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

上传人:ss****gk 文档编号:204117081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转移的正当性及其制度构建对于举证责任的转换或转移问题,理论界的观点可谓是泾渭分明,举证责任的可转移理论和不 可转移理论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为了司法实务的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厘清举证责任转换可否的 理论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民事诉讼制度在辩论主义的前提下,法规范之构成要件事实以及证据资料因有待于半事人提 出,血为造成诉讼Z迅速经济审判确实ZH的,则有赖于当事人诚实地、迅速地提供与诉讼有关Z 资料。此原为徳国民事诉讼法第282条、296条之立法H的。若一方半事人拥有对他方有利之 证据资料,而故意不提出,以造其妨碍相对人攻防之FI的,当然为作为法的最高理念之诚信原则所 不容。因

2、此,我国台湾地区民事诉讼法第344条、345条,1德国民事诉讼法第421至 432条,2皆有文书提出义务之规定。为贯彻上述之戸的,德国民事诉讼法第138条更规定, 当事人有为真实Z陈述义务。行为责任说所指Z说明义务,不外导自民事诉讼制度H的Z最高理念 前提下,上述民诉法之当事人的文书提出义务,以及真实的义务所生之概念。据此概念,肖事人就 有利于对方之证据亦有提出之责任。当事人若违背此项义务,可能造成举证责任转换之效果。依此 说,前述Z所谓因举证困难等事由,所发生的不公平举证责任Z分配,似乎得以排除。3举证责 任分配危险领域说,4即在规范说之前提下,半损害之原因既非发生于被害人本身之危险领域内,

3、 又非大量发生于第三人Z危险领域内,而完全发生于被告Z危险领域内吋,被害人就上项危险发生 领域的举证责任转换于被告。5笔者主张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说,认为应当在完善举证责任的法 定分配规则的基础上,赋予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以保障案件的实质公正,避免僵化司法带來的 不良社会影响。一、举证责任部分转移说的正半性证成证明责任作为案件真伪不明时分配败诉风险的一种裁判机制,必然要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满足当事人及社会公众的可期待性要求,便于法官裁判的作出。因此,绝大多数案件的证明责任应 当由法律预先设定,这一点在国内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导出了以罗氏的法律要件分类说对我国 立法上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定加以改

4、造与完善的普遍观点。然而,成文法国家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尴 尬境地,那就是立法语言的局限性无法囊括实践中千差万别的案件情形,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也不可 能对日新刀杲的社会情况予以全面的概括。因此,试图对证明责任分配采取完全法定主义的观点必 然遭到失败,在证明责任分配的问题上我们无法排除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运 用避免了完全法定主义下证明责任分配显失公正的情形,使案件裁决得以与市民社会的普遍的正义 观念相协调,有助于个案中实体正义的实现,避免立法及司法过程的僵硬化、冷漠化。尽管这种自 由裁量权的适用只是少数情形,并且存在着严格的程序与条件上的限制,但是,正是因为这种自由 裁量权的存在才

5、使得证明责任的体系构建日趋完善,而不致于背离公平与正义的制度设计要求。坚持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说必然要求立法赋予法官在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上必要的自由裁量权。 但是,対于这一观点,在国内学界仍存在不同的声音。例如,有学者主张,-方面,根据立法法 的相关规定,证明责任分配是基本民事法律制度,属于立法权事项,法官无权进行自由裁量分配。 另一方面,考虑到FI前我国法官整体索质并不是太高,允许法官根据公平原则和诚信原则实行举证 责任倒置,将使法官享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力,使其在具体案件中可以h由分配举证责任,自由地 决定倒置的内容,其结果将使半事人对司法缺少了应有的可预知性,裁判的公正很难得到保障。一 旦法官

6、不适当地行使甚至滥用其自由裁量权,后果将不堪设想。6也有学者提出,正义概念的多 面性决定了不同法官在面对同一案情吋可能会作出不同的证明责任分配安排,“无疑使证明责任分 配建立在一种偶然的基础之上,结果是证明责任由何方半事人承担完全取决于哪个或哪类法官”。 另外,赋予法官对证明责任的自由裁量权还可能削弱审判独立性,屈从于地方保护主义。7笔者对上述观点难以认同。首先,制定法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考量法律条文在实践操作中的 可行性和恰当性,但同时,制定法也应当具有适度的前瞻性,以适应社会现实乃至司法体制自身迅 速变化发展对法律带来的口大冲击。立足于的司法现状,我们的确不尢遗憾地看到部分法官的法律素质与

7、职业道德修养有待提高,但不能因此一叶障对小国法官群体作出整体否定的评价。 应半看到,随着社会对司法的日益重视以及司法体系自身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高素质 法官进入司法系统,原有的司法人员也通过各种培训与再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与职业 技能。同吋,司法系统也通过各种体系内与体系外的纠察制度打击司法过程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以 期形成有效的监督制约。随着这些举措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对司法体系人员索质的提高持 审慎乐观的态度。具有较高法律专业素养和良好道德操守的司法人员配置,是设置证明责任部分转 移制度的人员条件。其次,即便现有的司法人员索质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但因此而否定法官在司法 裁

8、判上的自由裁量权无异于因噎废食,也是不切合实际的。诚如上述,即使我国在修订民事诉讼法 或制定证据法吋引入罗氏的法律要件分类说完善我国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并以一般证明责任和特 殊证明责任的设置加以细化,提高法律规定的可操作性,但是立法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以 及法律条文本身固有的缺陷决定了法条不可能将实际案件小迥异的情形均周严地纳入考虑的范畴。 因此,对于千差万别的案件情形和不同当事人之间差异巨大的举证能力、诉讼行为,不加区别地适 用法定证明责任分配规则,难免会造成证明责任分配上的明显失当,使法院判决背离社会的普遍公 正观,形成司法与社会的“断层”。对于每年受理成千上万个案件的人民法院而言,

