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1411772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桥之美导学案知识准备一说明文的语言1.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2.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基础要求:首先是其能准确表述说明事物的特征、性质及作用,其次是说明的严密性、科学性,第三是形象性、生动性。教材助读二走近作者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当代画家,江苏省宜兴市人。他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注重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他学贯中西,融会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长城等。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 相关链接桥之

2、美导读桥之美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阐述了作者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先,在布局谋篇上新颖独到。文章用画家的眼光来写桥之美,画家眼中的桥有什么特殊的美感呢?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为了能让我们理解和接受这个观点,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先摆出一个看法:“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线条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成图所需要的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威

3、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这段文字为我们开辟了一个视角:可以完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桥,同时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其次,本文短小精悍,生动活泼,语言极富哲理性。作者起笔轻松,如话家常“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自然而然地引出画家见到的桥是最多的这个话题,在简略谈桥之结构与形式美后,却轻轻避开众人的议论话题,转向本文要表达的主题上来:“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再次,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情味。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

4、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有力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

5、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

6、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预习自测二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纤细( ) 驻足( ) 险峻( )孕育( ) 颐和园( ) 煞它风景( )2. 解释词语,并解释加点的字。驻足:美感:晓风残月:煞它风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3. 作者的职业是什么?从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答:4. 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答: 课中探究学始于疑一1. 通过阅读文章,你能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2. 比较一下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质疑

7、探究二1.精句赏析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提示:想一想,句中的“拂”能不能换成“摇”?为什么?答:请再写出一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并作赏析。精句:赏析:2.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描绘: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四段中的第四幅画,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答:4.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答;我的知识网络图三当堂检测四1.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

8、2)停止脚步。( )(3)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4)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2.体味下面这个句子的情味。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答:3.“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是文章最末一句话,起作用是什么?答:课后训练1下列各组词语的字形及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干涸(h) 汲取(x) 恪守(k) 消声匿迹(n) B蓦然(m) 拮据(ji) 亘古(gn) 锲而不舍(qi) C凛洌(ln) 氛围(fn) 赢弱(li) 惟妙惟肖(xio) D侧隐(c) 匀称(chng) 旁鹜(w) 冥

9、思遐想(mng)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2分) 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B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C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D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B长江中下游地区正遭遇着60年不遇的特

10、大旱灾,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视察,指示地方政府做好抗旱工作,确保灾区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C气吞山河的三峡大坝在长江上作威作福,为长江流域的防灾及工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D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深情缅怀革命前辈,虽然他们早已离开人世,但他们的恩情我们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这次日本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事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盲目修建核电站存在的隐患 B能否根治中小学生沉迷网上聊天和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C今夏“电荒”提前到来,预计电力缺口至少将达到3000万4000万千瓦以上 D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

11、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5.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尚”“驾驶”“草根”“地震”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6.语文实践活动(共8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书斋,畅游天下,外出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时尚,今年我国首次将每年的5月19日定为“国家旅游日”让我们放

12、松心情,踏上旅程,来感受旅游文化的魅力吧!【连线人文】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你知道这些地方吗?请仿照示例,选出二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人物、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2分) 襄阳古隆中 黄河壶口瀑布 南京钟山 黄山 岳阳楼洞庭湖 桃花源 井冈山 杭州西湖 韶山 长江三峡 示例:襄阳古隆中诸葛亮隆中对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广告美景】在“2011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入围的候选名单中,黄冈占有五个:麻城红杜鹃、红安烈士陵园、浠水三角山、黄梅五祖寺、英山桃花冲作为家乡人,请选一处景点仿照以下示例,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天下游客(不能与示例相同)(2分)示例:麻城红杜鹃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 【评说现象】请仔细观察右边名为“自卫”的漫画,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并揭示它的讽刺意义(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