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04087082 上传时间:2021-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宋型文化视阈下的宋代文体学摘要: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 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Z变三方血,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 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桀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稈中进行审视,将其定位为古代 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在宋型文化的会通语境和创新意识下,两宋文备众体,诸 文体部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故宋代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 纽。关键词:文体;文体学;宋代;宋型文化;语言;雅俗;古今宋代是文备众体的时代,备种应用类、文学类文体大致完备,如百舸争流般备胜擅场、

2、此消彼 长。应该指出,文体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一个立体开放的系统。任何文体部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 史和文化背最Z下,易言Z,文体的背后有文化,文体的发展和演变往往映衬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 神特质。如能以一种文化的视角对宋代文体学讲行观照、审视、思辨,当能提升研究的学术品位, 对宋代文体学得出一些新鲜活泼的有益见解。一、宋型文化与文体唐宋时期是华夏文明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宋代文化,高度成熟、全面繁荣。宋人白身对木朝文 化充满了白信心和白豪感,他们普遍具有一种文化优越感,并在文章中亳不掩饰地流霜出来:朱熹云:“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 1史尧弼策问云:“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Z盛跨绝百代。文采述作,论议

3、术学,众多繁 夥,又非汉唐之所可几及矣。” 2 1029陆游吕居仁集序云:“宋兴,诸儒相望,有岀汉、唐Z上者。迨建炎、绍兴间,承丧乱Z余, 学术文辞,犹不愧前辈。” 3刘克庄平湖集序云:“本朝五星聚奎,文治比汉唐尤盛。” 4不但宋人对木朝文化无比自豪,示代的研究者对宋代文化亦莫不推崇备至。王国维、陈寅恪对 此曾有精辟论断,邓广铭更以“空前绝后”来赞誉宋代文化:“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Z内,可以说是空前 绝后的。” 5说宋代文化空前绝后,不是指宋代文化在所有领域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是就宋 代文化整体衡量而论,当时

4、的文学、史学、哲学、科技、音乐、书法、绘砸等都普遍成熟繁荣。台湾学者傅乐成有“唐型文化”和“宋型文化”的论述,煤响颇大。近儿十年来,学术界对宋 代文化的研讨口益深入,并以“宋型文化”来特指宋代在文化方面的开拓创新Z功。然则如何界定 宋型文化?其特点表征如何?今人已从不同层面、角度来概括宋型文化,诸如内敛含蓄的作风、理性 白省的精神、雅俗融合的态度、兼容创新的意识等,以上数端,可大致综括岀宋代文化的时代特质。 在笔者看来,宋型文化的突出表现,是“集大成”、“综合性”。若用宋人自己的且最简洁的话来概括, 当推朱熹答姜叔权的一句话:“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Z深,穷理Z熟,然后能 融会贯通

5、,以至于此。” 6拈出其中“融会贯通”,就是宋人说宋型文化的最佳注脚。而宋型文化的 会通特征对于宋代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宋代采用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官政治让宋代士人意气风发,他们关注时事,议论皇皇,在 政治方面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学术上形成了崇尚义理、注重思辨的理学。理学是宋型文化的内核, 亦是宋代士人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而整个宋代文化也打上了深深的理学烙印。理学对文体的影响 表现在不同的层面,有直接作用,有间接濡染。理学家侣导的“文以载道”说在宋代获得了广泛的 共鸣,显然载道Z “文”也是有讲究的,古文最有资格充当载道的文体工具,诗歌次Z,而词、小 说等则与载道关

6、系甚少。由此言之,宋代古文盛行,成为无施不可的文体代表,正与理学思潮有一 定关联。理学思想还助长了宋人的思辨议论倾向。张耒答李推官书云:“白六经以下,至于诸了 百氏、驿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Z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丁而工,理i出考巧为粉泽而隙 问百出。” 7用古文发议论白是天经地义,影响所及,宋代的其他文体也都“议论纷纷”。宋人不但 在一贯以写呆抒情为主的辞赋、记体中说理议论,甚至在诗、词里也大发议论、用经用史。宋代最 擅长议论的无疑是苏轼,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云:“苏轼用一语,立一意,架虚行危,纵横倏忽, 数千百言,读者皆如其所欲出,推者莫知其所白来,虽理有未精,而词Z所至莫或过焉,盖古今

