慢慢”反 刍”,现在不必” 一步到位”。她很少讲解词语的意思,也不去深入分 析文章的微言大义,而是让 学生在海量阅读中去自己感悟。对很 多知识从要求”口 口清单元清倒”口后通J在韩兴娥的课堂中,我们看不到激情澎湃的讲解,也听不到诗一 般的语言。但她的学牛:却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洋洋洒洒轻松写作。 在韩兴娥的课堂中,老师的话很少,但她的学生对语文课却有着浓厚 的兴趣。她重视朗读,认为朗读能把书面上的文字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 语。朗读可以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

11、抑扬顿挫,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补充文字上的不足,古人就有三分文七分读”的说法。在朗读的过程 中学生就能逐渐掌握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规律,如果把这种规律运用 到无声的阅读中去,就可以使书面上的文字变成头脑中的形象,连成 一幅幅活动的画面,这些画面可以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强烈的感情, 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自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韩兴娥老师用两周时间完成现行教材的教学任务,H不布置课外 家庭作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冒险的举动。如此匆忙地将教材学完, 考试成绩难道能有保证吗?她说,大量阅读为语文学习奠定了基础, 积累多了,考试是小菜一碟。在三年级的时候,他们就已学完了六年 级的课本。语文、数学成绩全

12、班都得了优秀;还考了六年级的卷子, 平均分不比六年级的考生低多少。三、陈琴:“素读”经典的推动者“素读”的提法是日本人最早说的。H本人把我们占代私塾的 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 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 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 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 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 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 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 读。” 口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

13、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索读的诠 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了变聪明的方 法。他说古代FI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一一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 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战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科学 家有10个人,他们全都作过这种素读练习。汤川秀树先生从3 岁就开始接受这种训练了。 “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 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六到十个小时的 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每个孩子必须从三 岁就开始接受“素读”训练,他们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圣经)、塔木徳等经典都刻入了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中国传统的母语教学 也是以“索读”法为主要的手

14、段,两千多年里,这种方法从没被怀疑 过。中国历史上那一代代的文化巨擘就是靠这种方式获得坚实的童子 功的。不似今天这样蜻蜓点水般:翻过千万卷,却没有读破一本书。 这种雁过无痕似的读,难以获得积累的功效。古人强调要忠实原文、 一字不漏地背诵。整篇背诵的奇妙功效是不言自明的。在山东有一位她所敬仰已久的陶继新老师,他说自己是从49岁 开始每天背诵一段文字,几年下来,背诵了好几本书。论语是这 样背熟的,老子是这样背诵的,好多唐诗宋词是这样背熟的,现 在开始背诵易经。因为坚持背书,退休之后,他开辟了一条新的 人生Z路,每年依然在写作,到处讲座,走进了文化研究的新天地。 好书真是慈悲菩萨,总是有求必应。背书

15、,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 尤其是外语,除口语外,要掌握书面语,就靠背书。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似乎什么都要我们教,结杲是洞越挖越 深,光明和养分越來越少。师生都在洞里挣扎着。“素读”的作业要在校内完成。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 织好有趣的形式,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 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凡是要背诵的文字述是在校内清要好。一本书,坚持每天几行,一学期总背会了。化整为零,寒暑不变,口有所诵,集腋成裘。我给一个学生六年的语文学习订了一个整体的规划口标: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在实践中,我总结的经典“素读”的基本操作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 讲解;诵新篇,常温故。四、我的一些实践和探索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我们七小的传统,我们整个四年级在吴校长的带领下,每个中午都让孩子静静地读书。其他年级也应该 是这样,要不然,我们七小的语文教学质量何以走在前列呢?只是, 可能我们没有薛瑞平、韩兴娥、陈琴老师走得那么远,做得那么渗透。 我曾记得今年去世的霍懋征老师在上个世纪80年代都通过教一篇带 多篇的教学实践从而让自己的语文教学质量迅速走到整个北京市的 前列。由于受这几位名师教学思想,再回忆自己的成长求学之路,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