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

上传人:火****天 文档编号:200399289 上传时间:2021-10-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版) 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论“雅而不高”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这篇文章对生活中常见的“雅而不高”的现象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作者在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种种与社会文明不和谐的言行后,认为真的“雅”不仅是表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内在的文化底蕴。作者指出两种解决“雅而不高”的问题的方法:一是从增强文化底蕴入手,一是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协调起来。只有精神修养充足,高雅才名副其实。阅读这篇文章,需要静心品味,细细咀嚼,联系自身和周围人事,方能完全领悟作者的用意和观点,领略作品寓庄于谐的语言,领会字里行间的幽默和机智。基础梳理一、字音字形剔牙(t)破绽(zhn)滑稽(j)扭捏(ni)时髦(mo)底蕴(yn)相形见绌(ch)匮乏(ku)

2、 二、重要词语堪称:可以称得上。堪,可以,值得。 匮乏:缺少,不足。底蕴:详细的内容,内部蕴涵的东西等。陈规成规陈规:过时的、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如:陈规陋习。成规:现行或行之已久的规则、方法。如:墨守成规。 相形见绌:相比之下,显出一方的不足。相形,相互比较。绌,缺陷、不足。捉襟见肘:整理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形容衣服破烂。多用来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不解之缘:本指男女间的深厚感情,后泛指难以分开的关系。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扭捏作态:本指走路时身体故意左右摇动,今多形容言谈举止不大方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很不自然。矫,把弯的变直。揉,把直的变弯。三、文学常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

3、论据和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论证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解决“用什么来

4、证明”的问题,论证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四、名篇名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 剖析:“高雅”这个词反复使用,意在强调高与雅的相关性,高尚和雅致往往分不开。这为下文张本,作了铺垫。在生活中,

5、高与雅是联系在一起使用的。在服装搭配上,雅致的淡色使人看起来高贵大方;在语言表达上,典雅的谈吐给人高尚、不庸俗的感觉;在行为举止上,文雅的动作给人潇洒、修养高的印象;在居室环境上,风雅的布局给人一种情趣高人一等的感受;在兴趣爱好上,也有一个“雅量高致”的成语来形容。人们尊称对方的高明指教为“雅教”;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赠送给他人,请对方提出高明见解叫“雅正”;有很高的酒量叫“雅量”;文化程度高的人叫“雅人”;别人高尚的情意叫“雅意”,不一而足。2.有道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剖析:这副流传了500多年的著名楹联,出自明代翰林学士、永乐大典的总编纂解缙笔下,经毛主席

6、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引用后,更是妇孺皆知。此文引用这副对联来讽刺某些缺少文化内涵又自以为是的人。3.有了底蕴,不着意为雅而自雅;缺乏底蕴,虽作态千般仍显得俗。剖析:这两句采用整句形式,对比鲜明,突出地说明了一个人的文化内涵对一个人言行的导向作用。那么什么叫文化呢?“文”就是人思考的时空及内容,“化”就是人表达出来的一切;“文”是一个人内在的一切,“化”是一个人外在的一切。所以,文化就其内容来讲,是一个人内外结合的一个整体的概念,文化的这一概念只有被当做一个整体的时候,才是有效的。4.物与习其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剖析:“物”指物质和环境,“习”指人的行为。全句主要说:如果环境

7、优美,物质丰富,人又有文明的行为习惯,那么这种人就越发显得可敬可爱;反之,如果环境优美,物质丰富,人却没有文明的行为习惯,那么这种人就越发显得可憎可鄙。5.环境造得越美,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剖析:这句话的内容采用对比、反衬手法,说明了外部环境和人的习性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作者强调其中的反差性:环境越美,人的恶习越不堪入目。在我们力求把环境建造成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的时候,我们的内在底蕴、修养也要相应提高,不然,美丽的环境就成了一面镜子,镜子越亮,我们的丑陋就照得越清晰。 二、重点语段“其一,硬与软两张皮”至“精神软件跟不上”。剖析:这两段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8、不一致的情况。作者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说明“雅而不高”的观点。表面的外在的“高雅”里面可能暗藏着低俗的东西。判断高雅有无标准?作者在此没有明确给我们指出来。他列举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到底是一个人素质的问题。一个人的素质不是表现在物质上,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高雅分离往往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脱节,物质越丰富,精神修养越匮乏,这种反差就越大。其实,作者也是在提醒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文化建设,一个文明发达、秩序良好的社会不仅靠金钱来维持,也要求它的公民有良好的素质。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由表及里幽默讽刺作者选取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就在我们身边,很多我们都习以为常。

