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6482594 上传时间:2021-09-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部开发的冷思考论文西部大开发是目前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谈论它、关心它;西部的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更是满怀着希望在行动希望在较短的时间里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但是,这个希望能够实现吗?不能。 因为西部大开发有着许多并不容易解决的困难。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困难做一些分析,意图是为决策者们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有用的资料。 一、从开发的战略目标来看,西部大开发同80年代的东部开发有了重大的区别:东部沿海地区的开发,至少在其前期(20世纪80年代)是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为单一的目标,而西部大开发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地把战略目标确定为要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很明显,实

2、现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要困难得多。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始出现高速增长,这正是我国政府实施东部开发战略的结果。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东部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资源的大量集聚和投入来实现的;而资源的大量集聚和投入又是政府通过政策进行引导的结果。 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诱导下,不仅大量的外资流入东部地区,而且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资本、物质和人力资源也争先恐后地涌入东部地区。在短时间内集聚起大量社会经济资源可供使用的条件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得以高速增长;而这种靠大量投入和消耗资源来实现的增长,必然意味着: 资源大量浪费,经济效益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 劳动者被迫接

3、受较低的工资水平和恶劣的劳动条件,基本权益常常得不到保障;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很明显,这是一种典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不能持久的。当然,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存在于东部,而且事实上全国都是如此。 因此,在199 年,党中央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西部大开发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与东部开发相比有重大差别的战略目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教育,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样的战略目标,当然不是简单地通过打资源消耗战就可以实现的,不是只要把工农业总产值

4、或国内生产总值翻几番就可以实现的;甚至,即使劳动生产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利税率这些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并不意外着这样的战略目标就自然实现了。用发展经济学的观点来看,20世纪80年代的东部开发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而西部大开发是以经济发展为目标。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途径,但实现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也就是实现了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实现的难度也就要大得多。 二、西部大开发所处的市场环境要严峻得多。东部地区开发处于短缺经济时代,市场环境从总体上看属于卖方市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而企业的生存环境比较宽松。 但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却早

5、已是今非昔比了。 1、我国大多数产品已经出现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显示,1995年,我国的285种工业产品中: 生产能力利用率大于90%的,只有13种,占4.6%; 生产能力利用率在80%-90%的,只有34种,占11.9%; 生产能力利用率在70%-80%的,有36种,占12.6%; 生产能力利用率在50%-70%的,有112种,占39.3%; 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50%的,有90种,占31.6%。 生产能力闲置最严重的是家用电器和机械加工行业,一些主要产品如空调器、洗衣机 、电冰箱、微波炉、彩色电视机、复印机等,其设备闲置率均在50%以上。 另据有关资料,199

6、8年上半年,我国供大于求的产品已达到25.%,供求平衡的产品占74.2%,而供不应求的产品已几乎不存在。 谁都知道,增加生产、发展经济,最主要的制约条件就是市场需求。在存在着巨大的有效市场需求的条件下,特别是在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式下,发展经济这篇文章是比较好做的。 因为,与市场需求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比较而言,原材料缺乏、资本不足、人才缺乏这些困难都要容易解决得多。因为,原材料、资本、人才这些资源是流动的,缺乏这些资源的地方可以通过从其他地方获得。 一个资源十分缺乏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也可以有高速的增长。日本、香港和深圳的经济发展历史,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但是,市场需求不足却很难以通过这种方法解

7、决。 因为这意味着要向其他地方输出商品和劳务,而这种做法会遭到其他地方的顽强抵抗。 对西部来说,不仅大开发战略是在从总量上来讲的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下开始的,而且,从结构上看,我国生产的相对过剩状况也已经扩展到能源、钢铁、建材以及其他的资源产品。 这种情况对西部大开发来说尤其不利。1998年开始,我国的能源供需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首次出现煤炭、电力、石油市场全面供应过剩的现象。 由于煤炭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国务院已实施了在1999年底以前关闭2.58万处煤矿、压减煤炭产量2.5亿吨的政策。继煤炭供应过剩之后,我国电力市场的供需形势也出现根本性转折,从多年以来的供不应求变为需求不足。 1997年