7、议 论Z杰也。” 8因理学的关系,宋代又兴起了语录体散文。这种文体起源于佛教,基木就是一种口语白话,理学家为更好地阐发义理,就用它作了说道理的工具。如说宋代文体有由文趋质、由深趋 浅的大趋势,那么语录体正是这种变化的标志z。宋代文化的高度发达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博学多才的文化精英。宋代士人的学问根底、哲学修 养和文艺才华都是卓越岀众的,他们的学识贯通各个门类,兼擅不同领域。以欧阳修为例,他既是 宋代经学的开创者、独具慧眼的史学家,还是古文的一代宗师、宋诗的奠基人、别开生面的词家。 苏轼更是“-|全才子”,堪称宋型文化特质的最杰出代表。宋代文人的这种艺兼多门的情况在古代历 史上特别突岀,他们有融通

8、化成文化艺术的雄心壮志,表现在文体方面就是创新意识的强烈和破体 相参的蔚然成风。宋祁说:“诗人必自成一家,然后传不朽,若体规tai圆,准矩作方,终为人Z臣仆。” 苏轼说:“凡造语,贵成就,成就则方能自名一家。” io宋人的知识结构和创新意识助成了宋代 文体的完备发达、各尽其妙。在宋代城市文化背景下崛起勃兴的俗文学,如词、小说、戏曲等文体,能够充分体现宋代文体 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文化的发展演进总与社会经济密不可分,宋代手工业、商业的发达带来了城 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诸如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等都是商贾辐轶、百业兴盛的大都 市。宋代最引人注目的一代Z文体一一词,木质就是于歌台舞榭浅斟低

9、唱的流行歌Illi,所谓“新声 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11。词的臻于鼎盛,自然和当时的城市文化消费脱不开 关系。宋代繁华的都市生活让文化娱斥呈现岀新的时代特征,勾栏、瓦舍等文化消费场所热闹非凡, 各种适应城市文化和市民需求的文艺样式蓬勃兴起,说话、杂剧、影戏、傀儡戏、转踏、赚词、诸 宫调等,朝歌暮舞、五音繁会。这些根源于城市文化娱乐的文学样式虽然和传统的诗文并存,但已 表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久的将来,它们会站到舞台的,成为最能代表元明清时代文化 的文体。文体虽然T羌力-别,但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折射出背后的时代文化精神。近代人姚华曲 海一勺?述旨第一云:“夫文章体制,与

10、时因革,时世既殊,物象即变,心随物转,新裁斯出 故事际一变,则文成一体,一治一乱,文运攸关,说似诡诫,理实寻常。” 12研究宋代文体离不开 当时的文化大背景,文化对文体的浸润是潜移默化的。二、文白竞流文体是一个立体的系统结构。文体示人的直观层面是以语言为基木材料的,语言的形质和特征H然左右着文体的样式和规范。字词的音形、旬子的长短韵律、语法的规则要求等等,构成了文体 的浅表结构形式。尤其那些对形式因素有特殊要求的文体,语言就更加重要,往往成为决定文体样 式的必备要件。由此言Z,语言是文体复杂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语言的特殊性对于文体样式的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汉语言为华夏民族的特殊创造,它H成一

11、系,举世无双。王力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具有悠久历 史而又最富于稳固性的语言Z。” 13文体的发展,即木此独特创造的语言。陈寅恪论再生 缘说:“中国Z文学与其他世界诸国Z文学,不同之处甚多,其最特异Z点,则为骈词俪语与音韵 平仄Z配合。” 14充分运用和发挥汉语的特征,在句式、对偶、声韵、词藻等构件上排列组合,古 代文体就形成了纷繁的体制形式。譬如宋人作诗讲“诗眼”、宋四六何以不同于前此的骈文等诸多问 题,祁涉及语言的变化和修辞的特点。其实古人很早就开始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体了,古代的很 多文体分类部是以语言韵律为标准的,突出代表如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语言有特殊要求的文 体莫过于古代的杂体诗词

