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岳阳楼记练习题,详 解,用原文填空,1.作者以作记为名,借景抒情,表达了“_”的旷达胸襟和“_”的政治抱负2.描写岳阳楼之大观(景色)的句子是_3.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是_;览物而喜的句子是_4.阅述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_5.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6.鸟欢鱼跃:_;,波光月影:_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名句翻译,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中做官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说文解字,1.通假字 (1)百废俱兴 (2)属以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1)极 南极潇湘_ 此乐何极_ (2)或 或异二者之为_ 而或长烟一空_ (3)一 一碧万顷_ 长烟一空_ (4)观 予观夫巴陵胜状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 (5)空 浊浪排空_ 而或长烟一空_ (6)通 政通人和_ 北通巫峡_ (7)以 属予作文以记之_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同“俱”,全,都,同“嘱”,嘱托,到达,尽,或许,也许,有时,一片,全,看,景象,天空,消散,顺利,通向,来,因为,说文解字,3.古今异义,(1)气象万千,_,(2)微斯人,_,(3)增其旧制,_,(4)前人之述备矣,_,(5)至若春和景明,_,(6)越明年,_,4.词类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_,.,.,.,.,.,.,.,.,.,.,古:景象;今:大气的状态和景象,古:如果没有;今:细小,微小,古:规模;今:制度,古:详尽;今:准备,古:日光;今:景物,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先:在之前;后:在之后,问答,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_,2.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的原因有哪些?,_,3.文章三四两段描绘了洞庭湖两幅什么画面?,_,4.文章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_,说明滕子京在“逆境”(被贬)中“不以己悲”,仍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有博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修建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色,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出自己的观点第三段描绘洞庭湖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洞庭湖晴明的画面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暗含“不以己悲”,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为下文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接着描写“岳阳楼之大观”至“然则”一转描写了两幅画面,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每个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他们的形态有别,都是“以物”“以己”; 由此转入议论,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5. “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_,6.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_,7. “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又分别指什么?,_,问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博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以天下为己任,胸襟开阔。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在边远地区做官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8.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分别指什么?,_,9. “微斯人”中的“斯人”是指什么人,_,10.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_,问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异”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仁人与迁客骚人不同,能不受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指古仁人,暗含滕子京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