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088261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当代中学生的耻感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部分人的思想意识里过分强调个性发展和 金钱至上的消极思想也迅速渗入人们的头脑中,盲目地追求自身利益,造 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泛滥,出现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美德善举报以冷嘲热 讽等各种不正的现象,缺德耻辱言行更是亦步亦趋。古人云:“人之有所 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也矣”。在不良风气的影响 下,使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做出一些不耻行为。一、耻感的内涵及其倫家文化对耻感的阐述1. 耻感的内涵。耻感作为一种心理情感,是个体的欲望、行为与社 会道德背离时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安、焦虑和痛苦,从而使其主动放弃欲 望和行为,是个体在违背道德或

2、遇到失败时,在所认识的是非观、善恶观、 荣辱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対自我行为约束、克制的痛苦体验。耻感教育 就是要培养人的知耻、有耻的意识,要以行道德Z事为荣,以不行道德Z 事为耻。耻的本质就是要对自己的做人做事负责,约束自己的一些行为, 使口己拥有健全的人格。2. 儒家文化对耻感的阐述。耻感意识历来受到儒家重视。孔子曾对 耻有明确具体的论述:“巧言、吝啬、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意 思是说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都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如果言行表情与内心 不一致,那就违背了道德的要求,那是可耻的行为。一个人立身处世一定 要做到“恭”,“恭近于礼,远耻也。”但“足恭”必会导致反面,十足的 恭顺、卑

3、躬屈膝其心必是奸诈,所以是可耻的。对人心怀怨恨,表面非常 友好,表里不一,内心相悖也是可耻的。孟子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他认 为“仰俯不耻于天地”,提倡有名的“四端说”,其中讲到:羞耻之心,义 之端也。孟子还把耻感与仁义联系起来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 恶之心,非人也。”宋代大儒周敦颐也曾H:人Z生,不幸不闻过,大不 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问过则可贤。”廉耻并非小节,是人的道德底 线,同时对社会有太大影响。顾炎武也提出振聋发膿的耻感思想:“礼仪 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将廉耻并举视为做人之根本,并认为礼义廉耻中耻尤为重要。二、加强耻感教育的当代价

4、值1.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耻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耻感教育也 是对传统道德的传承和进一步陈述。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 大背景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也应承接历史的传统,遵循道德教育的规范 体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徳规范,是从个人行为 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了社会道德生活的各 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慕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 基本价值标准。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提出 了 “知耻”的重要性,要“知耻”且“有耻”,注重对“耻感”的培养。 重视耻感教育,完善耻感教育在徳育中的作用,促使公民的耻感意识有所 提

5、高,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2. 有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基础教育强调以索质教育为核心,素质教育的前提就是道德教育,当前道德建设中忽视对社会个体的耻 感教育,导致社会个体耻感的缺失,使道徳建设失去了应有的根基,各种 教育影响难以到位,道德建设冃标难以实现。一个人有了耻感意识,对于 自身来说可以维护人格尊严、保持情操、爱憎分明、不失良心。马克思说: “耻辱是一种内向的愤怒。”这就证明了一个人如果有羞辱之心,才会有 可能把耻辱作为一种动力,从而可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道德实践领 域里,知识固然重要,而知耻却是做人的第一步,要知耻方而后行,这也 是我们通常在学校里强调的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

6、。司马迁受李陵之祸 而惨遭宫刑这一极具人格侮辱性的刑罚,但他隐忍苟活化耻辱为动力超越 自卑心理全心投入著述工作中,最后终于写出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Z离骚”的史学著作史记。可见,耻感作为一种道徳动力,可以 催人奋进向上,使人不断进步,通过耻感教育把学生内心的耻心唤醒,使 我国的教育不单从个体更是从整个范围得到提升。3. 有利于学生提高道德索质。耻感教育是对学生灵魂的一种教育。耻感教育是学生道徳思想上的标杆,是学生走向真善美、建立理想人格的 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徳品格、美好的情感和完善的思想意识,让学生 知耻有耻,拥有止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及形成自己止确的荣辱观。耻感教 育不仅是德育的基

7、础。龚自珍“教之耻为先”的教育思想就是为了说明耻 感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朱熹曾说人需知耻,方能过而改。” 可见,对中学生的耻感教育丁中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建立和培养是十分重 要。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必须以耻感为基础,以耻感的形态表现出来,因为 有耻、知耻是做人的基本心态和最基础的道德责任感。三、当代中学生耻感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探析1. 当代中学生耻感教育的现状。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学会做人的 地方,然而在学校却发生了一些奇怪的现象:“课桌文化”、“厕所文化” 司空见惯,学生不论年龄、不计场合地卿卿我我、勾肩搭背,无视校规等 很多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更让人不得其解的是行为者自身没有感觉到任 何

8、负罪感和羞耻感,而是表现出一副不以为然、泰然处Z的态度。一些中 学生出现一些爱慕虚荣、贪图享受、自私刻薄等行为,甚至有些学生还混 淆了荣辱的关系,为人处世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有甚者不但见利忘 义还见利忘耻,不仅不以耻为耻,反以不耻为耻。虽然这只是少数学生所 为,但也不得不令人担忧,这反映了学生的基础素质还是较低,知耻意识 差。在学校德育中,过多地重视对学生理想人格的教育而忽视底线伦理道 德教育,耻感教育的缺席造成学生知耻意识淡薄,缺乏羞耻感、知耻感、 耻辱感,即不知廉耻,内心不存有负罪感、内疚感、忏悔感,即“天不怕, 地不怕”的思想,还理所应当地将其归结为社会的需要,更是自我对个性 的追求