9、儿个案件的判 决不公可能仅是法院功绩簿上无伤大雅的小污点,但是,具体到每个案件的当事人身上,这样的不 公正待遇就会被无限放大。因为,对于案件的具体当事人而言,其所涉及的-个、两个案件往往就 是其接触司法并据以评判司法公正与否的全部依据;并且,司法作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为 事人提请司法解决的争议往往事关重大,甚至将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生产生活。所以,一个不恰当的 证明责任分配裁定所造成的判决不公对于当事人的司法信仰无疑具有摧毁性的打击作用,所造成的 负面的社会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概括性的偎化立法与多变的具体案件情形间形成的断层必然要求设置恰当的制度加以弥合,在 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上,这一制度就

10、是赋予法官从案件具体情形出发,基于公正性考量作出适当的 转移举证责任的裁定,以实现司法的实质公正与个案公正。应半说,法官在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上的 适度的H由裁量权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禁止法官行使该项权力,血在于如何通过制度 的设计规范与制约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杜绝司法滥权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通过完善立法对 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的条件、程序、救济等方面加以规范,滥权现象在极大程度上是可以克服的, 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可以使判决更符合公正要求,而菲蜕变成上述学者所指出的偶然性事件。此乃设 置举证责任部分转移制度的现实需求与制度保障。至于法官无权超越立法法的规定行使自南裁量权的观点,笔者认为这

11、完全是立法完善的问题, 即使在现行的有关证据法律法规中,我们也可找到相关的司法解释规定的端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7条规定:“法律没有规定,根据本规定和其他 司法解释也无法确定当事人证明责任的承担时,由法院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半事人 举证能力等因索确定证明责任的承担。”在江伟教授主持的修改建议稿中也对法官的举证责任 分配的自由裁量权给予了札I当的关注,该建议稿(第三稿)第189条规定:在依据本法第188条的规 定分配举证责任显失公正吋,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 因索确定举证责任的承担。8二、我国举证责任部分转

12、移制度的构建从上述分析可见,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确定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诚然不是证明责任分配问题 上的常态,但却是法定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有益补充,是司法公正与社会正义相衔接的纽带。就现 代各国来看,无论在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证明责任部分转移的适用,除了立法上的明确规定, 如特殊类型案件的证明责任“倒置”规则外,一般都赋予法官在具体案件上的自由裁量权。(一)举证责任部分转移之先决条件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是具体案件中法官自由裁量权作用的结果,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有效行使 又以司法能够在宪政制度的安排上和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独立的地位为前提。因此,在我国国情下,应确实维护法官独立审判,才能保障以裁判为核

13、心的司法权掌握在法院和法官手中,才能使法官不 必顾及事实和法律之外的各种关系而对证据进行自由裁量,才能使法官对证明责任分配作出的裁定 真正符合正义要求,而不是屈从于各种权力与权利的交换。诚如有学者指出的,在法官素质不高、甚至道德败坏的情形下,赋予其过大的自由裁量权无疑 是一项“危险游戏”。因此,提升法官的人格理性与法律素养是保障证明责任部分转移制度有效实 施的又一项先决条件。法官的人格理性包括公正意识的树立和理性思维的培养。作为纠纷的裁判者, 法官应当尽量保持一种中立公正的态度,给予各方参与者以平等对话的机会,对各方的意见证据给 予同等的尊重和关注,并结合法律专业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在各方半事

14、人间公平地分配证明责任, 惟有如此,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才是正当的。没有据以遵循的规则,任何法官都不应肖拥有裁判的权力,否则,诉讼半事人将受制于他的反 复无常,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只能是在规则格式化条件下的自由裁量权,因此,完善我国的证据立法 便成为实施举证责任部分转移制度的当务之急。完善我国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不仅包括完善 法官在举证责任部分转移制度上自由裁量权的适用条件、程序与规制规则,还包括完善现有的法定 证明责任分配制度,这其中既有一般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也有特殊证明责任的分配规则。这是因 为,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是以法定证明责任适用不肖为前提的,同吋,规范法定证明责任也是有效 限制证明责

15、任部分转移制度的适用范围,防范法官滥权的立法保障。(-)举证责任部分转移之制度设计1. 举证责任部分转移的适用条件。适用证明责任分配以决定胜负的只能是经由双方半事人举 证、质证,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情形的案件。9并且,如果法定证明责任的适用即可公平合 理地分配败诉风险,则不存在举证责任转移的必要。因此,举证责任部分转移制度的适用仅能发生 在依据法定证明责任分配裁判将导致显失公平的情形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与 举证责任倒置的关系。首先应当明确,二者均是可能导致适用失半的一般证明责任分配规则的调整, 均是将部分证明责任从一方当事人转移至另一方当事人。但是不同于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定性

16、,即其 是由立法明确规定的举证责任转移,举证责任的部分转移制度则是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形作出 的裁定转移;举证责任倒置在案件诉讼之前即已确定,而证明责任的部分转移只能发生在案件的诉 讼过程小,是法官根据实际案件小出现的将导致证明责任分配失衡的情形而裁定的转移。102. 举证责任部分转移的适用情形。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定,半事人对自己的主张负有证 明责任,但是,如果造成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的原因,不是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无证据可 提供,而是不负有证明责任的对方当事人通过实施证明妨碍行为,使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陷于证 据缺失的境地,这时,如果法院再适用法定证明责任规则判决负有证明责任的一方半事人败诉,其 非正义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情形下,主张某一事实的当事人在实体法上的“理亏”,并非由于 其主张不合理或缺乏证据支持,完全是由于诉讼开始前证明责任被不合理地集中分配到这方半事人 的一边。因此,法官有必要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