12、。杂体诗词本属“文字游戏”,虽然古己有Z,但至有宋方发育成熟,渐成 气候。宋人不但杂体诗词的作品众多,而且有较成体系的创作理论。例如杂体诗,根据汉字的音、 形、义或字数多寡,运用离合(拆、合偏旁或词)、嵌入(如建筑、药名、数名、地名等)、冋环(如I叫 文、反复)、重组(如联句、集句)等作为“游戏”手段,构成独具一格的作品形态。可见杂体诗是汉 字文化独有特征的充分体现和巧妙采用。杂体诗词盛行于宋代,从一个侧血说明了语言文化和创作 文体乙间的微妙关联。从幺观的历史角度考察文体,必得联系语言的嬉替变迁。在古代,一育存在言文脱节的现象。 一般认为,先秦的口语和文言(即书血语)是一致的,而西汉时已表现出

13、文言脱离口语的倾向。15 汉代以后,这种趋势LI渐显著,并对文体的发展衍变造成一定影响。我们不妨从文言和口语的视角, 把古代文体笼统划分为文言文体和通俗文体。当然,这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清语言变迁对文体的影响, 不一定完全合适。文言的单音词多,用语典雅考究,显得言简意赅而富有余味。文言文体主要指采 用典雅书血语的传统诗文(当然也有例外,如唐代的白话诗)。唐宋以来兴起的白话则较多使用双音 词,虚词比重增加,句式更为灵活多变,并融进了大量新产生的市语俗谚,带有浓重的口语语气。 通俗文体一般指以口语为主的通俗文体样式,如变文、话木、语录等。研究显示,中唐至北宋是汉语史上通俗字词滋生最为繁多的时期。因了语

14、言的变化,文体从中 唐就开始逐步呈现出一些趋俗的倾向。即便文言系统的文体,如散文,虽以周秦两汉为标榜,但也 在大量创造新词新句,还偶尔采用口语入文。诗歌方面,H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刘禹锡的民歌 体绝句,都隐含着白话口语逐渐渗入文言系统文体的意思。进入宋代,语言变化对文体的影响至为 明显。宋代的备种说唱艺术、话木小说、戏曲、语录等空前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表现 出通俗文体和文言文体分庭抗礼的局面。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云:“小说起宋仁宗,盖时太平盛久, 国家闲暇,口欲进一奇怪Z事以娱Z,故小说得胜头冋Z后即云话说赵宋某年。” 16连宋朝皇 帝都愿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通俗文学的巨大

15、吸引力可见一斑。通俗文体的兴起并不 意味看文言文体的消亡,文言文体的阵地和势力依然很大,于是就出现了文言和通俗文体间的影响 与交流。比如宋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汉唐的高古、典雅,LI益贴近口常生活,表现出白然平 易的作风。正如郭绍虞在试从文体的演变说明文学Z演变趋势一文里所说:“诗体既渐趋于 自由,其随以并起的现彖,即是采用语体以入诗。唐人诗中虽多采用方言俗语以入诗,但不如 宋人Z词其采用语体Z处为尤多;宋人词中間多有纯用语体以成篇者,但也不如元人ZilIlZ尤为普 遍。一方面固是诗体愈白由,愈可增加采川语体的数量。一方瓯亦是愈采用语体,愈可促进诗体的 白由。这二者实是交相为因、交相为果的。

16、” 17文体的益趋浅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言文体的 巨大成就和丰厚积累又源源不断地被通俗文体所吸纳化用,成为新兴文体自我更新和不断提高的内 在力量。文体正是在语言的文白竞流、此消彼长复杂格局中逐步演进的。刘师培论文杂记有一段话专论古代文学史的言文关系:“文学,则上古Z书,印刷耒明, 竹帛繁重,故力求简质,崇用文言。降及东周,文字渐繁,至于六朝,文与笔分;宋代以下,文词益 浅,而儒家语录以兴;元代以来,复盛兴词曲:此皆语言文字合一Z渐也。” 181109-110刘师培是 具有非凡文学感悟能力的渊博学者,他对文学史的宏观把握,往往精警而发人深思。刘氏认为,中 国文学的演变是逐渐向着“言文合一”的方向运动的,宋代开始文词口趋浅显,并逐渐有了口语入 文的情形,元代以来,言文合一的趋向更加明显。这绝非倒退,实是文字进化的必经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