9、。2. 原因探析。(1)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价值 观、荣辱观、人生观上都产生了新的思想观点,社会生活领域忽视道德原 则和公理,人们过分地对唯利主义的追求,道德教育被遗忘,尤其现实的 道德生活出现“理通行不通”的以及各种“明规则”与“潜规则”不合常 理的规范,使人们的道徳迷失。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 成的关键时期,易受到社会坏境的影响,容易随波逐流,最终导致不以耻 为耻,不以荣为荣,反以耻为荣,缺德耻辱言行亦步亦趋。休谟说:“如 果我独自一个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我就会出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可见,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公 平的社

10、会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 足,而社会主义道德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分配及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使 一些人为了追逐自我利益不惜侵害他人的利益,造成良知的缺损致使社会 管理者践踏、轻蔑法律及道德,而这些造成耻感的流失,也同时影响了处 于思想不稳定期的中学生。(2)学校教育的忽视。道德教育是促进学生对正确价值观念选择的一种活动,学生是否具有耻感意识以及学生 的德行也反映着学校的德育成果,而耻感教育则是整个道德教育的基础, 是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学生耻感的缺失反映了我们徳育目标太 高,忽视了道徳中最基本的羞耻感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要求是理想上的道 德标准,讲述的是理想

11、人格的“英雄伦理”、“楷模伦理”,最基本的知耻 感和羞耻感等最容易达到的道德教育冃标却被忽视,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楷 模、伟人事迹的讲述,而以其为榜样一味不强调层次提出的高、大、远、 空的徳育目标,最终使徳育“空转”。而且,思想教育多数进行灌输性教 育,灌输的准则多,忽视了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实践的锻炼,这样就导致学 生懂德而不守德,知德而不行德。(3)家庭教育的缺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人生观和 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由于一些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不免把这种社会 现象不经意地带回家,致使孩子对社会上的不道德甚至是臺无羞耻感的行 为也是有目共睹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实压力过重,家庭教

12、 育中家长更注重过分地强调个人利益、追求金钱主义、逆反传统道德势必 会对孩子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中学生对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及 荣辱观有了模糊的印象,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于荣辱观的认识形成一些不好 的习惯。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条件优越,从小就对自身的要求比较低, 过分宠爱让他们形成一种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也使得学生对社会公德漠 视,有些其至会觉得对于我国传统的美徳是过去人的一种道徳模式,更是 强调对自我个性的夸张追求。(4)学生自身的逆反心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自身对于社 会的认知不够且又对家庭、学校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对追求个性 有所偏好,导致思想上对于耻感毫无概念。在他们这个

13、年龄阶段,受好奇 心、虚荣心和逆反心理的驱使,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忽略不计,道 德规范更是无从谈起,羞耻感被认为是对自我个性发展的一种束缚,学校 学生“有个性、没人性”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学生处于思想上的懵懂阶 段,效仿社会现状,模仿媒介传播的本是作为警戒的不道德行为现象来满 足其虚荣及好奇心理,学生自身这种心理难免会造成耻感的缺失。再加上 近儿年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中学生对于网络的应用大多是思想上的交 流,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导致有些可耻行为广为传播并成为效仿对 象。四、加强和改进的措施知耻是做人的基本标准,耻感作为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是一种道德 意识和做人的道徳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

14、树立了社会主义社会风尚的道徳 标杆,而在如今荣辱标准错位和迷失的情况下,中学生的耻感教育刻不容 缓。如何在学校开展耻感教育呢?1. 创造良好的“耻感”环境。“耻感”的道德本性是自律,而外在的 环境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若要追求“有 耻且格”的理想社会,在此之前做到“免而无耻”是必要的。相对于道德 的劝善,法律、纪律、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和强制性,也会有一定的 约束力能够改善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为学生的耻感教育创造一个和谐的 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强学校文化氛围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 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美化、优化校园环境,推动形成良 好的校园文

15、明风尚,开展各种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校园活动,发挥校 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教育的作用,逐渐形成文明、融洽、和谐的校园环境。 最后,家庭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对孩子耍避免世俗化的训导, 减免一些社会恶习带入家庭影响中学生的心理。2. 培养学生的耻感意识。耻感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何为 耻?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羞耻感,也就无所谓有正确的荣辱观。有句古 训曰:“知耻近乎勇。”“耻之一字,乃人生第一要事,如知耻,则洁己力 行,思学正人,所谓皆光明正大。凡污贱淫恶,不肖下流之事,绝不肯为。 如不知耻,则事事反是知耻作为耻感教育的基点,是一种传统的道徳 美德。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生活:在行为中要

16、用耻辱感来把关,在道德实 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要“知耻”“有耻”,按一定的道德原则做事, 树立止确的荣辱观。3. 保护人格尊严。羞耻感是自尊自爱的前提,人格尊严的保护就是 要有耻感,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人格尊严也就是耻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八 荣八耻”的提出要求公民要树立止确的荣辱观,保护每个公民的人格尊严,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学校中,学生是受教 育者也是受保护者,他们的人格尊严也需耍教师正确的对待,本着以学生 为本的理念,要赞美、鼓励学生,以保护他们的人格尊严。古人尚有“可 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的理念,中学生正处 于思想的可塑期,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抱负,更需要指导和帮助。学校耻 感教育要注重学生羞耻Z心的激发,而不是人格上的侮辱和践踏,有失德 行为的要使其自我反省和惭愧,但避免人格尊严的羞辱。教育学生要有良 知、有羞耻之心,促使学生自我激发内心的耻感,从而弃恶从善。4. 践履“行己有耻”的修身理念。孟子曰:“无羞恶之心,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