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孤独之旅》课文原文及教案孤独之旅节选自《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_97年版),作者是曹文轩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课文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 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杜小康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他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他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觅食或嬉闹的机会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前行是纯粹的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终于已经不可能再有回头的念头了杜雍和这才将船慢慢停下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鸭们不管,它们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它们开始觅食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已无一户人家 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炊烟,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它们在晚风中向水面飘去,然后又贴着水面,慢慢飘去当锅中的饭已经煮熟时,河水因晒了一天太阳而开始飘起炊烟一样的热气此时,热气与炊烟,就再也无法分得清楚了 月亮从河的东头升上空中时,杜雍和父子俩已经开始吃饭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父子俩都不想很快地去睡觉 杜小康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里的席子上 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 这一天,他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父亲显然也是有所慌张的但他在儿子面前,必须显得镇静他告诉杜小康,芦苇丛里有芦雁的窝,明天,可以去捡芦雁的蛋;有兔子,这里的兔子,毛色与芦苇相似,即使它就在你眼前蹲着,你也未必能一眼发现它…… 吃完饭,杜小康才稍稍从恐慌中静定下来 这里的气味,倒是很好闻的万顷芦苇,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居然能把水面照亮,使杜小康能看见一只水鸟正浮在水面上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夜里睡觉时,他紧紧地挨着父亲,并且迟迟不能入睡 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镰刀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忙了整整一天,给鸭们围了一个鸭栏,也为他们自己搭了一个小窝棚从此,他们将以这里为家,在这一带芦荡放鸭,直到春天 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孤独,简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杜小康只能与父亲说说话奇怪的是,他和父亲之间的对话,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对话,他们几乎不知道再说些什么,而且,原先看来是必要的对话,也可以通过眼神或者干脆连眼神都不必给予,双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我要回家……” 杜雍和不再乱发脾气。
他觉得自己将这么小小年纪的一个孩子,就拉进他这样一个计划里,未免有点残酷了他觉得对不住儿子但他除了用大手去抚慰儿子,也别无他法他对杜小康说:“明年春天之前就回家,柳树还没有发芽时就回家……”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
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朗读、品味。
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孤独和成长 【教学思路】 理解文中孤独的含义 理清怎么走过孤独旅途,迈向成长 品味怎么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重点、难点) 【具体过程】 一、导入: 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在经历了父亲的病逝后,迅速成长,文章最后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成长(板书)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英子的成长是用爸爸的死亡换来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长是由什么换来的呢?(板书:孤独) 二、关于“孤独”: 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请说一下曾经感受过的孤独吧 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故乡》中有过接触小说中的“我”感觉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带来的,哪怕是置身热闹的人群却也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请同学在你对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虽然有父亲相伴却也无话可说环境单一、寂静生活单调) 开头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杜小康是孤独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实)甚至到了失学的地步。
看过整本小说的同学应该还明白,杜小康在班级里是班长,成绩是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热爱读书现在他失学在家,这种经历同伴都没有,他跟谁去交流?他能不孤独吗?到选文结束,鸭子下蛋了,但他改变孤独的状态了吗?因而这种孤独感笼罩了全篇文章所以题目叫:孤独之旅(板书之旅) 三、关于“旅程” 关于孤独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走过了几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请同学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说说这段旅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前行途中——刚到芦荡——日子过去——风雨洗礼) 四、咀嚼环境: 风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当时感受的话,请找到划出来突然长大了……) 突然发生的背后总有一定的积淀的这篇文章选自曹文轩的《草房子》在我们选文的后续发展中,作者写着这样一段话:【幻灯显示】 根据我们的课文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