9、作者却能从这些小事中提出有价值的观点,给读者以很多有益的启示。豪华的物质生活之下透出了知识的匮乏、修养的低下,的确给人一种强烈的反差。我们所理解的高雅并不一定就是高雅。高雅不仅仅是外在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人要有足够的修养,要有高素质,表里统一才是真正的高雅。而“雅而不高”的情况实在太多了。能够由表及里看透这一现象,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洞察力。作者分析问题时一针见血,能够抓住关键点,小切口,深分析,精辟透彻,力透纸背。 作者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许许多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一是硬件的“雅”上去了,如超市、空调车、公寓楼、轿车等;可是精神的“雅”没有上去,如超市里占小便宜,空调车里吸烟、摆臭

10、脚,公共楼道里大吼大叫,等等。二是表面的“雅”上去了,如洋话、剔牙、娱乐等;可是骨子里的“雅”没有上去,如言谈中夹带脏语,行为没有修养,等等。这些很难联系起来的小事,被作者用“雅而不高”四个字巧妙地概括起来,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大众“高雅”的外表之下灵魂深处的“低俗”。语带嘲讽,褒贬适度,显得新奇而幽默。巧妙地运用幽默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比如“高雅,高雅,自古以来,两个字好像扯也扯不开”。“高雅”的重复,“扯”字的运用,就使文章的语言风格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再如“封闭式空调车是为雅,其内散播尼古丁或摆臭脚则不高”,把不顾别人的感受抽烟说成“散播尼古丁”,把随便脱鞋的坏习惯说成摆臭脚,收到了很

11、好的幽默效果,当然,也给这一类人画了漫画,讽刺的意味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合作探究问题:高雅是一种内在气质,一种文化底蕴,一种可感不可触的特性,一种抽象的味道,一个能散发高贵感的磁场,一个呼应心灵底蕴的音符,一个能唤起精神升华的瞬间。当高雅的人、雅致的氛围、潇洒的行为在你身边出现时,你觉得安静、平和、不躁动、不起伏,你觉得美渗入了你的毛孔,就像午后的茶,原野的地平线,没有风浪的海面,蕴涵大地生命的树林。请以“雅而不高之我见”为主题,进行探究。导思:“雅”在文中有两个意思:一指良好的物质条件,如“硬与软两张皮”部分所列举的“超市”“封闭式空调车”“公寓式单元房”“自家轿车”,等等;一指文明得体的言

12、行举止,如“表与里两张皮”部分所列举的“将档次品位挂在嘴头”“见面哈罗,分手拜拜”“以餐纸遮口剔牙”“放下筷子,高歌一曲”,等等,这些表现“并非不雅”,只是“雅在浅表,或谓浮雅”。而“不高”在文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不高雅”“不文明”,亦即“低俗”。因此,“雅而不高”也有两层意思,一指有些人不文明的言行举止与良好的外在环境不协调的现象,一指有些人表面上高雅实际上低俗的现象。但就这两种人的本质来说,其实是相同的,都是不文明的。探究:第一步,认真阅读课文,准确理解“雅而不高”的含义。第二步,就文中两种“雅而不高”的情况展开联想,重新观察,搜集尽量多的类似现象,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要受课文的束缚,比如作者只是列举了一些现象,并就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你可以进一步思考这些办法是否可行,也可以提出其他办法。第三步,小组讨论,整理记录。4用心 爱心 专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