8、发电量增长率从前几年的8%-9%一下子降到4.74%。国家电力总公司决定对电源建设实行总量控制,三年内原则上不再开工常规火电站,同时关闭180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 在钢铁行业,国家决定实行总量控制,适当压缩钢产量,三年内不再批准新建炼钢、炼铁、轧钢项目,严格控制国内能够生产的钢材进口。在石化行业,近几年内不再建新的炼油厂和扩大一次加工能力,同时压缩过剩的生产能力,淘汰一批质量低劣没有市场前途的产品。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主要在于自然资源的优势,特别是能源。西南地区水能资源的理论蕴藏量占全国的70%,可开发蕴藏量占全国的77%。 西部地区把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实施西部开发的重头戏,应是

9、一般人都能理解的。但是,严峻的市场形势却使这样的计划遇到了严重的挑战。 由于工业特别是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势必减少对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产品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中西部已有一大批采掘和原材料工业企业、特别是煤矿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一些水电站的电卖不出去。 这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四川境内的二滩电站。二滩电站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70亿千瓦时,是我国已建成的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但就是这个总投资285.5亿元人民币建成的水电站,却从一开始就面临电卖不出去的难题。1999年实际发电量仅49.84亿小时,占发电能力的29.3%;2000年经国家计委多次协调,安排的售电量

10、也只有83亿千瓦时,占年发电能力的48.8%,而实际执行的情况更差。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不仅对于西部来讲是一个难题,就是对于党中央、国务院来讲,也不是一个容易完成的课题。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使西部面对的市场形势更加严峻。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在当今时代的表现,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形式的全球化和竞争的全球化,生产要素以日益加快的速度和日益扩大的规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流动,是这个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市场竞争必然会突破地区与地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11、的界限,出现“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现象,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日益融合为一体。 对国内的任何一个购买者来讲,他采购时面对的不仅是国内的大市场,而且面对的是全世界这样一个更大的市场。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中,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将会日益削弱,而另外一些不具有优势、甚至处于劣势的因素,如信息、技术、人才和制度创新等,其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却会日益突出。 以有的例证是: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上石油、煤炭、铁矿石有色金属矿等资源型产品的价格较为低廉,许多产品的到岸价格都低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产品的价格,因此,沿海地区凭借港口优势,加快了利用国外资源的步伐,兴建了一批大

12、型临海发展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火电等,从而大大减少了我国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需求。经济全球化对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还要看到,我国加入WTO的机会成本可能主要由西部地区来承担。 无庸讳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在应对WTO的挑战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的竞争力较强,而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和投资的软硬环境都较差,产业结构处于低级水平,人才和信息不足,对市场经济的操作经验缺乏,创新能力较弱,因而在应对WTO的挑战方面,其应变能力、竞争能力比起东部地区来要弱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加入WTO的机会成本恐怕主要是由西部地区来

13、承担。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讲,自然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 三、我国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从计划方式向市场方式的转变,是造成西部开发的难度增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开发时,我国的经济体制从总体上讲计划经济的成分还比较重,计划调节的范围还比较大,对外开放的限制还比较多,国家对我国产业和企业的管制和保护还很多,政策的力度大、效应明显。这正是国家建立经济特区的战略安排、国家要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方针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但是,到了现在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时候,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从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过近10年

14、的改革,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已经成为配置资源的基本力量。 这个变化从多方面对西部开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投融资体制实现的重大改革,使西部地区大规模筹集和使用各类开发建设资金的难度大大增加。 这些年来,我国投融资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投融资的主渠道由财政变为银行,在全社会投融资总量中,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比重大为提高,在这种体制下,开发建设所需要的投资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得。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国家专业银行已经实现向商业银行的转变,它们的经营目标已经转变为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防范风险的意识大大增强,在发放贷款时必然要把资金的安全性、收益

15、性放在首位,而西部地区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承担风险的能力比东部小,在西部地区投资的风险大于东部,所以,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可避免地会向东部地区倾斜。据统计,西部地区从国家银行获得的贷款占国家银行对全国贷款的比重,1988年仅为14.09%,1990年下降为13.02%,19911995年期间一直保持 在15%多一点的水平上,1996年增加到16.05%,但是在1997年又下降为15.62%。 不仅商业银行的资金呈现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情况,就是政策性银行的资金,也不可能都向西部地区投入。首先,从总的战略方针来讲,国家目前还是要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 公平”的原则,首先考虑的还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是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来解决东中西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因而国家不会以放慢东部的发展速度、牺牲东部的利益为代价来开发西部。 其次,政策性银行虽然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其贷款也要求还本付息,它们也必须承担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因此,在提供贷款时也要尽可能规避风险。再次,和商业银行一样,政策性银行发放贷款也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相关项目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资本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