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202824818 上传时间:2021-10-18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34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音v舜(shn)v畎(qun)v傅说(f yu)v鬲(g)v敖(o)v奚(x)v恒(hng)v拂士(b)注意下列排比句的朗读节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发:起,指被任用 于:从畎亩:田地、田间 举:任用,选拔鱼盐之中:鱼盐贩中 士:狱官海:隐居的海滨 市:集市 舜从田野中发迹,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举用的,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

2、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举用,百里奚是从市井之间被举用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降:下达,降临 是:这样 必:一定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以:用这种方式来 拂:违背。 乱:扰乱动心忍性: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益,增加(延年益寿)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挨饿,使他的身体受到贫困之苦,使他的所作所为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方式)来使他

3、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心意受到困惑衡于虑:思虑受到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作:奋发,指有所作为 征:显露征于色:把心情表现在脸上,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 喻:知晓,了解入:里面,此指国内 无:没有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出:在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 外患:外国侵犯的危险亡:灭亡(逃亡、丢失 / 无)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

4、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来入侵者,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沉迷安乐使人萎靡死亡。研读课文,品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过程)。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首先:从个人事例说起,分析了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得出“困境出人才”最后:推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卑微显贵艰苦磨练然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

5、的因素和人个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类比论证(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举例论证(如把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作为事例)对比论证(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进行对比)论证方法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名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同?(1)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请举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事例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带领起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跳出来了。将一只青蛙放入冰水的容器里,然后再慢慢加入温和的开水

6、,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不断升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课后作业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你同意“死于安乐”的说法吗?请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阐明观点。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孟子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言行、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文章巧于辩论,语言流畅,富有文采和感染力。作者简介和作品介绍自由朗读,读准下列字音v夫(f)v兵革(g)v米粟(s)v畔之(pn)注意下列排比

7、句的朗读节奏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施行仁政 寡:少天时:有利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夫:发语词 ,无义 是:这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

8、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固国:巩固国防威天下:震慑天下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

9、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之:到 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顺:归顺 以:凭着故:所以 有:要么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词语归类一、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二、古今

10、异义 : 委:放弃(古) 委而去之 委托(今) 去: 离开 (古) 到 (今) 域:限制(古)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疆域(今) 亲戚:包括父母在内的亲属(古)亲戚畔之 其他亲属关系 (今) 池: 护城河(古) 池非不深也 水塘(今)研读课文,品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2、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何特色?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阐述论点的方式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战例一: 攻方败守方胜(天时)(地利)战例二: 守方败攻方胜(地利)(人和)不如不如类推出“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层 进域民固国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结论本文语言特色1、大量使用结

11、构整齐的骈句,用排比的修辞来写,使文章一气呵成,气势雄浑。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双重否定式排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层进式排比)2、对比、对偶等修辞巧妙配合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3、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手法多样、论证严密小结全文 这篇短文一开始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然后用概括性很强的两个战例加以证明,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接着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篇短

12、文,作者的真正目的不是谈论战争,而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阐明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课后练习1、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对于 “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请举出一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比较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篇短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相同之处: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人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然后类推出人和在治国中的重要性,阐明了治国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个人事例说起,分析了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在得出“困境出人才”后,类推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人个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中心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